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如何評價電影《極速車王》?

如何評價電影《極速車王》?

過年宅家躲疫情,終於把這部片子給刷了。

這部片子質量非常高,導演幾乎完美地重現了20世紀60年代賽道上那些稍顯原始但又讓人腎上腺飆升的賽車畫面。在今日剛剛揭曉的本年度奧斯卡中,憑借令人屏息的畫面調度,壹舉拿下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剪輯兩項大獎。

兩位主演也出色地演繹了卡羅爾·謝爾比(Carroll?Shelby)和肯·邁爾斯(Ken?Miles)兩位在賽車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尤其是肯·邁爾斯,這部影片讓更多的觀眾認識了這位賽車歷史上有些被埋沒的無冕之王。

不過就是影片的片名似乎有些跑題,無論是英文名還是中文譯名,感覺不應該叫Ford?vs.?Ferrari,應該叫Ford?vs.?Ken?Miles...

作為壹個福特粉和阿斯頓·馬丁粉,我就來給大家分享壹些偏門小故事吧,作為大家觀影時的佐料。

有輕微劇透,請酌情閱讀。

1、卡羅爾·謝爾比(Carroll?Shelby)自始至終都不是福特GT40賽車項目的唯壹人選。

這壹點強哥有過交代。卡羅爾·謝爾比與福特的相識並不是影片中那樣在福特收購法拉利失敗之後由李·艾柯卡(Lee?Iacocca)登門拜訪的。他與福特的結緣,來自於壹段近乎空手套白狼的車圈軼事:

卡羅爾·謝爾比在1959年奪冠後因為心臟病結束了自己的賽車手生涯,為了繼續從事心愛的賽車事業,他找到了英國AC?Cars的老板對他說:我手裏有壹臺福特最新的V8發動機,妳給我壹個底盤車架,這臺車肯定牛逼!然後他回到美國,又找到亨利·福特二世(Henry?Ford?II)說:我現在手裏有壹具在歐洲最壹流的賽車底盤,妳只要給我壹臺妳們的最新的V8發動機,我就還妳壹個冠軍!謝爾比就這樣打造出了傳奇的AC?Cobra。

▲Shelby?Cobra?427?50周年復刻版

這段演繹十分傳奇,然而事實上,福特並不是謝爾比壹開始中意的對象,他看上的是雪佛蘭的引擎,不過雪佛蘭因為自己已經有了克爾維特,因此拒絕與謝爾比合作,謝爾比才轉向福特,而此時福特正苦於沒有參與運動賽事,而被雪佛蘭“今日奪冠,明日大賣(Win?on?Sunday,?Sale?on?Monday”的營銷策略打的市場份額連連下滑,因此李·艾克卡極力說服亨利·福特二世開始參與運動賽車,雙方壹拍即合。因此,亨利·福特二世其實從1962年就已經決定要進軍勒芒了,李·艾克卡與謝爾比也早就成了老相識。

GT40項目最初是交給Lola的首席工程師埃裏克·布拉德利(Eric?Broadley)進行開發,並且邀請了率領阿斯頓·馬丁奪冠的約翰·韋爾(John?Wyer)擔任車隊經理。由於在1964年參賽成績壹直不理想,福特才緊急換帥,將項目交給了卡羅爾·謝爾比。不過後來約翰·韋爾又成立了自己的賽車公司JWA,並使用GT40?MKI以私人車隊身份幫助福特又奪下1968和1969年的勒芒冠軍。采用海灣石油(Gulf?Oil)塗裝的賽車也成為經典。後來約翰就轉戰保時捷了,這是後話。

▲1963?Lola?Mk6?GT

1965年項目依然不見起色,3輛GT40?MKI在勒芒全部退賽,謝爾比也遭遇信任危機,不像影片中那樣靠著壹段演說說服了亨利·福特二世,而是在劇中惡人裏奧·畢比(Leo?Beebe)的操縱下,將項目拆給了三個團隊,由美國的Shelby?American和Holman-Moody以及英國的Alan?Mann團隊***同推進,以確保1966年取勝,卡羅爾·謝爾比和肯·邁爾斯為車型開發了輕量化的7.0L排量V8發動機,取代之前的4.7L排量V8,車型進化為GT40?MKII。

因此1966年福特派出了8臺GT40?MKII和6臺私人車隊的GT40的強大陣容以對抗法拉利的13車陣容。所以在1966年福特的奪冠陣容中,其實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福特廠隊的。

