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德國軍隊突襲比利時,翻過阿登山,侵入法國,繞過了世界軍事史上最牛的防禦體系——馬其諾防線,兵臨巴黎城下。而此時,法國軍隊依然固守馬其諾防線,等待德國人的正面進攻,並未向巴黎抽調壹兵壹卒。於是,巴黎陷落,法國陷落,貝當政府投降。
關於這段歷史,有很多的書和電影都描述過。巴黎陷落之前的那場大逃亡,讓人印象深刻。《法蘭西組曲》描寫的,就是這段歷史的前前後後。
這本小說不是壹本新書,而是寫於當時。作者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未及完成這部據說計劃為1000頁的小說,就死於臭名昭著的奧斯威辛集中營裏,原因很簡單——她是猶太人。根據伊萊娜留下的寫作清單,《法蘭西組曲》應該有五個部分,但是,由於伊萊娜的英年早逝(1903-1942),這部小說只完成了兩部分,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但是,僅僅是這兩部分就足以讓人贊嘆和佩服了。在這部未完成的小說裏,伊萊娜用現實主義的筆法,冷靜地描繪了壹個懦弱的、被戰勝和占領的法國,無情地描繪了法國各階層在這場戰爭中的嘴臉,揭示了人之為人的復雜和多面性。雖然伊萊娜寫作這部小說的時間,各種現代主義寫作方法已經風起雲湧,但是,伊萊娜仍然采用了現實主義的寫作方法,小說寫得很好看,背景、事件、人物都交代得十分清晰,近乎完美地把那個動蕩的時代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我之所以用“近乎完美”這個詞,是因為這部小說的未完成。根據現存的這兩部分,完全可以預期,完成後的小說肯定是壹部完美的傑作,壹部繼承了巴爾紮克現實主義傳統的完美傑作。
我必須承認,在讀到《法蘭西組曲》之前,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這個名字對我是完全陌生的。而且,之所以會讀這本小說,出於兩個原因:1、對二戰歷史的閱讀慣性;2、想看看壹個今天的法國女作家會把二戰時期的法國寫成什麽樣子(沒翻開這本書之前,我以為伊萊娜是我們的同時代人)。然而,伊萊娜已經是逝去六十多年的“古人”了。雖然這部小說在伊萊娜的女兒手中經過了長達六十年的沈寂,於2004年才得以面世,但這部小說依然散發著迷人的魅力,使人不得不感嘆:即便是經過了六十多年的漫長時光,這部小說仍然是壹部天才之作,足以成為文學史上的壹部經典;雖然這是壹部讓人感到遺憾的未完成之作,但它仍然給今天的讀者帶來閱讀的愉悅和快感。
很多年前,曾經看過壹組照片(這些照片附在後面),名字記不清了,內容是關於二戰勝利後法國人懲罰那些戰時與德國人合作或是通奸的女子。當時,那組照片曾經讓我很震撼,也讓我很納悶,法國女人怎麽會心甘情願地委身於侵略者?後來,在瑪格麗特·杜拉斯編劇、阿侖·雷乃導演的電影《廣島之戀》中,我理解了這壹點,理解了人性的復雜。同樣,在伊萊娜的這部《法蘭西組曲》中,同樣涉及了這個方面的內容,而且伊萊娜比杜拉斯更進壹步,把法國女人和德國軍人之間的關系處理得更加微妙、更加讓人信服。
《法蘭西組曲》作為壹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小說和史詩性作品,擁有完整的故事、明確的目的和作者冷靜旁觀、無所不在的目光,這樣的創作手法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是久違了的。而伊萊娜對情節的精心操縱、對故事推進的全盤把握,以及書中俯拾皆是的、近乎殘酷的細節,不僅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享受到難以言傳的快感,也讓我對未及寫出的其余三個部分充滿了猜測和期待,——雖然我知道這期待宛如對戈多的等待,明知戈多永遠都不會出現,但依然還是充滿期待。
掩卷之後,不禁長嘆:這樣傑出的天才!那些該死的納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