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集過後,《大決戰》顯出了真容。
節奏快,不拖戲,場面恢弘,質感滿滿。
最關鍵是,堪稱壹場演技派的神仙打架。
但,神仙打架,也少不了面臨比較,畢竟,30年前由八壹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影版《大決戰》,早已成為經典,古月、蘇林、馬紹信的表演,更銘刻在壹代觀眾心裏。
珠玉在前,能不能超越?
唐國強扮演的毛澤東、劉勁扮演的周恩來、王伍福飾演朱德,郭連文飾演的劉少奇,以及王健老師飾演的任弼時,都早已被這屆觀眾認可,幾乎無法挑毛病。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唐國強的表演,可以說無論是動作、神態還是微表情的處理,都已經進入行雲流水之境,既能展現人物豪情,又有細膩的內心世界和真實的 情感 演繹。
壹場正式談判前和蔣介石的座談戲,言談間仿佛千軍布陣萬馬奔騰,文戲演出了武戲雷霆萬鈞的感覺,這樣的談笑用兵,絕對是教科書級的演繹,和古月版堪稱各有千秋。
劉勁飾演的周恩來,大氣,冷靜,威嚴。無論是第壹集裏與戴笠的壹場談話,還是第四集對張治中的壹段發言,平靜的語氣中波濤洶湧,處處見表演功力。
但,對這些早已被公認的演員,表揚的聲音夠多,分析也夠透徹,我就不錦上添花了。
我想做的,是把掌聲送給另外兩名相對“比較新的演員”,於和偉飾演的林彪,和王勁松飾演的蔣介石。
壹部史詩大劇的成功,和演員的表演,關系巨大,但前人的殿堂級演繹,也可能對後來者造成觀眾先入為主的障礙,如何破局?是跟隨經典表演,還是創出新境?
這才是真挑戰。
挑戰最大的,絕對是於和偉。因為馬紹信的表演早已將觀眾的記憶填滿。
馬紹信表演中最令人信服的地方,就是他牢牢抓住了林彪這個人物的特點: 壹個冷,壹個藏。
冷,待人冷淡、處事冷靜,連身體都畏寒。
藏,深藏不露,不茍言笑,就愛壹個人琢磨。
馬紹信的表演,真正做到了神形兼備。
從表面看,於和偉的表演面臨不少掣肘——
壹是身高不壹致,二是外形有差距,三
是於和偉太過精神,還略胖了壹點,沒辦法,硬件如此。
最關鍵的,還是氣質。林彪的氣質,是拒人於千裏之外。
於和偉上壹部《覺醒年代》,還跟車夫坐在壹個桌上吃火鍋,這能像?
但於和偉的表演,為什麽包容性這麽大,壹是能準確地控制自己的力度,把握舉手投足之間毫厘畢現的分寸感,像刀刻壹樣準確。
但最關鍵的,還是於和偉的表演,總有“毛邊”。什麽意思?就是表演中,充滿人物前世今生的殘片。
有網友看過《大決戰》評價, 就知道於和偉不管演誰都要搞個怪,黃豆壹直亂跑,撕紙塞耳朵、射擊脫靶…
我認為,這概括不能再精準。
因為他的表演是有毛邊的,所以他真實得無從反駁。
於和偉為林彪這個角色找到的毛邊是什麽?
是大人物化「小」。
先看第二集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怎麽出場?
大部分劇評都搞錯了,說他騎馬出場,為什麽?因為按常理,林彪騎的當然是應該是馬對不對。
但實際呢,是騎驢。
不但騎驢,還在行軍途中,在驢背上,睡著了……
直到警衛員大叫幾聲“司令員”,林彪才從睡夢中醒來。
不但這樣,醒來以後還帶著“起床氣”,白了警衛員壹眼,這壹眼,就帶著林彪的寒氣。
這還不夠小?
再來壹場戲, 吃黃豆。
第四集,蔣介石壹邊假談判,壹邊全國運兵開戰,外面打得熱火朝天,於和偉飾演的林彪卻在指揮所淡定地邊吃著炒黃豆,邊用黃豆和黑豆做子,在作戰地圖上排兵布陣。
濃眉緊鎖,氣場強大,生人勿近,是不是,給人高深莫測的感覺。
就在這時,帳外槍聲響起,這是敵人打過來了?換成庸庸碌碌之輩,早已藏在桌底,他呢,第壹個動作,聽。這槍響,不是敵兵,是有人練打靶。
第二個動作,塞。撤出壹張紙,揉成兩個小球,塞住兩只耳朵,繼續吃黃豆,繼續舞。
不好意思被於老師帶進去了,是繼續研究作戰地圖。
但槍聲還在砰砰砰地響,下壹個動作,丟掉紙球,走出大帳,對著正在練打靶的幾位高級將領走過去,壹開口:陳雲同誌,這是妳的主意吧。
大夥壹通插科打諢之後,舉槍、瞄準,對著靶子連發十槍,這氣勢,怕不是槍神?
