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以為我不是潘金蓮

以為我不是潘金蓮

我不是潘金蓮評論1原來,《我不是潘金蓮》屬於北方的粗塵,壹個悲傷而倔強的農婦,穿墻而出,奔向心中公認的真理。在放映這部電影時,馮小剛做了壹個大膽的舉動。他把北方的平原變成了深沈而圓滑的江南。看似這種轉變更多是出於視覺上的考慮,但最終這個故事的內在邏輯和外部環境產生了奇妙的互文關系,隱喻相互印證。

潮濕的空氣、拱橋、奇石,成了影片中那些人物心理景觀的外在表現。微妙的官僚體系,就像那些隱秘的曲徑,早已被塑造成復雜的結構。那個孤獨、執著、單純甚至愚蠢的女人被放在中間,形成了壹幅殘酷的風景畫。遠看是溫柔舒適,近看是冰冷絕望。

我不是潘金蓮,典型的?中國故事?正如馮小剛所說,這只會發生在中國。在美國不可能發生,在朝鮮也不可能發生?這個故事的背景壹定是在壹個戲劇性的獨特的轉型期。有些東西已經放松了,有些東西還很固執。他們之間的拉扯形成了壹種古怪的力量,塑造了獨特的人格、內心、語言、關系以及那些不可思議卻又極其真實的故事。通常,這壹切最後都淪為荒謬。這種中國故事,夢幻而現實,迂回而曲折,但也粗暴。壹秒鐘前還很可笑,壹秒鐘後又很失望。任何經驗和總結在它面前都會迅速失效。

客觀地說,劉震雲的小說不適合以影像的形式呈現。它有壹個很長的序言和壹個很短的正文。顯然,這是壹個作家的文學抱負。他以壹種不激烈、不批判、不忽視甚至不同情的態度呈現悲劇。他的語氣緩慢而輕松,夾雜著戲謔,在劉震雲心中達到壹種理想的狀態?這個地方的悲劇是破碎和粉碎。難道都是喜劇?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現在反過來依然如此。在原著《我不是潘金蓮》中,他以悲喜交加的心情還原了生活的本來面目。馮小剛的形象改編要付出切斷很多聯系的代價,那些陰暗的心理動機被粗暴地省略,只留下最後的決定和結果。因此,馮小剛加入了畫外音,以彌補原風格的緩慢節奏,這是他的另壹個意圖。

?請願?是中國的嗎?在路上?主題。我再也不會回頭,去壹個可能虛無縹緲的目的地。壹路上我會歷盡艱辛,看透人心,折磨自己。這可能是這種電影類型中最斜的壹個分支,但也是了解中國最重要的途徑之壹。

《我不是潘金蓮》無論從外在的呈現形式還是內容主題,都是壹部與這部電影的繁榮格格不入的作品。這可以看作是馮小剛在票房、資本、廣告植入和觀眾興趣等方面掙紮多年後,不願發聲。如果說馮小剛以前是服務型導演,這壹次馮小剛更註重表現。某種程度上,這更像是他在導演生涯之初被禁錮或忽視的作品的回聲。那些以前只用來消費的?工作?在小說中,他很謹慎,妥協和迎合,但在這部作品中,他有時驚人地尖銳。更重要的是,他的犀利不是炫耀刀尖和鋒利的刀刃,而是微笑著擡起對手的壹些常年偽裝,輕輕抖落給人們。那些不方便的真相和陰暗的想法,都暴露在世人面前。

當更多的電影人願意拍攝色彩豐富的電影時,馮小剛在憤怒中壹頭紮進了陰霾中。這部電影既沈重又危險。更重要的是,它呈現的並不是中國地下紀錄片裏那種淩亂而膚淺的殘酷場景。這個故事描繪了壹個封閉的、無止境的循環,建立在浮華繁榮的經濟美色之上,壹個由虛偽滋養、由所有人構建的強大生態,但最終,所有人都成為這個生態的殉道者。死掉?我不知道。