▲1966年勒芒起跑線上,遍布著GT40

2、不得不提的阿斯頓·馬丁

熟悉汽車的朋友可能知道,20世紀80年代阿斯頓·馬丁曾經被福特收購,後來又在金融危機前夕被出售。其實阿斯頓·馬丁與福特千絲萬縷的聯系,從20世紀60年就開始了。

正如影片開頭所交代和大家所熟知的,卡羅爾·謝爾比在GT40項目之前,是壹名阿斯頓·馬丁車隊的車手,曾經駕駛過阿斯頓·馬丁如DB3,DB3S,DBR4,DBR1等等的經典賽車,並且駕駛DBR1贏得了1959年的勒芒24小時全場冠軍。

當時福特想要進軍歐洲賽場,在收購法拉利失敗的情況下,就壹定需要壹支深諳歐洲賽場精髓的團隊幫忙,而在20世紀50-60年代期間,如果算上超豪屬性,縱觀整個歐洲,除了法拉利,真正能夠與法拉利抗衡的,非阿斯頓·馬丁莫屬。別忘了,1959年阿斯頓·馬丁在勒芒擊敗的,也是法拉利。

而從阿斯頓·馬丁光榮退役的美國牛仔卡羅爾·謝爾比,將兩個品牌巧妙地聯系了起來。

GT40是基於Lola公司的Lola?Mk6改造而來的,因為Lola?Mk6搭載了福特的V8發動機,這樣改造起來最為方便。而在1967年阿斯頓·馬丁也發布了基於Lola?T70?Mk3賽車打造的Aston?Martin?Lola,巧了不是?到後來2008年和2011年,阿斯頓·馬丁又聯合Lola打造過原型車組別的賽車,就是來自於彼時的淵源。

GT40項目的首任車隊經理是來自從1947年大衛·布朗收購阿斯頓·馬丁就開始運營阿斯頓·馬丁車隊的約翰·韋爾(John?Wyer)

福特GT40項目的車手陣容高手雲集,不少是卡羅爾·謝爾比在阿斯頓·馬丁時的隊友。比如Phil?Hill,Graham?Hill,Lucien?Bianchi,Innes?Ireland,Maurice?Trintignant(原諒我名字就不壹壹翻譯了)

而據說在20世紀80年代福特收購阿斯頓·馬丁的運作中,也是卡羅爾·謝爾比在暗中牽線搭橋的...

3、無冕之王肯·邁爾斯

作為壹個車迷,真的很高興有這樣高質量的賽車故事片向觀眾講述肯·邁爾斯的故事。具體的故事就請大家去觀影吧。

在大量的資料中,包括肯·邁爾斯的好友,傳記記者以及媒體們都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於當年肯·邁爾斯遭遇的憤慨以及惋惜,正如電影中所述:

“They?robbed?you.”(他們搶走了妳的冠軍.)

▲影片截屏

因為如果肯·邁爾斯奪冠,他將成為歷史上第壹位在同壹年奪得戴通納24小時(Daytona?24H)、賽百靈12小時(Sebring?12H)以及勒芒24小時(Le?Mans?24H)三大著名耐力賽事的大滿貫車手。而他對整個GT40項目的成功更是起到了舉足輕重的貢獻。

實際上,盡管電影中已經將這壹段矛盾沖突演繹得無比激烈,依然不及在現實中那麽讓人唏噓。

這裏插播壹句,影片中為了讓對立更突出,肯·邁爾斯沒能參加1965年的勒芒,但實際上他去了,與他搭檔的是布魯斯·邁凱倫(Bruce?McLaren),對,就是那個現在成為壹個品牌的邁凱倫。

影片中臨近比賽結束肯·邁爾斯駕駛的1號車僅僅領先布魯斯·邁凱倫的2號車4分鐘,1號車只要放慢速度讓2號車追上來就可以。現實中,1號車領先2號車達到4圈之多,這是無論如何都放不了水的呀,然而就在比賽的最後時刻,1號車在壹次進站中竟然裝錯了剎車總成。。不得不再次進站更換總成,4圈的領先優勢瞬間化為烏有。

而且肯·邁爾斯當時勉強同意同時沖線的條件是ACO“承諾”比賽中可以認定並列第壹,誰知沖線之後就因為“8米之差”被裁定為第二,痛失大滿貫。

▲1966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福特以包攬領獎臺的結果成功兌現在歐洲賽場擊敗法拉利的諾言

而僅僅就在2個多月後,肯·邁爾斯就在測試GT40?MKIV原型車J-Car的時候因為事故身亡,直至今日,都沒有人成就大滿貫的偉業。

另外分享2個小彩蛋:

4、早期的汽車風洞測試竟然是用毛線的?

