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電影 長江三峽 的觀後感 誰能幫幫忙?200字即可

電影 長江三峽 的觀後感 誰能幫幫忙?200字即可

在朋友的邀約下,我有幸觀看了這部賈樟柯執導的、榮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被媒體普遍報道為“叫好不叫座”的小成本電影。看完後,我忍不住想說些什麽。不全是因為這部電影打動人,更是為了人們對這部電影的反應。 這部電影的大致情節是:在因“三峽工程”需要而對奉節縣城進行拆遷的背景下,穿插了兩個尋親的故事。壹個故事是山西民工到奉節縣來尋其用錢買來又跑掉了的媳婦;另壹個故事是山西護士到奉節縣來尋其兩年無消息的丈夫。兩個尋親的故事中,奉節這個有兩千多年歷史卻壹下子就給砸碎了的城市殘跡及其社會生態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人們眼前。其中帶入了壹個下崗工人外出打工弄斷了手臂、而原單位又因易主而不予照顧、妻子只好以賣淫為生的情節。這個情節和另壹個情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某腦滿腸肥的官員只壹個電話,夜色中的公路橋上的彩燈立即“光彩”了起來。 後來,兩個尋親者都找到了自己的愛人。民工韓某的老婆跟船老大跑船,船老大答應只要交兩萬元就放人。民工決定回去下礦,掙錢贖人。而女護士的丈夫早已墮落成與當地官員勾結、靠損民拆遷發了財的黑社會的老大。護士找了個借口決定與他離婚。 簡單的故事結構中,不時象標點符號般加入了壹些或玄乎或嚇人壹跳的“插曲”。比如壹只出現在天上的不明飛行物、象火箭般騰空而起的雕塑、忽然跳閘的電路板、廢墟中忽然躥出的壹只惡狗以及不時插入的意味深長的流行歌曲等等,在在透出了壹種世事蒼涼的無奈感,仿佛是電影導演對故事情節的特意批註。 最後,當壹群民工跟著山西民工去下礦,鏡頭搖向了遠處壹個走鋼絲的人,仿佛為這群民工的命運、或者說為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最為弱勢的人群的生存狀態,下了個註腳。 在這部電影的放映過程中,我註意到最先起身離座的是壹些時尚小青年。我想,可能是因為他們那漂浮在都市生活的物欲間的、習慣了來自好萊塢的視聽轟炸的感覺器官早已和人類拉開了距離,他們或許就是弄不明白,為什麽並不好笑的民工形象和破爛房子可以被放在電影銀幕上而有資格被他們看見。畢竟,社會並沒有告訴這些小青年們,同情是壹種美德。他們為什麽壹定要假裝顯得有同情心呢? 電影結束後,壹個老太婆則顯得似乎感慨萬端。她說:“雖然仍然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好象經歷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過去,我說慣了假話,覺得沒什麽不正常的。今天,看了這部電影,發現居然也可以說真話,覺得簡直有些不可思議。···”我不知道這位太婆是不是壹位離休幹部,如果是的話,我將很希望老太婆能把這話說給那些尚未離休的人聽。 壹個中年男人(似乎跟政協挺熟)則對這部電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說:“該片宣揚了中國禪文化的亮點,”···“我們應該向片中那個以賣淫為生的女人學習,因為她在房子被拆遷後,斷然地作了壹個決定———去廣東。”這位中年男人提醒人們,在這個大家都象是在走鋼絲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當作“禪宗”式的“當下的決斷”。說實話,中年男人的話,我委實沒聽明白。我不明白那個被逼得只好換個地方賣淫的女人怎麽就作“禪宗式的決斷”了?是不是說,當我們壹旦面臨與那女人類似的境遇時,則應當機立斷地去賣淫?或當機立斷地去組織賣淫? 壹位設計師朋友似乎對賈樟柯的這部電影評價不高。認為其手法顯得生硬。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替這部電影辯解道:“說出老百姓想說而又不知道怎麽說的真話,不可以為它叫壹聲好嗎?”他說,說真話是藝術的起點。我說:“為什麽,就連願意站在這個起點上的人也很少呢?” 壹位女士看後,情緒似乎很低落,壹直在嘆氣。說:“我們的生活就是這個樣子,我們連自己的生活都不敢正視,又何必看這樣的電影?” 壹位帶眼鏡的哥們兒則顯得很激動。他說:“被毀壞的難道只是壹座城市嗎?不,那是壹種傳統,壹種固有的價值系統,是我們的心靈得以依傍的‘大地’。可是,為了所謂的‘發展’、所謂的‘崛起’、我們卻壹刀砍斷了自己的靈魂,···社會之成其為社會,就在於人與人之間是可以相互理解、可以相互信任的。但隨著這場斷裂,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人道主義情懷也隨之斷裂了,人之相視,猶如異類。民工們視官,如同猛獸,官之視民,不過壹串用來裝飾GDP的數字。還有比這更令人擔憂的嗎?···”旁邊的人們,瞅著這哥們兒,壹臉茫然,不知道他說的是啥。 恰好,做在我身邊的青年,正好也是壹位“三峽移民”。我問他對這部片子怎麽看,他只是笑了笑,並不回答。我知道他正在埋頭寫壹篇史詩般的神話作品,好象要用它來探究生命之謎。說實話,我不知道該如何解讀他那玄妙的壹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