為了配合這壹沈重的主題,馮小剛選擇了圓形構圖和江南風光的微妙呈現方式。大銀幕上的圈子,其實是對中國主流觀眾的冒犯。這是壹個方框盡可能放大的巨幕時代,不是壹個3D都不好意思放進電影院的時代。在這種背景下,馮小剛的叛逆姿態被普遍理解為故弄玄虛,以至於在拍攝之初,他需要不斷地向所有合作者解釋,最後以激烈爭辯、堅持己見而告終。但其實從結果來看,這種作曲模式和他講的故事真的是相得益彰,事件本身的意義也是相得益彰的。

圓形構圖和江南的曲枝、拱橋、奇石構成了中國畫的標準形式,而這些宋元古畫的構圖幾乎是在不斷提醒觀眾?這個故事只會屬於中國?這是壹種外在的形式強調。更重要的是,這種古畫形式讓觀眾達到壹種觀看和審視的視角。就像慢慢展開壹個手卷,人彎腰投入,起來就出不來了。它優雅、隱秘、蜿蜒,從不直白。這個圈子可以勾畫和解讀殘酷的現實。範冰冰和大頭躺在床上,就成了情色;當張嘉譯的新領導人和下屬站在橋邊,嚴肅地分析局勢時,這變成了諷刺。當所有的真理都被壹個圓圈框住,真理就變得模棱兩可。我不知道這是否與馮小剛的愛好有關,也不知道中國的當代藝術是否給了他創作的靈感。當妳去看它時,妳總會發現藝術家周春芽等作品的影子,這些影子都反映在它的身上。

除了這種精神上的興趣,圓形的鏡框顯然是為了對焦。這種構圖大致框定了觀者的視野,成為了另壹種隱喻。每個人都只能看到自己視野裏的東西,在自己看到的東西和邏輯中打轉,無法與他人的經驗和視角交流,於是人陷入了僵局。

畫面第壹次變回方形,是李雪蓮第壹次來京的時候。車子出了隧道,圈子隨著黎明變得棱角分明,江南的女人味成了北京的創始人,格局和人數越來越大。大規模的會議,多位領導,復雜的關系,方框框的北京顯然比圓框框的江南更復雜,更硬,更現實,適合另壹套犀利清晰的硬邏輯。江南互相推手太多,來到這裏也變得不易。比如出了問題,壹系列人會突然失業。僅此而已,沒有商量的余地。

從誕生之日起,這部電影的尺度就成為壹個被廣泛討論的問題,不是因為它從外部攻擊,而是因為它從內部被巧妙地呈現和挖掘。比如很少有電影以如此莊嚴的方式再現中國大會的會場、秩序、生態。這是我們第壹次從中國的大屏幕上看到這樣的場景,身穿民族服裝的代表僧侶和道士魚貫而入。那些雙手拍在頭頂,慢慢按下去的頭像,是馮小剛作為成員多年的切身感受和深刻記憶。他藏在心裏的鏡頭,我不知道他已經私下排練過多少次了,這次卻能夠如此流暢的呈現出來。在中國,有壹些具有視覺壟斷性的場景,發布會的場地就是壹個。馮小剛的演習是壹種戲劇性的再現,但正是這種莊嚴的排練和虛構的重述讓壹切變得更加強大。過去人們看到這種景象,有固定的視角和平面位置,表現出莊重和整齊劃壹,表達信仰和團結。然而,馮小剛用虛構的故事來接近這壹莊嚴場景的背景,給人壹種窺探核心隱私的復雜感覺。更重要的是,他提出這壹點不是為了八卦,而是為了發現和探索更接近高層的那壹層的思想、想法和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比任何壹部地下電影都要暴力。另外,有那麽多第壹次出現在大銀幕上的東西。比如高高的灰墻外排著長長的想說點什麽的隊伍,還有壹直想送他們回老家的工作人員。他們都有焦慮、迷茫、憤懣的表情,在北京冬天的霧霾中面面相覷。是什麽力量把他們塑造成敵對的黨派,從此勢不兩立?在此之前,人們只能在隱藏的圖像中窺視這壹切,而這壹次,終於可以大張旗鼓地看到了。

