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中元節來歷

中元節來歷

中元節的來歷 鬼月與中元節

農歷七月是民間俗稱的鬼月;鬼月時,在陰間的孤魂野鬼會被放出來,而在陽間的人們則會舉辦壹些祭拜的活動來款待他們,讓他們盡情享受這難得的“假期”。尤其是農歷 7/15日,也就是「中元節」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好好的祭拜這些從陰間來的好兄弟。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壹、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琺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

這壹天同時也是佛 教 的 盂 蘭 盆 節 ,盂 蘭 盆 節 的由來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目蓮救母」的故事:

目蓮是佛祖的弟子,他的母親因為生性貪婪惡毒,死後被打入輪回中的餓鬼道,永不得超生。目蓮為了解救母親,就在農歷 7/15時廣造「盂蘭盆會」,讓地獄裏的孤魂野鬼享用盆裏的食物,為母親贖罪,使母親能夠超渡。後來每到7/15這壹天,佛家們就會做「盂蘭盆會」,以五果供奉佛、僧,解救在陰間受苦的祖先。

中元節的習俗

(壹)普渡

普渡時家家門前都會擺設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掛紙燈,用來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養他們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拜。

(二)放水燈

是港口邊特有的活動,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為靠海邊,常會有人戲水溺斃或船員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陸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顧水中的。臺灣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燈活動最有名,每年中元節都吸引大批民眾前往參觀。

(三)搶孤

臺灣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時舉行「搶孤」的活動,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構成,上面塗滿牛油,參賽者分成四隊,從四個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頂端,四邊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搶到的隊伍獲勝。這項活動在頭城中元已成為最重要的活動,並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參觀。

東西方有名的鬼電影與鬼主角

各位同學

這些鬼電影妳看過幾部呢?讓妳印象最深刻的電影是哪壹部?為什麽?

電影排行榜 影片摘要

第壹名《大法師》的魔鬼

第二名《靈異第六感》布魯斯威利

第三名《七夜怪談》的貞子

第四名《半夜鬼上床》的佛萊迪

第五名《十三號星期五》的傑森

第六名《驚聲尖叫》三部曲的鬼面具兇手

第七名《鬼娃新娘》的恰吉

第八名《厄夜叢林》的女巫

第九名《倩女幽魂》的聶小倩

東西方有名的電影鬼與特色

● 港臺電影鬼

女鬼代表:聶小倩、雪春

男鬼代表:僵屍、開心鬼

不男不女鬼代表:樹妖姥姥

特色:女鬼多半身世可憐、長得像仙女;其它性別的鬼,除了開心鬼,多半不是好東西。

● 日本電影鬼

女鬼代表:貞子

娃娃鬼代表:花子

動物鬼代表:九命怪貓

特色:女鬼都留長發、有的會露點 *** 男生,最新嚇人本領就是會爬動。

● 好萊塢電影鬼

好鬼代表:小精靈、冤死鬼

壞鬼代表:附身鬼、娃娃鬼、電視鬼、魔鬼

不好不壞鬼代表:吸血鬼

特色:壹個好萊塢養百樣鬼,好恐布、好可愛好笑、好帥、好三八的統統有...>>

中元節的來歷是什麽?中元節禁忌有哪些? 中元節禁忌中元節禁忌1:傳說這壹天的子夜時分,陰氣特別重,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所以在鬼節的時候大家要早點回家呆著。中元節禁忌2:不要把兩根筷子插在飯中央,這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是祭拜的模式,那個會以為是妳在招他來分享食物。中元節禁忌3: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中元節禁忌4:不可撿撿路邊的錢,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中元節禁忌5:不可輕易的回頭,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妳,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那個。中元節禁忌6:不要熬夜,人陽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陰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氣入侵。中元節禁忌7:不要偷吃祭品,這些是屬於那個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中元節禁忌8:避免帶紅繩、鈴鐺、風鈴等招鬼物,盡量避免出門。 查看原帖>>

鬼節的來歷?為什麽又叫中元節? 中元節又稱亡人節、月半。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民間普遍開展祭祖活動。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壹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弗。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裏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裏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壹堆壹堆地燒,燒時嘴裏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壹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壹天,無論貧富都要做壹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中元節的由來是什麽?有什麽典故嗎? 鬼月與中元節

農歷七月是民間俗稱的鬼月;鬼月時,在陰間的孤魂野鬼會被放出來,而在陽間的人們則會舉辦壹些祭拜的活動來款待他們,讓他們盡情享受這難得的“假期”。尤其是農歷 7/15日,也就是「中元節」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好好的祭拜這些從陰間來的好兄弟。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壹、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

這壹天同時也是佛 教 的 盂 蘭 盆 節 ,盂 蘭 盆 節 的由來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目蓮救母」的故事:

目蓮是佛祖的弟子,他的母親因為生性貪婪惡毒,死後被打入輪回中的餓鬼道,永不得超生。目蓮為了解救母親,就在農歷 7/15時廣造「盂蘭盆會」,讓地獄裏的孤魂野鬼享用盆裏的食物,為母親贖罪,使母親能夠超渡。後來每到7/15這壹天,佛家們就會做「盂蘭盆會」,以五果供奉佛、僧,解救在陰間受苦的祖先。

中元節的習俗

(壹)普渡

普渡時家家門前都會擺設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掛紙燈,用來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養他們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拜。

(二)放水燈

是港口邊特有的活動,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為靠海邊,常會有人戲水溺斃或船員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陸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顧水中的。臺灣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燈活動最有名,每年中元節都吸引大批民眾前往參觀。

