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可以不喜歡馮小剛的說話風格,但妳不得不承認他有性格。
就在《我不是潘金蓮》上映的當天,馮小剛喊話王健林,大意是“給老娘排片就多排點,否則就別排。別因華誼與萬達公司的恩怨,影響到我的票房。”
馮小剛寫的是長微博,內容很長,說話方式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反感。王思聰在微博直接嗆聲:
馮大導演,麻煩妳說話別那麽陰陽怪氣的,聽著惡心。本來兩家私企的恩怨應該是兩家公司的事情,怎就因為妳是大導演就能煽動網絡群眾和輿論來噴我們了?咱就事論事,只準華誼挖我們有敬業協議在身的高管,不準我們有任何不悅?只準妳們排片擠走別人,不允許我們對妳片的不看好而降低排片?
講道理,沒有人和錢過不去,如果妳這電影票房好,我們也壹定會按照程序化的流程增加排片,妳作為壹個導演,用拿得出手的作品說話,豈不是更好?
第二天,馮小剛在上海參加《我不是潘金蓮》路演活動中,回應王思聰:
昨天,王思聰說“我給妳排多少片,是我的商業行為,我不看好妳這個電影所以我給妳排的低。如果這個電影真好我就會提高它的排片。”那麽,昨天的票房出來了,現在可以回答王思聰先生了,我們排片占比全國均值是40%,我們的票房占比在昨天達到了62%。我不知道觀眾清楚不清楚,給40%的排片,票房占比達到了62%,也就是說這40%的排片其實沒有高估我,是吧?當然我覺得也很好了,那麽《我不是潘金蓮》在萬達院線13%不到的排片,票房占比達到了30%,這個數字說明什麽呢?這個數字說明了萬達因為和華誼的矛盾給它低排片,萬達承受了損失。
其實,冷靜看下來,壹個導演希望自己拍的電影讓更多的觀眾看到,也非常能理解。冰凍三尺,非壹日之寒,其它導演選擇是忍,馮小剛選擇的是“不怕事兒”,將這個矛盾公開。
?
當然,馮小剛敢站出來,壹方面是個性使然。壹方面是對自己的作品比較自信。
那麽,來看下《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到底怎麽樣?
總體感覺:這部電影有諸多的不足,但仍然不失壹部具有突破性的馮氏作品。
主要突破和不足表現在:
1.題材上有突破,壹部“官場現形記”,但內容表達上走得還是比較安全的路線。
2.範冰冰形象有突破,飾演壹個為證明“我不是潘金蓮”而不斷打官司、倔強的農村婦女,但總感覺欠點力度,特別是蹩腳的方言讓人不易入戲。
3.畫面構圖有突破,圓形畫幅沒有帶來觀賞的不適,反而加深了窺探和荒誕的效果。不過,這部電影的笑果,明顯不如馮小剛以往拍的壹些經典喜劇電影。
4.故事具有荒誕的感覺,但笑點金句少了。獨白多了,增加了說教痕跡。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笑點高了,還是怎麽的,全片我只笑了兩處:
壹處是“張譯飾演的賈聰明把事情搞砸了,變成了“假聰明”。壹處是:範冰冰飾演的李雪蓮,最後上吊遇到果農範偉,範偉把我弄笑了。
?
壹直以來,馮小剛的電影作品,總是很接地氣,用其獨特的幽默風格,直擊現實生活,從甲方乙方、大腕、手機、天下無賊、非誠勿擾……無不如是。
《我不是潘金蓮》,雖然經典笑點臺詞稍微少了點,但同樣有著其反映現實的深刻內涵:
1.社會“假離婚”現象:因為限購、限生,為了多要套房子,或是多要個孩子,“假離婚”成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中國式民間解決方案。
2.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婚煙如同兒戲,這種不安全感,讓人感覺隨時要掉到坑裏。李雪蓮明明跟丈夫秦玉河說好假離婚,再復婚。結果沒等到復婚,她丈夫壹句招呼不打,卻跟別的女人結了婚。
?
3.真真假假,人言可畏:李雪蓮想糾正壹句“我不是潘金蓮”,從鎮到縣,由市至省,再到首都,打了10年官司,堅持了10年,結果硬是被弄成了“潘成蓮”。
?
4.維穩大於法治:李雪蓮開始是告秦玉河,後來變成告庭長、院長、縣長、市長,以及秦玉河,還驚動了中央首長。結果,李雪蓮成為各級政府官員維穩的對象,最後事情的結束,卻是因為壹場意外:秦玉河死了。
……
關於這部電影的思考:為什麽壹個普通農村婦女能有這麽大的能量,能夠把庭長、院長、縣長、市長拉下馬,並成為繼任者的心頭病、每年全國人代會的大麻煩?
馬市長在最後反思這個事情的時候,跟鄭縣長談的壹段話,以及落馬的史縣長和李雪蓮在面館的壹番談話,讓我發現這其中深層次的原因:
因為他們怕麻煩,李雪蓮成了這些人最大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