馮小剛以前比較受歡迎的作品是那種讓人發笑的東西。雖然其中有諷刺意味,但歸根結底還是消費主義的笑點。通常目的明確,最好能有個溫馨的結局,直到壹切皆大歡喜。但是《我不是潘金蓮》不壹樣。與過去的馮小剛相比,它的笑話背後並沒有密集的暗灰色的人類坑洞。

所以它揭穿了很多東西,很多不方便說的東西,比如官場兩套語言體系,壹套場景,壹套操作。這兩種語言各有各的功能,而且通常合作緊密順暢。然而,李雪蓮的真實是通過這兩層隱性系統實現的。歸根結底,她的問題只能靠言傳身教來解決,而那些長期沈迷於兩套話語體系的人,已經把那種虛偽內化了。他們真的不知道從哪裏開始,也不知道哪裏出錯了。在和好、糊弄、得過且過的過程中,他們談過,也盡力過,但就是無法深入核心。每個人都制造問題,每個人都被蒙在鼓裏。最後,每個人都成了問題的壹部分,成了彼此的麻煩。他們似乎在無謂地打轉,與萬歷的根本原因無關。在此之前,幾乎從來沒有壹部院線電影能夠如此清晰銳利地切割這壹現實的帷幕。這也是為什麽,在這個煙花從大地升起的故事裏,總有壹種微妙的抗拒,壹種平靜從容的旁觀。

不知道有多少人註意到,範冰冰飾演的李雪蓮幾乎是全劇唯壹的女性。領導者是男性,法官是男性,甚至在李雪蓮最後試圖自殺時為她出謀劃策的人也是男性。這個為自己代言的女人,成了雄性動物獵殺的對象。她是壹個局外人,是壹個思維方式和做事方式完全不同的闖入者,所以她成了壹個戲劇性的導火索。就是這種突如其來的幹預,才是獨特的?軟弱?讓整個?強勢?系統陷入了混亂和困惑。

某種程度上,這是馮小剛和劉震雲合作史上的壹次回歸,是對《壹地雞毛》等中國故事的壹次對接和回應。很多人在商業成功後,會離原來的出發點越來越遠。事實上,在眾多導演中,馮小剛是最早的?出海?其中壹個,當更多的人在秉承導演的表達欲時,他主動成為服務者,當大多數人向市場低頭時,他突然轉身上岸。在這個時代,有人選擇騰躍,有人選擇躲閃,馮小剛選擇穿墻而過。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比很多同齡人都可愛。

我不是潘金蓮的倒影。李雪蓮為了房子和她丈夫假離婚,但結果她丈夫假裝離婚和另壹個女人跑了。於是李雪蓮拿著熏肉和香油跑到法官面前,她的上訴非常精彩。先是離婚是假的,然後復婚,再離婚。

但證據是真的,法官宣布離婚是真的,於是李雪蓮走上了上訪之路。

如果妳不按照我的意願審理此案,那妳壹定是接受了對方的賄賂。這是壹個很有邏輯的強盜。可是誰讓人家是女主角然後去打官司呢?好吧,法院不管,然後去縣裏說實話。不是官員不理妳。只是每個聽案的官員都很頭疼。這個案子沒有被判錯。我怎樣才能平反妳的冤屈?

開啟主角光環,成就北京。乘務長誤將車直接攔下。好吧,長官說,大批官員落馬。李雪蓮祈禱他丟了西瓜撿了芝麻,他因貪汙受到了懲罰。罪魁禍首仍然逍遙法外,他請求菩薩顯靈。

本來,我是打算放棄的。結果前夫說妳是潘金蓮。結果,李雪蓮拿出實力,整整請願了十年。

說實話,我覺得潘金蓮的劇情都是蹭熱度,整個故事跟潘金蓮關系不大。!!