(三)搶孤

臺灣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時舉行「搶孤」的活動,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構成,上面塗滿牛油,參賽者分成四隊,從四個方向上孤棚,在孤棚的頂端,四邊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搶到的隊伍獲勝。這項活動在頭城中元已成為最重要的活動,並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參觀。

中元節 來歷 ? 我國舊俗以陰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

中元節源出於道教,據《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因此自古以來,民間都認為這壹天是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節的起源,與佛教的“孟蘭盆會”也有很大的關系。“孟蘭”是梵語,倒懸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們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佛典《孟蘭盆經》中記載這麽壹個故事,說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壹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著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祖說:“妳母親罪孽深重,妳壹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妳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裏,敬設盛大的孟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妳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說:“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於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時,佛喜歡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到了西晉,《盂蘭盆經》被譯成漢文,因為它所提倡的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和我國儒家傳統的孝順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贊揚和重視,並在我國廣為流傳。自梁武帝在南方創設盂蘭盆會後,已成為壹種習俗,規模有增無減。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宮中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城中的寺院也要備辦供品,陳列於佛像之前,十分虔誠。

宋、元年間,七月十五這壹天已演變為民間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親,並且盛行放河燈超度孤魂野鬼活動。到了清代,對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的祭祀活動,更為重視,各地寺、院、庵、觀普遍舉行盂蘭盆會,並在街巷設高臺誦經念文,作水陸道暢,演《目連救母》戲,有的還有舞獅、雜耍等活動,夜晚還把紮糊的大小紙船,放入水中,點火焚化,同時還點放河燈,稱之謂“慈航普渡”,十分熱鬧。除外,當時各家各戶,都要在門外路旁燒紙錢,以祀野鬼。

時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這壹天,我國仍有許多地方,保持著祭祀祖先的習俗。

中元節各地習俗.

〔河北省〕

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廣西省〕

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

〔河南省〕

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壹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

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貼壹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化縣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

中元節為什麽叫中元節? 中國自商代以降,就非常相信鬼神。雖然在他們的信仰中除了人鬼之外,還有天神和地只的存在,但是卻以「人鬼」作為中心信仰。

中元節,即是和人鬼有密切關系的節慶。因此我們將從中元節的由來、中元節的傳說、中元節的意義,以及中元節有關的活動等方面來探究這個屬於鬼月的大日子―七月月十五日中元節。

(壹)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佛教也在這壹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二)中元節的傳說

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最主要的有―閻羅王於每年農歷七月初壹,打開鬼門關,放出壹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 的供祭。七月的最後壹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壹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壹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壹日,法善充滿,在這壹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這便是臺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三)中元節的意義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壹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壹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我們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脫鬼的角度,期勉互愛。

(四)與中元有關的活動

中元節的藝文活動最主要的有― 普渡拜拜―七月十五日下午,大家便開始準備黃昏的大拜拜。祭壇上各種牲醴及水果擺上幾百盤,殺豬幾十條甚或百多條,米谷整卡車,魚山、內山聳立著,極盡鋪張能事,與「做醮」相同。另請和尚或道士登壇作法誦經,引渡孤魂野鬼,回歸天地,有時也上演鍾旭道捉鬼等民間戲曲。

孟蘭盆法會―七月十五日是佛教所謂的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壹日,法善充滿。在這壹天的法會中,和尚誦經,盆羅百味,供養僧眾,功德無量。

除了善渡拜拜、孟蘭法會外,還有「搶孤」、「放水燈」、「立燈蒿」等藝文活動。這些雖然並非各地年年舉辦,但仍是中元節頗受重視的藝文活動。

七月間節門、中元普渡,可說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認為孤魂野鬼無人祭祀,統壹在每年中元節祭拜,很有人情味。所以我們宜利用此壹節日宣揚「博愛」、闡揚「追遠」、發揚「好施」的情懷,如此才具有實質的教育意義。

關於中元節的由來有許多種說法,但最著名、流傳最廣者要算是「目蓮救母」的故事:從前有個孩子叫「目蓮」,從小被地藏王菩薩引渡出家,他的母親因歐打和尚、浪費食物...等等種種過失,死後被打入地獄,目蓮知道這個消息時,母親正在第六殿接受「倒懸」的懲罰,為了報答母親的乳哺之恩,目蓮準備了飯菜要給母親吃,但是食物壹到母親的嘴邊,便化成火焰;目蓮無計可施,請求釋迦牟尼佛幫忙,佛祖說明目蓮母親生前的種種過失,如果要讓她吃東西,則要在七月十五日......>>

"鬼節"的來歷? 相傳,每年從七月壹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壹償菜肴、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農歷7月14/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壹。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壹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壹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凈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鬼節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壹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書上說古時候的這壹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壹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壹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壹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壹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壹帶過鬼節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壹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保存了鬼節淳樸的意義。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著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考著自己今天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四/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互聯網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壹起思念過去的人,***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壹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壹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妳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中元節起源於哪個朝代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幹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壹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壹天。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壹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壹。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道教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中元節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為三官大帝的誕辰。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壹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水官生日,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壹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接受人民的供養,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壹個月舉行“普度”布施的祭祀儀式。

從前,各地輪流進行普度,把七月的每壹天安排得滿滿的,據說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毆鬥事件;後來有些地方普渡便統壹在中元正日七月十五舉行。

中元節起源於哪個朝代 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在中國最初舉行盂蘭盆會(中元節)的是梁武帝大同四年。他在同泰寺舉辦“盂蘭盆齋”,此後此儀遂在民間普遍流傳。

習俗:要備下酒菜、紙錢 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著五谷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是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固定的節日(有些地方,尤以華南,是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又俗稱鬼節、施孤。依照佛家的說法,農歷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