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壹百多年的發展中,電影藝術在不同的時代、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呈現出許多思想、風格和流派,呈現出世界電影發展的壹些特征。了解它們,可以充分把握電影藝術的時代精神和藝術魅力,進而獲得精神啟迪和藝術感悟。
先鋒電影壹直伴隨著19世紀的結束,現代主義文學思潮應運而生。先鋒電影作為電影的壹種流派和運動,始於20世紀初,經歷了十余年,在20世紀中期達到全面發展的頂峰。它首先在法國盛行,然後影響到德國,再蔓延到歐洲和前蘇聯。先鋒電影運動是世界電影史上的第壹次電影運動。
先鋒電影並不是壹個統壹的創作流派,它包括純粹電影、達達主義電影、超現實主義電影和表現主義電影等既相互聯系又各不相同的創作流派。
先鋒電影的重要特征首先是反傳統的敘事結構和對純粹視覺的強調,其次是對形式的追求。作為壹種電影風格,有人稱之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全電影。
先鋒電影崇尚絕對自由的想象,極端純粹的情感,排斥任何真實理性的意義,所以有人認為是“三無”,即無理性、無情節、無人物。他們反對電影敘事,主張“無情節”、“無戲劇性”的“純電影”。
先鋒電影為電影美學史和電影藝術理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它對電影藝術審美潛力,尤其是電影形式美感的實驗和探索,極大地拓展了電影的思維,豐富了電影的銀幕造型語言。
詩歌電影,介紹了電影創作中對抒情詩本質特征的理解,是壹種以否定情節、探索隱喻和抒情功能為主題的電影創作命題。
詩歌電影興起於20世紀20年代,起源於法國。法國早期先鋒派電影的壹些理論家和創作者認為,電影應該像抒情詩壹樣實現“最大的結社自由”,“電影最完美的體現就是電影詩”。
詩歌片通過運用聲光色彩造型、敘事結構、人物表現等藝術手段,充滿了詩意、詩意、韻律和韻致。
作為詩意電影的壹種形式,它在各國電影創作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新現實主義電影誕生於意大利。1945二戰末期興起,1951後逐漸衰落。雖然時間不長,但影響深遠。
新寫實主義主張把鏡頭對準下層的貧困勞動人民,口號是“把鏡頭放到街上”、“還給普通人”,從根本上突破了電影生產的傳統模式,對電影藝術再現物質世界、展示空間現實的審美潛力進行了新的重大挖掘。
新寫實電影對電影發展的突出意義:壹是突出了電影的紀實性質。二是開創了實景拍攝的先河,使電影擺脫了長期以來形成的舊傳統程序的束縛,也在走向人們生活的過程中拓展了電影的視野和空間表達,對後來的電影創作有很大啟發。
新浪潮電影是繼歐洲先鋒派和意大利新現實主義之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電影運動。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壹大批年輕的電影創作者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拍攝了他們的第壹部電影,令人印象深刻,仿佛是壹股浪潮,給法國電影和世界電影帶來了新氣象,被稱為“新浪潮”。
新浪潮運動的流派和作家作品通常分為三個部分。
1“巴贊”(影評人)電影手冊
新浪潮電影首開先河,對新現實主義紀錄片美學的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
其次,提出電影要表現人的內心生活。(包括離奇和奇幻)(本質上不同於好萊塢電影,好萊塢電影是用來講故事的)
命題:提出“作者電影”的口號,即“拍電影重要的不是拍出來,而是成為電影的制片人”。
特點:影片制作成本低:啟用非專業演員;沒有攝影棚的實景拍攝;不追求場景刺激和戲劇性沖突。在表現方式上,影片廣泛使用長鏡頭、手機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聲音,甚至使用打破時空統壹性的抖音鏡頭。還采用了跟進、抓拍、長焦、變焦、定格、延續、同步記錄等壹些“紀實”手法,將“主觀寫實”與“客觀寫實”結合起來。這部電影有很強的個人傳記色彩。