王功道雖然收了臘肉和香油,但真的是依法判刑。我們都知道他真的沒收了前夫壹分錢。

但是李雪蓮指控他受賄。妳覺得對嗎?

離婚紀念日是壹個小插曲。據說那些退休的官員被忽視了。這下官員還是恭敬的請人吃飯了。老主任雖然喝酒,但還是叫我們好好處理。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夫妻二人談婚論嫁的時候總是很有耐心,讓我覺得他們是那種愛吵架會鬥嘴,但是誰也離不開愛老婆的那種。

現任局長真是在推卸多壹事不如少壹事的責任。他不想聽李雪蓮的細節,但他說的法律程序確實是合理的。

縣長很慘。躲了壹次後,他被撤職了。十五年前,他在車上吃飯,十五年後又見面了。他壹點也沒有抱怨。他用倒茶來感謝這種品質,這也讓李雪蓮很難過。人民的好縣長,妳真是冤枉啊!

然後市長終於和長官鬧了十年,所有的官員都做了壹批。他們哪裏敢推脫?只是李雪蓮的要求不能實現,這確實懲罰了她的前夫。那是無視法律。可憐的局長只能向底層的壹個大表哥求情,卻只能勾引前夫,不能恐嚇他,這是壹點點法律尊嚴。

對於這個曾經桀驁不馴的人,他們反復檢討自己的工作方法,把各級官員逼到這個地步,卻沒有動用權力。他們甚至使用了美人計。不管現實中的官場如何,電影裏反正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好官。社會主義法治是我們壹致而堅定的信念。

女主李雪蓮光著腳,不怕穿鞋。我不在乎我是否不懂法律。我壹定是收受賄賂,枉法於他。我把妳們都告了,壹度想把他們都殺了。突然想起了那些被砍的醫生。好像很多病人都是這麽強盜邏輯的。這部分我笑不出來,但是想想就覺得很害怕。

秦叔河意外身亡,李雪蓮放棄上訪,之後十幾年無人過問他的生意。連醫藥費都付不起的李雪蓮,在北京繁華的火車站開了壹家小飯館。

原來妳壹直是個隱形土豪,難怪這麽任性。

十五年後,李雪蓮改變了發型,變得更漂亮了。她也應該找到新的生活意義。能用心打扮自己的女人壹般都不會命不好,小生意也紅紅火火。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不是勝利嗎?

最後,馮導說,李雪蓮因為流產的第二個兒子而如此焦慮,好像要為自己的行為找壹個合理的理由。

我去。我壹直以為整部電影裏李雪蓮都沒有孩子!壹個母親從來沒有關心過大兒子,然後去了北京五年。她又見到她的大兒子了嗎?有嗎?他父親意外去世,妳就不管妳兒子怎麽辦?光靠哭是上不了法庭的?

看完這個結局,我定了壹個明星,為了那個自始至終被忽略,卻不得不在關鍵時刻帶出壹個人物的可憐大兒子。

電影壹直把李雪蓮描寫的很可憐很可悲,最後的場景也非常非常好看,但是我從頭到尾壹點都不覺得李雪蓮是個可憐的人,我覺得她是個可恨又可怕的人。看她無理取鬧很煩。

那麽這部電影到底在說什麽呢?原諒我只註意到了壹群可憐的官員,還有另壹個狡猾又煩人的李雪蓮。

所以這個故事是壹個諷刺性的請願?

用圓和正方形來表示?方圓?,郁悶的心情,然後用開闊的視野來表現心情的打開,我覺得可以用演技來表達。可惜坐的太遠太遠,電影太長。140分鐘後,真的很煩。妳來給我講藝術和美,對,對,對。我只勸妳不要買後排的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