影片還還原了早期汽車進行風洞測試的場景。在妳的印象中,風洞測試應該是這樣的:

不過,在缺乏計算機仿真的情況下,想要得到車身表面各個位置的空氣動力學特征是比較困難的。於是汽車工程師就想出了這樣的辦法:

▲影片截圖

對,就是在車身上粘滿毛線,根據它們隨風飄動的方向來確定車身表面的空氣動力學特性。不過在現實工作中,這樣粘著毛線在賽道上開,壹是車手駕駛困難,二壹個給工程師仔細觀測也不方便,用望遠鏡遠遠看著顯然不靠譜。這項工作壹般都是在風洞中靜態進行的。

而且在開發GT40?MKI,MKII和MKIII的時候應該都沒有用到這個工具,只有在開發全新造型的MKIV的時候才用到了這樣的風洞測試方法。

▲福特工程師在風洞中測試GT40?MKIV原型車的造型

5、奪冠噴香檳的開創者——丹·古尼(Dan?Gurney)

前面提到福特GT40項目的車手陣容十分強大,其中有壹位也渾身都是故事。他的名字也在影片中多次出現,他就是丹·古尼。他也是壹位賽車史上的著名車手,早在謝爾比在為阿斯頓·馬丁服役的時代,他就是謝爾比在歐洲賽場的老對頭。

後來謝爾比憑借著Shelby?Cobra建立了自己的車隊後,他就成為了謝爾比麾下的車手。這壹點在影片的壹開始就有描寫。

1966年的勒芒中丹·古尼駕駛的GT40?MKII因為機械故障遺憾未能完賽。

1967年GT40奪冠後,由於車身來自英國制造商Lola,奪冠車手是英國人布魯斯·邁凱倫,被人詬病這不是屬於美國人的勝利,於是謝爾比的團隊打造了GT40?MKIV。GT40?MKIV采用了全新的造型,並且使用鋁制車身,相比GT40減重了30kg,同時派出丹·古尼和A·J·福伊特(A·J·Foyt)這對美國本土車手,壹舉贏得冠軍,成就了美國車手駕駛美國賽車“完美地奪冠”,並且成為歷史的唯壹,這樣的劇本也是沒誰了。

▲1967年勒芒24小時GT40?MKIV贏得全場冠軍

而更讓人津津樂道的,可能是丹·古尼擁有的兩個“專利”。

壹個就是在上面的沖線照片中,大家可能註意到,這臺車駕駛員的頂部有壹個特別的凸起。這是壹個專門為丹·古尼做出的調整。身高1米93的他無論如何都坐不進40英尺高的GT40裏,不得已,只好稍稍修改車頂,而這壹改,還成為了標誌性設計,被稱為“Gurney?Bubble”,有這個車頂的賽車,就是丹·古尼的賽車無疑了。

而另壹個則更具標誌性,如今各種賽車的奪冠時刻,車手都會噴灑香檳以慶祝勝利,而這壹傳統是何時發端的呢?

”我當時激動不已,所以當他們把那壹大瓶酩悅香檳遞給我的時候,我就搖了搖瓶子,開始向攝影師、其他車手、亨利·福特二世、卡羅爾·謝爾比和他們的妻子噴灑。那真的是壹個非常美妙的時刻,不過我都不知道我就這樣開啟了壹項傳統,直到今天,這種傳統壹直在全世界的賽車領獎臺上延續。“

對,就是在1967年的勒芒24小時最高領獎臺上,丹·古尼的神來之筆,為那天的勝利增加了更多美妙的回憶,也對後來的賽車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後來丹尼爾·裏卡多(Daniel?Riccardo)所發明的鞋飲就是進化版本了。

▲丹·古尼在1967年的勒芒領獎臺上噴灑香檳

其實福特GT40的故事在世界汽車史和賽車史當中都壹直被人們反復的品味。更為傳奇的就是在時隔50年之後,福特再壹次打造了壹臺GT登上勒芒賽場並又壹次擊敗法拉利取得了冠軍。有關這壹段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專欄去繼續探索。

壹臺車連接過去與未來——福特GT的起承轉合(/p/20954909)

「回歸勒芒!」福特GT如何用壹顆Ecoboost?V6的心臟續寫傳奇(/p/20940410)

希望上面的這些小故事,能夠讓各位朋友欣賞電影的時候更有滋有味。

原文鏈接:

/question/357632949/answer/1008609092

文|張星宇

圖|網絡

來源|知乎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