黃裕翔 本人出演),首次離家北上念書,他琴彈得好,卻堅持不參加任何比賽,因為不想被同情,他只想跟大家過得壹樣。此時,他遇見愛跳舞的小潔(張榕容 飾),因故被迫放棄學舞,卻交了個壹跳街舞就閃耀著光芒的男友,暖陽般的裕翔走進她的世界,融化了小潔冰冷的心。裕翔的勇敢深深牽引小潔;而小潔帶領裕翔經歷不曾有過的冒險。他們填補彼此遺失的力量,就算夢想遙不可及,也不再是獨自面對。故事看似平平,卻意外地讓我哭好多次,並且每壹次都毫無準備,導演很聰明的用了光和聲音,同時把溫柔和有力毫不沖突地揉在了壹起。想起裕翔的看不見,畫面卻美得反到讓我心裏酸酸的,還好,還有聲音。看的過程中,好幾次閉起眼睛,想要感受裕翔那個需要靠聲音來定義的世界。電影的開頭是虛幻的景物,光暈,很短的多個特寫鏡頭(手觸摸墻壁,舞臺上的射燈,舞臺上孤單的他,水杯等等)融合聲音(鋼琴,玻璃杯中水的聲音,大海的聲音,掌聲等等)的切換組成了黃裕翔感受的世界。 在媽媽帶裕祥熟悉新學校的這段戲中,大多都是裕祥和媽媽的中近景,母子兩壹起走在陌生的路上,媽媽的關切的眼神,裕祥努力融入新環境的心境,在此壹點點的滲透出來,裕祥觸摸筷子學習記住去琴房的路,手和墻壁的觸碰,這些都用了特寫鏡頭。電影在拍裕翔運用的大多是近景和特寫,重點突出他的面部表情,用來表達他對新的環境的陌生、害羞、失落、倔強、堅持和純真的笑,和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手和腳對周圍的觸碰,手指在琴鍵上的跳躍),都是短的急促的鏡頭剪切,反而能讓觀眾貼近感受主角內心的感受。小潔踏出第壹步去舞蹈體驗班學習的這段戲中,鏡頭隨著音樂的節奏短長相接,透出跳舞給人們帶來的釋放,小潔在舒展肢體的時候,鏡頭聚焦在她的身上,周圍虛焦,仿佛整個舞房只有小潔壹個人逆著光在舞蹈,那時的她是多麽的伸展和放松。此時,舞蹈老師的話語很符合那樣的情感:感覺好像有了翅膀壹樣,也許我壹直照著別人的方向飛,可是這次,我想要用我的方式飛翔壹次。裕翔和小潔在海邊的場景中,運用了反打技巧先從壹邊拍裕翔,再從另壹邊拍小潔(近景、特寫、半身),最後交叉剪輯構成壹個完整的片段,運用逆光拍攝,兩個人在暖色的光暈下,陽光、美好。伴隨著鋼琴聲海浪聲,兩個人交談有關夢想的聲音,這壹切是多麽美好,年輕是多麽美好。最後就是重頭戲裕翔和朋友趕去參加音樂比賽,小潔參加國際舞蹈團舞蹈演員甄選,兩個人為了夢想努力嘗試,在這段戲中,鏡頭來回切換,兩人在不同的空間裏,隨著鋼琴曲的想起,小潔嗯哼裕祥仿佛融合在了壹個空間,壹個人談鋼琴,壹個人跳舞,剛開始是緊張的,隨著音樂的伸展,大家都進入了狀態,忘記了從前受到的輕視,忘記這壹路的辛苦,忘記了堅持的過程需要多少勇氣,這壹刻都釋放了,為了自己活著,為了自己努力壹次“不急不急,聽著這個聲音,慢慢的向前走……”整部電影多采用跟拍手法,跟拍的手法靈活多樣,它使觀眾的眼睛始終盯牢在被跟攝人體、物體上。並且使畫面有了呼吸感,這也算是臺灣日本電影的拍攝特點之壹吧。還有壹點就是布光方式大多是逆光,特別是在小潔學習跳舞投入放松的鏡頭,並且整部戲後期色調是樸實自然的淺色小清新,有年輕的質感。 電影結束後出現的那段,仿效lomo相機拍攝效果的視頻,其實是我的心頭好,沒有任何劇情舒服,這壹段只要讓觀眾看到他們向夢想跨出步伐後的喜悅瘋狂,這應該就是年輕的特質,年輕人的熱血和稚氣,也就是在這時候的開懷大笑玩鬧,讓觀眾覺得釋放和***鳴。電影的情節雖然平平,但在小處起伏,正是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我們不需要波瀾壯闊的壹生,但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要為自己活壹次 《逆光飛翔》采用真實的人,不但證明其殘而不廢,更是證明只要有才的就可以擔當其它的崗位,比如參與電影的原創音樂的創作。從拍攝的感覺和劇本來看,電影反映出來的是完完全全的生命力,青春、夢想、愛、友情,再加上小清新的拍攝手法,女主角的演技等都升華了這部看似是平淡的電影。而在戲內巧妙之處是如何把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聯系在壹起,兩個都是青春年華的年輕人,他們分別有各自努力的目標,然而有人很想曝光,有人不想曝光,正好成為了對比。讓人看得見總是有優點與缺點,無論做得怎樣總會有人批評,但批評也是壹種反應,主人公希望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對他才華的認同。至於女生方面,她需要的是自信,她介意別人如何看待她,她壹直都覺得自己跟在別人背後跟得太久,終於決定要走自己的路,不受制約。 他們二人互相給予對方鼓勵,互相的理解,或者前方的路未必很順暢,但起碼他們都嘗試過。對於我們每壹個人來說,嘗試的那壹步是重要的,我們會失意,我們會被現實打敗,但我們要從挫折中站起來。這是電影教會我們重要的信息,他們做到了,而我們也要堅守自己心中的小夢想。 《逆光飛翔》除了在金馬獎獲得了三項獎項外,還代表了臺灣參與奧斯卡。其實臺灣的小清新、青春、勵誌電影給觀眾最大的感覺是純真、回到過去、在生命的無奈裏找到最初的堅持和對夢想渴望的正能量。這給很多觀眾內心的鼓舞和***鳴,也許這就是電影的本真吧。
作者:自然卷
來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