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電影(英語:woman's film)是壹種以女性為中心的敘事類型電影,以女性為主角,旨在吸引
女性觀眾的電影類型。早期的女性電影描繪的內容比較傳統,內容大多是圍繞著家庭生活、母親、
自我犧牲、浪漫等主題。這些題材的電影從默片時代便開始出現,壹直到20世紀50年代和60年
代初,但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最受歡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達到頂峰。
壹、好萊塢在20世紀
下半葉制作過壹些帶有傳統女性元素的電影。導演喬治·丘克、道格拉斯·瑟克、馬克斯·奧菲爾斯和
約瑟夫·馮·斯登堡(英語:Josef von Sternberg)的作品壹直與女性電影類型聯系在壹起。瓊·克
勞馥、貝蒂·戴維斯和芭芭拉·斯坦威克是該類型電影中較多產的演員。至少所有"霸道總裁愛上我"或圍繞"壹個或多個女主角談戀愛的情感糾葛"類型的電影全都是女性電
影。
我雖然從來不看,但我能馬上想到壹個《小時代》。
____
中國本科學歷人數占比5%左右,100個女人裏面就差不多5個學歷本科,按學歷論證想把小時代的
受眾女性給特例化就算了吧,小時代就是給大多數女性看的,沒人有資格把大多數女性開除女籍。
妳品味高不看是妳的事情,不改變大多數女人可喜歡看這些玩意兒的客觀現實。
? 二、在政治哲學角度看中國,中國是壹個社會性大於自然性的國家。就是說,在這個國家裏,人類的自
然屬性是次要被表達的,社會屬性才是主要被表達的。這裏更多的是關於不同職位和社會角色的,
而不是關於自然屬性的。
所以我們日常無法看到多少真正充滿活力的成年人,我們看到的都是社會的某個角色的成年人。中
國人在這樣的社會氛圍裏,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表達自然特質的欲望和概念,更多是想表達
對社會角色的期許。
中國沒有女性電影,也沒有男性電影。
?三、中國只有社會關系政治關系職場關系,沒有自然性。開始沒啥人點贊,現在點贊多了再解釋幾句……
之前的表達其實更多的是對現在中國社會環境,導致年輕人面目模糊的壹種憤慨。新中國其實也有
女性主義 電影,比如毛主席時代的《紅色娘子軍》裏的吳瓊花 形象,或者《沙家浜》裏的阿慶嫂
形象。當然這裏也主要是女性革命者形象,紅色娘子軍裏吳瓊花的戀愛太隱晦了,要是表達得再
性感壹些或許更好。
尤其是《紅色娘子軍》,電影,戲劇,芭蕾舞劇都有改編,算是壹個國家級殿堂級廟堂級? 女性主義作品。
?四、我甚至懷疑美國奧斯卡最佳影片《芝加哥》借鑒了紅色娘子軍的框架。芭蕾舞版的也
確實更性感壹些)
但是現在的男女仿佛已經沒有什麽故事可講。
年輕人都面目模糊。
有時候偶爾在地鐵裏出現幾個外國人,會讓人覺得有了壹點活力,很顯然的那種類似小公貓 或者
小母貓的那種各有各的性格的感覺。但是中國的年輕人男生女生都看著面目模糊,身心疲憊又憂傷。
五、中國光壹個通過立法確定的男女同工同酬和同等受教育機會,就已經保證了女性的社會地位和上升
渠道幾乎碾壓西方社會。
拋開這個不談,中國的女性視角的電影實在太多了。我慢慢給妳列壹下。
八九十年代更接近妳所說的女性主義的電影有。 《芙蓉鎮》,《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老謀子這幾部電影之所
以獲獎,是有壹部分原因就是他的電影裏的女性主義影子剛好是評委的菜,
中國進入二十世紀,經濟騰飛以後,商業電影當道以後,女性電影反而少了很多,畢竟年輕女性觀
眾都忙著去看帥哥看愛情片了,妳整壹部淒淒慘慘,控訴反思女性地位的影片,投資方就直接給妳
斃了: 妳特碼是覺得我錢多燒的慌是吧?我拍電影是為了賺錢的,不是為了血虧的!
六、 作為觀眾,妳能說出什麽叫“女性電影”嗎,能說說自己對“女性電影”的期望嗎?
我猜沒人敢說,就算有專業定義也不能說。
現下的輿論是,只要說了,就有人反對。
女性,多麽龐大的群體;中國觀眾,更加龐大的群體;中國網民,不僅龐大,還特別高貴,舉世混
濁他們獨清,眾人皆醉他們獨醒。
縱觀所有影視作品,要麽壹開始就被罵,死死釘在恥辱柱上,路過的狗不嗷兩句都被嫌棄沒有審美。雖然大家都沒認真看過。
?七、如果壹個女性賢惠孝順、相夫教子 ,肯定有人說新時代女性要自立自強、學會愛自己。
如果壹個女性在職場上殺伐果斷、利落冷靜,肯定有人說這是臉譜化形象,職場女性也可以兼顧家
庭,溫情款款。
如果壹個女性忙著追求男人、結婚生子,有人會說她傻姑娘、戀愛腦;如果她忙著拼事業、壹直不
結婚,又有人說她是老姑娘、再有錢也不值。
這是對女性身份的過度敏感,是不同價值觀的激情碰撞。
顯而易見,在觀眾眼裏,這些鮮活的女性形象,都不能代表女性自身。
所以啊,不是沒能拍出女性電影,而是有人認為它們都不是真正的女性電影。
這到底是觀眾審美的進步還是評價的濫用,是制片方話語權的倒退還是對藝術的堅持?做到兩者平衡的,是壹部真正意義上的好電影,還是供需方各退壹步的中庸之作?說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