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線路圖當然,中國人最熟悉的“西域”還是西遊裏的那個。
唐代的移民政策
雖然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是中原王朝中最強大的,但在改革開放之前,能做的也只是讓關內的小部分居民去西域。以龜茲總督府為例,僅4974戶,於闐毗沙府4787戶,焉耆府1167戶。
為了增加西域的人口,歷代都想盡了辦法,但是對於西域土著來說,最多的就是關內的流民。比如大名鼎鼎的李白就是流放者的後代,沒有地方權威推薦他做官,只能壹生漂泊,努力結交大人物。像李白這種有很多錢的人還不錯。他們更多的是被剝奪了金錢的罪人或士兵。說白了就是古代版的勞改犯,對唐朝政權對西域的影響極為不利。
每個中國人從小學甚至學前班開始都會背李白的詩詞歌賦,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家庭背景。
不像南方的百越,西域或者中亞更文明。夾在印度、兩河流域和東亞之間,有時會通過壹些渠道傳入歐洲文明。比如樓蘭這個古國,就是典型的受希臘羅馬文化影響的西方文化類型。所以相對於見識不多的百越民族,西域人無疑見識了太多的戰鬥。更重要的是,漢人南遷中雖然有不少流亡者,但大多是為逃避戰亂而舉家遷徙。他們有完整的文化底蘊,到了新居馬上就開始了男耕女織的傳統生活。看著這些鄰居過上了富足的生活,深山老林的土著自然不是傻子,不斷的模仿和交流成了他們的日常。千百年後,除了極少數人,留在平原的所謂“那蠻”大部分都被同化了,江浙壹帶的土著血統已經全部來自那個時候。
當然,漢人和南方土著的血緣差距並不大,所以面子上不會像有些人想的那麽大。
西部地區的移民要悲慘得多。他們的位置等於他們的勞改營,原住民的生活普遍比他們好。或許是由於唐朝的軍事優勢,他們暫時對這些移民無可奈何,但當唐朝的勢力衰落後,土著騎兵立刻切斷了“勞改營”之間的聯系,用不了多久。因此,僅靠關內的力量長期統治西域是行不通的,只有與當地民眾建立有效的制度才有可能。
中國政治制度的局限性是西域人無法認同的。
事實上,這樣幾萬人的少數統治當地大多數人,世界上是有很多先例的。最經典的莫過於大洋彼岸的諾曼人,數萬諾曼人統治著數百萬盎格魯撒克遜人。
諾曼征服,在某種程度上,創造了真正的英國。
諾曼人在英國建造了大量的城堡來保護自己。但他們也知道,武力可以征服土地,卻征服不了人心。因此,征服者威廉壹開始就選擇保留英格蘭大量的地方機構,如盎格魯人的普通法和壹些原始的政府結構。最重要的是把英國納入了歐洲大陸的政治體系,大大強化了封建法律,允許諾曼人和當地英格蘭人通婚。所以,即使失去了大陸的領土,這些法國人的後代也可以在英格蘭繼續生存。
然而,唐朝對西域實行的仍然是傳統的羈縻制度,這對於習慣了中央集權的中國人來說,無疑是壹個巨大的負擔。因此,在長壽元年王曉節奪回四鎮後,帝與崔融就是否放棄鎮守四鎮展開了爭論。狄徐人傑《請止民守西四鎮如疏勒》中明確指出:“守西四鎮,東安東,增部署漸增,民乏。保持西域開放,坐等石場,是沒有用的。”
事實上,唐朝時被後人詬病的藩鎮制度就是用來“治”這個問題的。
到玄宗時,全國鎮兵已達49萬,戰馬達8萬。光是戰馬每年就需要消耗8989438+10萬石糧食。過度的消耗,加上不時中斷的漕運,使得長安為了省錢,選擇將越來越多的權力下放給地方政府。
很多人批評唐朝對地方過於縱容,其實是被逼出來的。
但即便如此分權,與歐洲仍有巨大差距。首先,我們唐朝的官員看似權力很大,但還是受到很大的限制。理論上他們只有軍權,沒有立法權,更談不上監督權。甚至在中唐時期,除了和碩三鎮,我們在其他地區的使節都只是唐皇的高級打手。直到黃巢顛覆了原有的體系,才徹底釋放了“緩沖區”的力量。
在這種情況下,安溪四鎮很難真正與當地人融為壹體。雖然“顏路相望,桑麻蠻荒,天下稱富庶如隴右”,但維持西域對於日漸衰落的唐朝來說,仍然是壹個巨大的負擔。或許唐朝可以授予我們這個時代壹些稱號,但絕對不會允許壹個“中國”在其真正的管轄範圍內,哪怕他們都像於闐壹樣忠心耿耿。
由於高仙芝等人實在無法擁有自己的財力,而高仙芝本人又“性貪”,便出兵攻打“石國無禮”,然後“偽與石國媾和,領兵攻之,俘虜其王和眾民,殺其老弱。仙芝貪得無厭,擄掠十余蹄,黃金五六匹,其余馬匹雜貨皆稱“是”,皆入其家。這種令人窒息的行動迫使西方各國去黑糧化,帶兵攻打安西四鎮,導致了著名的尼祿之戰。
另壹方面,歐洲的封建制度有明確的定義,即“兩個自由人之間的契約”,所謂貴族就是“受契約約束的貴族”。這種制度看似松散,但在外國人包圍的情況下,遠比集權有效。比如十字軍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在薩拉丁統治下持續了幾十年,他號稱擁有30萬軍隊,只有5000名士兵和雇傭神槍手加上1000名聖殿騎士。
現在我們可以總結出假設的結論:如果當時現有的移民制度沒有得到真正深入有效的改革(地方藩鎮方言改革最終失敗),即使沒有安史之亂,唐朝也不可能實現對西域的長期控制。
唐朝雖然下放了壹些權利,但是卻把西域的疆域擴大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沒有足夠的人口來消化它。惡劣的生活環境和落後的移民制度使得西域漢人十分匱乏,想要維持統治的只有當地人。
可惜中國缺少歐洲的封建制度,要麽幾乎沒有統治,要麽就是直屬中央,沒有“自治權”。以至於富庶的西域成了國家的負擔,連狄這樣的名臣都建議為了國家財政放棄安西四鎮。壹旦朝廷幫不上忙,安西的軍隊會不會像高仙芝壹樣“賺外快”,導致西域各國疏遠德國,就很難說了。
所以壹個國家擴張到這個地步,就必須分權,不可能維持過去的集權體制。成吉思汗的帝國最終被壹分為四,大英帝國總督的權力幾乎與國王持平,都是為了“治療”大帝國的“肢端肥大癥”。
可惜這個問題壹直到唐末才搞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