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片由國家壹級導演西爾紮提·亞合夫執導,知名編劇張遂·蘇、哈依莎·塔巴雷克合作,胡軍、約蘭達、別列克·艾特卡諾夫等中哈兩國優秀演員聯袂主演。
往遠處看,安婕莉卡身在異鄉,心在故鄉。
1940年5月,冼星海根據中央指示,以黃浚的筆名從延安赴蘇聯後期制作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電影制作陷入停頓,冼星海經蒙古回國受阻。
悲歌可當淚,遠望可當當歸。1942年底,冼星海再次遷居阿拉木圖,回鄉無望,居無定所,貧病交加。
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在壹場音樂會上看到無家可歸的冼星海,決定收留他。
拜卡達莫夫非常欣賞冼星海的音樂才華,推薦他去北方科斯塔奈音樂廳當音樂總監。然而太多的磨難和科斯塔奈的寒冷,最終戰勝了冼星海。1945年,他在莫斯科去世,享年40歲。
我也很擔心自己的內心想要什麽。雖然死了九次,但我並不後悔。精神壹旦歸屬,人生才有意義。即使在生命的最後壹刻,冼星海也沒有忘記回到延安繼續寫作,投身抗戰。
冼星海在哈期間夜以繼日地工作,拖著虛弱的身體,創作了《民族解放交響曲》、《聖戰》和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等作品。
他還創作了大量哈薩克民族音樂作品,包括歌頌哈薩克民族英雄的交響詩《阿曼蓋爾德》。
現在,哈薩克人慷慨幫助冼星海的故事已經成為中國和哈薩克斯坦之間的壹個流行故事。
壯麗的音樂,宏大的格局,抒寫情懷
胡軍通常扮演“硬漢”的角色,如喬峰、楚霸王項羽和常勝將軍趙雲。這次,他扮演音樂家冼星海。
胡軍出生於壹個藝術家庭,父親胡寶善是男中音歌唱家,母親王壹曼是話劇演員,叔叔胡松華是著名男高音。
據胡軍說,冼星海是他父親的偶像。為了恢復患病後期的冼星海,胡軍瘦了近20斤。
影片再現了冼星海在阿曼修改《黃河大合唱》和創作交響詩《格爾達》的全過程,氣勢沈穩,情感細膩,配樂恢弘。
在描述家國情懷和戰爭歲月上呈現出宏大格局,在展現Xi星海與拉姆卡斯壹家的相處上細膩生動,多幅畫面直戳觀眾淚點。
上個月,《音樂人》還成為了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開幕影片,恰逢以“家國”為主題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
近日,電影頻道《今日影評》邀請的電影《音樂人》制片人沈健分析: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為什麽選擇這部電影作為開幕影片?
家國情懷在中國自古就有。
無論是《禮記》中的修身理念,還是《嶽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家國情懷從來不局限於文字。它是與國家的聯系,是壹種關心人民、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是壹種超越民族的意識形態。
我們應該記住冼星海先生的艱苦卓絕的事跡。家是最小的國家,有千萬個國家。有了強大的國家,就有了富足的家園。只有艱苦奮鬥,求實創新,才能強國富民,有效抵禦欺淩,構建人類命運同體!
文章轉載:央視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