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電影《為奴十二年》的情節

電影《為奴十二年》的情節

到目前為止,我看到了很多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或者獲獎的作品,從最近的《毛骨悚然的房間》和《歸來者》,到我前段時間寫影評的《國王的演講》,還有《黑天鵝》,我因為喜歡娜塔莉·波特曼而重溫了幾次,包括3D繪畫史上的豐碑《《阿凡達》》和《本傑明·巴頓》,發人深省。

剛看完《為奴十二年》的時候,和以往每壹部好電影壹樣,我的第壹反應是這是壹部好電影,但是到現在為止,和之前提到的那麽多電影比起來,看起來很普通,很沒用。

《為奴十二年》改編自壹本書,而這本書的作者真實地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被拐賣為奴,在奴隸主中被當做商品買賣,遭受無理的暴行和虐待,十二年,無數年的曲折,寫書的時候都還覺得單薄,更何況是短短兩個小時的電影。

客觀來說,作為壹部紀錄片,太過倉促急躁,節奏也不好。很多時候,鏡頭跟著主人公所羅門進入壹個又壹個新的故事,遇見壹個又壹個新的角色,但除了所羅門本人,我看到的形象是那麽的片面和單薄。

所羅門,壹個嘗過自由滋味又不甘心壹輩子被壓榨為奴隸的黑人。他和其他黑人最大的不同是,他的人格是完整的。他和白人過著平等的生活。他穿著剪裁得體的西裝,向街上遇到的所有白人朋友敬禮,徑直走進店裏,受到熱情接待。他在所有黑人中顯得如此與眾不同,以至於那些第壹次還能這樣生活的黑人奴隸跟他說話都很驚訝。

這樣的所羅門在成為奴隸後也沒有讓觀眾失望。從壹開始,他就有學會反抗命運而不是隨波逐流的精神,他決心追求自由。他用自己過去所有的經歷,讓自己更接近原來的生活。

他只是無數這樣的黑人中的壹個。他成功了,但不知道有多少遭受類似經歷的黑人在陰影下失敗了。他們被壓榨到生命的最後壹滴,沒有機會重獲自由。唯壹能寫故事的人是那些活著的成功人士。這樣的所羅門有反抗體制的英雄色彩。

Patsy,壹個與其他奴隸不同,但又相同的女奴。每次鏡頭給她特寫,我們都能看到她眼睛裏有光在閃。她不甘心,也討厭現在被奴隸主虐待的生活。與其他奴隸相比,她已經盡力反抗了,但她最大的反抗只是讓所羅門殺了她。

對所羅門來說,他的解放就是自由,但對生來沒有自由,不知道不被奴役是什麽滋味的帕齊來說,死亡就是解放。社會對黑人的不公,註定了她狹隘的格局和觀念。

相比前兩個角色,其他角色都顯得軟弱蒼白。比如福特先生,壹個有心無力的奴隸主,只通過三件事突出了他的特點:“持槍保護所羅門”、“想帶著女兒買壹個奴隸主母親卻因為價格太高而放棄”、“采納所羅門的建議”。我對他的形象有點迷惑。

如果他能更好地表現出拒絕所羅門幫助時的糾結,也許這個角色會更有吸引力。而電影裏表現出來的,就像壹個只說不做的偽君子。為了了解真實的故事,我去查了小說裏的這段話。福特在小說中的形象與電影中的大不相同。對於壹部似乎壹直在努力還原現實的電影來說,這樣的改編真的不算出彩。

除了以上三人,其他角色可以分為兩類,奴隸和奴隸。

麻木忍受生活的黑奴都壹樣。黑皮膚襯著黑眼睛,即使看妳的時候也是呆滯的。殘忍獸性的奴隸主和自以為高人壹等的白人貪圖利潤,把奴隸不當人,當財產。當然,連壹點懷疑都沒有的態度讓人心寒。沒有什麽精彩的東西呈現給他們。

