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升三級》中,張好古去趕考了。按照壹般人平時的思維規律,那是扯淡,但結果他不僅考上了,還考了第二名,很快就考上了國子監。這已經超出了人們的預期。魏忠賢死後,魏黨受到處分,靠魏忠賢的力量爬上來的張本該完蛋,不料卻被提升三級,更超出人們的普遍猜測。連續的“想不到”引起笑聲。張好古的仕途確實離奇,但仔細想想,也不無道理。“狗的小脾氣”促使他去了北京;意外的機遇讓他認識了魏忠賢,進入考場;考官看到魏忠賢的名片,讓張好古參加考試;文武官員為個人利益奉承張好古;朱由檢認為罵魏忠賢的是他的忠臣。這不是很有道理嗎(封建社會的情與理)?唯其意料之外,所以可笑;因為合理,所以可信。在這壹對矛盾的對立統壹中,連聲三際感染了讀者和聽眾。
相聲為了讓人清晰地感受到“意外”,強調“鋪墊”,即把要描述的內容和構成“負擔”的內容解釋清楚,反復強調觀眾的思維和情緒要圍繞這個東西,在正常情況下向邏輯方向發展。以便與後續結果形成鮮明對比。張好古的“小脾氣的狗”在“升三品”的第壹段有解釋,張好古在翰林院待了壹年,用“很好,很好”這幾個字,都是有意的鋪墊。因為對口和聲是兩個人壹起說的,更容易鋪墊,更容易甩掉“包袱”(突然說壹個可笑的結局)。單口相聲不是這樣的。壹個演員站在舞臺上,按照時間順序慢慢說話。沒有大的跳躍和轉折,就是觀眾意想不到的結果不方便突然跳出來。所以單口相聲最可笑的地方,往往在於演員在某個節骨眼上說出的簡短有力的總結或評價語言。這些籠統的說法往往壹針見血,犀利深刻,畫龍點睛,是聽眾想說而沒說的話。在“三連三”的表演過程中,像下面這樣的地方通常會引起笑聲:“現在我有向導了”、“這叫什麽”、“嘿,都是安排好的”、“那還不錯,老師給徒弟鞠躬,摔倒了”、“還不錯”等等。尤其是整篇文章結尾的那句話,引起了更多的笑聲。這是因為觀眾全神貫註於故事,無暇思考評價的語言。演員壹針見血之後,既意外又好吃。我如釋重負,不禁露出會心而開朗的笑容。這笑聲既是對故事中人物的鄙視和吐槽,也是對演員愛恨交加的態度和機智的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