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鳥與夢飛行》片***有600多人參與拍攝,歷時3年多,耗資4000多萬美元。景地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記錄膠片長達460多公裏。動用了17個世界上最優秀的飛行員和兩個科學考察隊。這部電影甫壹出世,短短三個星期就有250多萬法國人走進影院,隨後在歐洲、美國和日本風靡壹時,並榮膺2003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①
作為壹部紀錄片,我們且不談其拍攝的規模及動用的人力物力上的驚人之舉,單從紀錄片的質量和獲得的評價來看,幾乎沒有哪部紀錄片能攀其極的。“它美侖美奐的畫面、細膩生動的音樂和錯落有致的聲效,給觀眾以巨大的心靈震撼,遠遠超過了壹般的想象。”②畫面、音樂、聲效的近乎完美的結合是本片的壹大亮點,然而其亮點並不僅僅局限於此。
首先,我們來看看影片的價值取向。“候鳥的遷徙是壹個關於承諾的故事,壹種對於回歸的承諾。”這是電影的開篇語。在這句話的引導下,我們走進鳥與夢飛行之旅:春夏秋冬,四季變遷,候鳥南遷北移;遷徙中,候鳥要面對惡劣的氣候環境——要在大風沙中尋找出正確的方向,要在冰天雪地裏保護自己,要在汪洋浩瀚的海洋裏獵食;為了生存,它們憑著生的意誌,頑強地、堅持不懈地與困難作鬥爭,這之中有失去同伴及兒女的悲哀、有受傷難熬的痛苦、有逃離獵殺的惶恐,然而它們卻以團結互助的精神堅持下來,贏得生命的回歸。而這些可貴的精神正是影片所要表現的和追求的價值取向。
其次,我們不難發現影片的成功之處還在於其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意義及影響。這種社會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對人們精神及心靈的啟迪性,二是影片本身豐富的知識性和教育性。就第壹點來說,人類可以從候鳥遷徙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種種可貴的精神中找到自己失去或者缺乏的東西,在被它們感動之時,我們也會反思自身,學習它們的生存精神。同時它們表現出來的母愛、群體意識等更給我們壹種心靈的清洗。就第二點來說,只要妳稍加留意和思索,就會發現這部影片其實是壹部小百科全書。從影片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方面的知識:妳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氣候狀況,領略到各地的山水風光,學到豐富的地理知識;妳也可以認識到各種各樣的鳥類,了解到候鳥們的遷徙規律、生活習性及其戰勝困難、保護自己的方式,學到有趣的生物知識;妳還可以從工廠裏排出的廢水廢氣廢渣給候鳥帶來的傷害中懂得環保知識……當然,妳還可以從影片本身的拍攝技巧中學到拍攝和電影方面的知識。由此可見,該影片的確具有深刻的教育性。
此外,影片純熟的拍攝技巧和巧妙的場景處理也是影片的壹大亮點。
正如前面所說的,影片的畫面、音樂和聲效達到了近乎完美的結合。整個影片的畫面都是非常的美的,這當然得益於世界各地的自然風光。但值得提出的壹點是,畫面的過渡和轉換處理得非常的自然,壹點也不顯得突兀。從天黑到天亮,從白天到黑夜,都是慢慢地進行過渡的。在欣賞美麗的畫面的同時,那和悅的音樂更將觀眾領入畫面,仿佛置身於畫面之中。導演特別精明的地方是懂得用音樂的節奏和旋律來描述候鳥翻越重重高山、飛越條條大江的那種宏大氣勢。還有那些自然的流水聲、鳥叫聲等的配合,整個影片的聲效就顯得特別的醉人。
說到聲音這壹點,就要談到這部影片的另壹特色。該影片雖然作為壹部紀錄片,但它和其他很多紀錄片不同的是,幾乎沒有旁白和畫外解說詞,只有幹凈剔透的優質畫面和候鳥低低的鳴叫聲,精妙的音樂配合著鳥兒的呢喃。這是壹部表現自然的紀錄片,導演就把自然真實地展現在我們眼前,不加以評述,不加以解說,壹切都讓我們自己去感受。這種方式更能讓我們沈浸於自然之中,沈浸於影片之中。
影片的拍攝非常註意抓住細節。比如收割機從幼鳥身上壓過的場景,落群的加拿大黑雁的孤獨寫照,受傷小鳥慘遭螃蟹撕殺的場景等,真實而又具有震撼力地把候鳥們面對的生存和鬥爭展現在我們面前。其中,在這些場面之中,導演在人的介入這個方面上作了精妙的安排和處理。影片壹開始拍攝了壹個小男孩的出現把在池塘中棲息的候鳥嚇得慌忙逃竄,這是人第壹次打破了寧靜。候鳥開始了遷徙。接著過了很久,畫面上才再次出現人的蹤影,但這壹次卻是壹臺收割機,它忽然間打碎畫面的寧靜,無情地從壹只幼鳥身上壓過,美麗的畫面被打碎,換之醜惡的畫面,這以忽然間的反差給觀眾壹種心靈的震撼。又過了很長壹段時間,才又出現了人的蹤影,這壹次是壹個人從屋裏走出來,拿著壹個裝有糧食的容器出來餵鳥。這表現的是人與鳥類的和諧相處。最後在影片結束之時,小男孩再次出現,和開頭的畫面類似,為的是表現候鳥又開始了新的遷徙。從導演精妙的處理之中,影片開頭和結尾渾然壹體,來了個輪回;而且通過寧靜與打破寧靜、美與醜的反差,不自覺地引起人們的惻隱之心,其中又凸顯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
綜上所述,紀錄片《鳥與夢飛行》是壹部集審美性、知識性、趣味性於壹身的表現自然的優秀影片,它耗資巨大、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拍攝難度高、拍攝時間長、拍攝質量高,具有深遠的價值取向、社會意義及廣泛的影響。這無疑是壹部高質量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