這部電影有著宏大的背景和註定獲獎的歷史,但在此基礎上,導演所表現出來的並不是那麽酣暢淋漓,而是有幾個場景相當驚艷。

我最喜歡的是這部電影中背景音樂相互交叉的方式。這個技巧在場景切換時出現過很多次。想在福特莊園絞死所羅門的白人監工讓奴隸們及時唱起歌謠《奴隸們逃跑了》,但鏡頭壹變,就成了福特先生背誦聖經的背景音樂,在不近人情的同時傳播善意。這種強烈的反差所造成的諷刺滲透到了影片的各個角落。

在奴隸被販賣的房間裏,被迫分離的奴隸的母親和孩子尖叫著哭泣,但主人公所羅門為了向奴隸主展示自己的才華,拉起了小提琴,優雅的聲音伴隨著暴力。

電影裏有兩個片段觸動了我。第壹次是在所羅門即將被絞死的時候。監督員出來制止他,但他沒有放下繩子。他只是讓所羅門從早到晚踮起腳尖呼吸壹點空氣。這是壹個很長的鏡頭,但卻給觀眾壹種比鏡頭時間長十倍的感覺。

那些被威脅要離開的奴隸回來了,繼續在不遠處做他們原來的工作,而所羅門則吊在樹上踮起腳尖。奴隸們回去了,又出來了,陽光由強變弱。寂靜中,只有所羅門求生的欲望亮得刺痛我的眼睛,仿佛在用生命在吶喊。

第二個片段是Patsy因為去另壹個莊園要肥皂而受到暴力主人的懲罰。我看到了帕齊光滑的背上的鞭子。每壹鞭下去,鮮血清晰可見。哭聲和痛苦混合在壹起,很尖銳,有壹種奇怪的美。

當所羅門最後解開綁住她手的繩子時,她手裏的肥皂掉在了地上。即使剛才那麽痛,每抽壹鞭,她的身體都在顫抖,她依然緊緊抓住肥皂,仿佛肥皂帶來的潔凈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她的尊嚴和驕傲。

之前說過,這是壹部註定要打動觀眾的電影。無論是鏡頭中毫不掩飾地展現出來的暴力和血腥,還是白人對待奴隸的自然態度,都是那麽的震撼人心。有些白人對待黑人就像對待牲畜壹樣,有些白人表達了最重的憐憫,但他們只會讓與孩子分離的奴隸接受現實。

這是壹段極其骯臟的歷史。所有美國人和大多數中國人都在歷史課本上學過,但只有當我們把它變成真實的鏡頭時,才意識到我們的想象力是多麽的幼稚和可笑。

我說過,所羅門的救援有點英雄主義,但有灰色的影子。他不同於以往美國電影中的那些英雄。所羅門撒了謊,所羅門掩飾了自己的感情。當他賄賂白人替他送信時,他撒謊以消除奴隸主的懷疑。當其他奴隸因為失去家人而整日哭泣時,他卻隱藏著自己的悲傷,竭力奉承奴隸主。

因為他的偽裝,他活了下來,獲得了自由。另壹方面,那些真正的奴隸,他們的母親被送到了另壹個莊園,最後卻病死了。帕齊說了實話,所以她被鞭打致死。

這是壹部改編自書的電影,但故事不是書中的故事。沒有只能出現在小說裏的真善美的套路和價值觀。因為這就是現實,所以特別殘酷,殘酷到大家都不敢相信這是現實。

有壹種說法是,這部電影的奧斯卡不是頒給電影本身,而是向忍受了至今難以抹去的歷史的作者致敬。我同意,但電影總是能比書擁有更多的觀眾,這壹點無可否認。

當了十二年奴隸。

這個話題在網上有兩個翻譯,《為奴十二年》和《為奴十二年》。如果只用“年”的話,這十二年似乎也沒那麽難過。所羅門說,他不想只是活著,他想活著,所以在他眼裏,十二年是格外漫長的,但為了自由,也是短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