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在得知日本決定投降和蘇軍已對日宣戰並大舉“湧進”朝鮮半島的消息後,8月10日深夜,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協調委員會在五角大樓舉行緊急會議。主要議題是在朝鮮的受降問題。出席會議的有助理國務卿鄧恩、陸軍部助理部長約翰?麥克洛伊和海軍部高級官員巴德等五人。會上,鄧恩提出美國軍隊應趕到盡可能北面的地區去受降。但馬歇爾的壹位年輕參謀人員迪安?臘斯克上校指出,軍方缺乏可供立即投入使用的兵力,加上時間和空間的因素,美國軍隊在蘇軍進入朝鮮北部地區之前抵達北部縱深地區有困難。這時,麥克洛伊便請臘斯克和另壹位上校查爾斯?博尼斯蒂爾到第三休息室去,要求他們搞出“壹條盡可能向北推進”,但又不致“被蘇聯拒絕”的界線。於是,三八線就這樣在壹次會議上,匆忙地由兩位美國上校提出來了。總之,這個關於以三八線劃界的建議迅速得到美國軍方和國務院的同意,並於8月14日為杜魯門批準。次日,杜魯門便給斯大林發出密電,通報了已經杜魯門批準的給盟軍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有關日本武裝部隊投降細節的“總命令第壹號”,該命令的內容之壹即是以三八線為分界線,確定了美蘇雙方在朝鮮半島的受降區域。8月16日,斯大林復信表示,“基本上不反對命令的內容”,對於有關朝鮮分界線的問題也沒有提出異議。9月2日,麥克阿瑟在東京灣密蘇裏號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後,發布了“總命令第壹號”,其內容根據斯大林提議略有修改。命令提到:“駐北緯38度線以北的韓國、滿洲、庫頁島、千島列島等地的日本軍高級指揮官以及陸、海、空軍和輔助部隊,應向蘇聯遠東軍最高司令官投降;日本帝國政府大本營和駐日本本土及其周圍諸島以及駐北緯38度線以南的韓國、琉球列島等地的日本軍高級指揮官以及陸、海、空軍和輔助部隊,應向美國太平洋地區陸軍最高司令官投降。”
就這樣,三八線作為美蘇兩國在朝鮮受降和實行軍事占領的分界線便被明確地規定下來。受降命令傳到戰地時,分兵進擊的蘇聯軍隊已經越過三八線,正沿著公路向漢城運動。但他們壹接到關於分界線的命令,就迅速撤回到三八線以北。9月8日,首批抵達朝鮮的美國軍隊第7步兵師在仁川登陸。這是美蘇兩國在朝鮮半島的第壹次,也是最後壹次名副其實的合作。
這條約300公裏長的分界線斜穿朝鮮半島,它截斷了75條小溪和12條河流,以不同的角度越過崇山峻嶺,穿過181條小路、104條鄉村土路、15條道際公路和8條高級公路,以及6條南北鐵路線。顯然,對於行政管理和經濟發展來說,以及從地理的角度來看,三八線都是壹條極不合理的分界線。但是,這並不表明匆忙劃出的這條分界線沒有政治上的考慮。
盡管美蘇兩國軍隊進駐朝鮮半島時曾壹致聲明,三八線僅僅是兩國軍隊在朝鮮駐紮時所劃定的界線,並不具有政治意義。但是事實上,特別是後來歷史的發展表明,三八線對於所謂受降的軍事意義只是表面的和暫時的,美蘇兩國對三八線的確認本身已經包含著深遠的政治意義。
朝鮮戰爭爆發的最深刻的根源——美蘇勢力在遠東的對抗,就表現為三八線的劃定。歷史證明,後來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以及朝鮮民族的分裂也正是圍繞這條緯線發展起來的。而涉及三八線的軍事行動做為壹條主線,也貫穿了朝鮮沖突和朝鮮戰爭的全過程:韓朝雙方的軍事沖突是沿著三八線展開的;朝鮮軍越過三八線的進攻引起了美國全面卷入戰爭;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擊又迫使中國出兵朝鮮半島;中國軍隊因未接受停火協議而打過三八線,被聯合國扣上了“侵略者”的罪名;麥克阿瑟也因再次主張越過三八線等戰爭叫囂,被杜魯門總統所罷免;停戰談判是沿三八線的停火而開始的;最後,戰爭的結局仍然是大體以三八線做為韓朝雙方的分界線。周而復始,終點即是起點,這就是圍繞三八線而進行的朝鮮戰爭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