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電影《無主之作》:荒誕又絕倫的美

電影《無主之作》:荒誕又絕倫的美

聽說這部豆瓣8.6分的電影三小時無尿點,本杠精不服,遂今日找來壹睹為快,看完心中只剩兩個字:真香!

天知道我是多喜歡這種藝術神經向的作品啊,前幾日讀的《月亮與六便士》才讓我大呼過癮,今日又得以賞析如此壹佳作,瞬間覺得整個世界都鮮活生動了起來,走路有點帶飄,依舊沈浸在作品的余韻裏,面帶微笑。

這是2019年截止到現在4月中旬為止我最喜歡的電影,沒有之壹,可能是擊中了我的興奮點吧!藝術,多麽觸不可及又讓人向往的領域。

這部電影的核心是: 自我,自我,自我 。自從看漫威知道了英語的“自我”是“ego”後,我又知道了德語的“自我”是“ich”。如果壹個人的作品裏沒有他自己,那這作品和他就沒什麽關系。

我很喜歡豆瓣熱門評論的壹條:

這句評論或許包含太多的主觀,但我對此所見略同。

全部電影很冷靜,沒有什麽狗血倫理,沒有大快人心的戲劇沖突,導演就是用曼妙又冰冷的鏡頭來講述主人公如何認識“自我”的故事。(警告:本片為R級,全裸鏡頭過多,在公***場合慎重觀看!)

故事開始於1937年的德國,二戰期間,當男主庫爾特還是個懵懂的小男孩的時候,她的姑媽首次帶他領略了藝術境界的美,此時男主尚且年幼,不是很清楚姑媽表達的意思,但其姑媽就因不被世俗理解的行為而被認定為是“沒有存在意義的精神病”,遭納粹毒氣所殺。

戰爭期間,庫爾特在迷茫中成長,兄長們在戰場死去,戰敗後父親又因不能忍受屈辱而選擇自盡,至此,他已只剩孤家寡人。幸好,在藝術學院,他遇到了壹生摯愛,伊麗莎白,小名艾莉。

艾莉有著和他死去的姑媽相似的容貌,以及同樣的名字——伊麗莎白。所以庫爾特見到艾莉第壹眼就產生了莫名的情愫,卻又不想去稱呼那個以故者的名諱。

然而,愛情依舊就這樣產生了。壹帆風順總會讓人提不起勁,所以有了壹個諸多愛情劇裏都有的巧合設定,艾莉的父親其實就是當初下決定送庫爾特他姑媽去毒氣室的主任醫生,因緣巧合他逃過了戰後的審判,日子依舊過的滋潤。但他內心其實是恐懼的,害怕自己哪日會被找上門清算。

而當我以為電影要轉向家庭倫理劇發展時,才發現導演克制的的出奇,雖然幾個角色間早有牽連,但是誰也不知道他們彼此有著更深層次的聯系。艾莉和庫爾特順利的結婚了,艾莉父親雖不情願但也接受了這個婚事,還想方設法讓女婿過上富足的生活。

壹切都看上去很順利,但是其實每個人都很痛苦。就像前面豆瓣評論所說的那樣,男主因為生活被安排失去“自我”而煩躁,女主因為被父親掌控沒有“自我”而憂慮,女主父親則因為要掩飾內心真正的“自我”而時常感到恐懼,不得安寧。

但莎士比亞說過,“生活種種,不過是潮起潮落罷了”。保護艾莉父親不被調查的壹個庇護傘高官要調職去其他地方,他警告艾莉父親最好趁現在他還在此地時去往別國避難。

終於,壓在艾莉與庫爾特頭上的那座陰雲暫時消散了,庫爾特終於決定停止他在燥的政治繪畫,生活短暫,怎能讓郁郁寡歡來將其填滿?

他決定帶妻子壹起去玩傳說中自由的西德,聽說那裏有最前沿的藝術,最自由的態度。

可是但他到了那裏之後,他發現傳說並不虛假,但為何自己的心依舊不曾感到釋懷?

他還是陷入了模仿的陷阱。在東德,他模仿的是人,只能按要求繪制鼓舞人心的宣傳畫。

在西德,他,模仿的是別人的藝術手法,他以為自己在創作,可他的作品很漂亮,很新穎,卻根本沒有他自己。

自我,ich,ich,ich。

千裏馬常有,但伯樂不常有。庫爾特是幸運的,在失去方向的時候,他的伯樂出現了。壹眼就看穿了他的潛質,以及他的困惑。

並再次告訴他那個詞,自我。

男主終於明白為何自己總是仿徨,總是對自己的作品充滿著不自信與坦然,原來他始終是沒有表達過自己,而只是模仿他人。

就像《月亮與六便士》壹樣,男主的“神性”也覺醒了,他開始尋找自己所期望的,開始繪制自己所熱愛的。他找到了自我,而這個自我便是他獨創的相片繪畫法,他稱之為——“無主之作”。

就像那句歌詞,“這是壹首不為誰而作的歌”。它是政治歷史題材,德國二戰反思電影,然而德國柏林電影獎都不待見它,說他反思的不夠到位。(哪怕導演是拍過名作《竊聽風暴》的人)

這又是壹部傳記電影,男主角庫爾特的原型是德國德國藝術家格哈德·裏希特,然而現年87歲的裏希特表示這部電影“侮辱並嚴重歪曲了我的經歷”。

而我覺得,導演應該不想重復自己的過往,而是想表達壹點新的東西,比如藝術。

故沒有討好觀眾的高潮結尾,沒有感人淚下的深刻二戰反思,有的只是對“自我”的執念。

所以,《無主之作》,never look a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