創作特點:作品大多將人的內在現實與外在現實相結合,表現了人的內在現實與現實的差距和矛盾。
在剪輯上,采用跳切、循環剪輯等方法,破壞影片的時空;註重自然的音效、臺詞、音樂;采用舞臺專業演員;攝影講究構圖和燈光。這部電影具有強烈的文學和戲劇色彩。
“新浪潮”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壹場電影革新運動。“新浪潮”主張用藝術趣味代替商業趣味,這是西方現代派藝術在電影領域的反映。“新浪潮”電影刻意描繪現代都市中人們的境遇、心理、愛情和兩性關系,與傳統電影不同的是,它充滿了主觀性和抒情性。
1958是“新浪潮”的誕生年,出了兩部第壹小說:槽的淘氣鬼和夏布羅爾的漂亮謝爾蓋;1959是“新浪潮”快樂的壹年:特呂弗憑借《四百下》獲得當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新浪潮”電影主要是表達個性。特呂弗的《四百首詩》(1959)是較早的代表作。他用現代主義的方式描述了童年的悲慘經歷。他信奉所謂的“不連續哲學”,認為生命是松散的、不連續的事件的組合。他否定電影創作中傳統的完整的情節結構,用瑣碎的生活情節代替戲劇性的情節。葛達爾是以蔑視傳統電影手法而聞名的“破壞美學”代表人物。他的電影在破壞傳統結構方面比特呂弗走得更遠,著名的《精疲力竭》(1959)就是他創作風格的最好體現。
“新浪潮”不僅推動了法國電影表現手法的多元化,也引發了歐美國家現代主義電影思潮的第二次崛起。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意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費裏尼都受到了壹定程度的影響。
大多數電影史家都把1964視為法國新浪潮的終結。新浪潮電影運動為法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在電影風格、電影內容和表現方法上奠定了現代電影的基礎,被認為是傳統電影和現代電影的分水嶺。
蘇聯電影的藝術成就在於它能讓人忘記冷戰,忘記意識形態的差異。在同等條件下,他們極難得到理解和尊重,但他們依然用高超的電影理念克服壹切偏見。冷戰時期,蘇聯電影甚至包攬了世界上所有重要的電影獎項,包括兩項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戰爭與和平》、《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和多項提名,可以說是永遠輝煌。前蘇聯是世界電影強國之壹。從早期的無聲電影到後來的有聲電影,蘇聯電影都以其豐富的藝術內涵在世界電影界占據重要地位。
蘇聯電影故事性強,藝術內涵豐富,題材多樣,獲得了許多國際上重要的電影獎項。
十月革命後,蘇聯電影開始迅速發展。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蘇聯電影開始在作品中探索普通人的命運,“非英雄主義”、“不幹凈”、“生活流”的傾向在部分影片中有所體現。以前在他的作品中回避的人性問題,已經被突破了。
“好萊塢”這個詞經常被直接用來指代美國電影業,甚至成為美國電影的代名詞。
電影在美國是壹種工業化的商業,是壹種娛樂手段,電影的藝術價值往往依附於商業價值。“好萊塢”電影就是典型代表。
好萊塢大片創造的壹個又壹個美國神話,往往被稱為輸出美國文化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20世紀初,好萊塢還只是洛杉磯郊外的壹個小村莊,逐漸從風景優美的拍攝地發展成為眾多電影公司雲集的巨大電影城,並在20世紀30年代進入黃金時代。
好萊塢創作並制作了大量的電影,如喜劇、西部片、強盜、音樂劇等等。無論是戰爭時期還是大蕭條時期,好萊塢總是勾勒出壹部電影,壹個神話的、理想的、虛幻的世界,真實的再現。
電影制作已經成為好萊塢名副其實的工業流水線。
以娛樂和商業為特征的好萊塢電影,每年都保持著高產出率、高上座率和廣闊的海外市場。偉大的導演和明星層出不窮,大規模出口和票房穩定,是世界電影業的重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