結果戰士報靶,“壹個七環,兩個五環,其余——脫靶”。
於和偉演的林彪壹扭頭,“行了,開會吧。”
壹場戲下來,林彪的形象壹下子就呈現出來了。
這就是把 歷史 人物化作凡人來刻畫。
具體來說,就是有這樣那樣古怪的小毛病,像個身邊的普通人。會壹時沖動賣弄射擊,也會吃癟後裝作若無其事,像每個觀眾身邊的領導。
這就是人物的毛邊。
但於和偉表演的淡定,在於隱忍。他之所以總面無表情,不是因為他沒想法,而是默默蓄勢。
往後邊看,於和偉的表演,依然不聲不響,但不管是微小的眼神變化還是陣地失手後的咬牙揮手,滿滿都是細節。
唯壹能出賣他的是那雙不動聲色的眼睛:關鍵時刻那壹句鏗鏘有力的“我不要傷亡情況,我只要塔山!”噴火的眼睛,又讓人看到了他演技強大的爆發力。
說白了,相比《覺醒年代》中大段落的演說, 《大決戰》中,於和偉追求的是壹種表演中的簡約風格,他收起自己的臺詞優勢,以冷硬的風格示人,卻又是演技層面「少即是多」的絕佳證明。
也是因此,雖然到目前為止,於和偉4集出場時間不到5分鐘,但壹個於和偉版本的林彪已經開始在觀眾腦海中烙下第壹個印。
沒有錯,馬紹信老師當年在大決戰電影中的林彪已經成為傳世經典。於和偉不必也不可能復制馬紹信的表演,但他可以創造屬於於和偉的角色。
當表演進入軌道,不演,就是最好的表演。
再說王勁松。
可以說,王勁松早晚要演蔣介石這個角色的。
因為他壹直是柔中帶剛不怒而威氣質的演員,他在《破冰行動》裏演的大反派林耀東,也是自帶威攝感的人物。
此前,他在劉江執導的《光榮與夢想》中首次飾演了這個 歷史 人物。
而擺在他面前的,不是壹座高山,而是好幾座。影版大決戰有趙恒多,不久前《跨過鴨綠江》的馬曉偉,經典版的孫飛虎,還有陳道明、張國立、杜雨露等,個個是演技高手。
王勁松怎麽演出自己的風格?
從外形看,光頭壹剃,小胡子壹留,制服壹穿,模樣清瘦,雙目藏光,和人物是有幾分接近,但距離特型演員還很遠。
如何演?
第壹,取形求神。
壹上來,王勁松先把“態”做得特別足。這種態,就是人物形象的深不見底。
表面上雲淡風輕,但實際上多疑陰冷,看上去舉止優雅,實際上自帶壹股匪氣。
無論何時,王勁松的表演都有壹種極其穩重的、屬於他自己的節奏。
換句話說, 他壹站在那,場子就鎮住了,戲就來了。
於是就有了第二步: 綿裏藏針。
就說他飾演的蔣介石迎接毛主席的戲份,全是在戲裏藏的針。
第壹根針:手杖。
壹出場,就坐在前往迎接毛主席壹行人的路上,但壹路上他卻若有所思。
忽然讓司機停車:我不去了,讓他們替我去。
不去,是為了展示所謂的領袖威嚴,但不去,他又心虛,怕被人議論,結果就不斷轉動的他的手杖,猶豫不決。
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到達,他壓軸出場,還自帶配樂。
握手的時候,不伸手,毛主席主動跟其握手。他單手握過去,另壹只手,牢牢握著拐杖,什麽意思,那是手杖嗎?是不是,更像是蔣介石拿不起放不下的權杖?
外強中幹的人物性格,有了。
第二根針:壹罐辣椒。
為了盡地主之誼,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的程潛,托自己夫人專程送了壹罐辣椒到餐廳毛主席的位子上。
蔣介石轉悠的時候看到了,問及辣椒的來歷,臉上掛著壹絲不悅,說西式的晚宴,帶著土辣椒來,不太合適。
服務員補了嘴,湖南人無辣不歡。
他就有些動怒,對辣椒壹臉嫌棄, 最後用了八個字形容:鄉野村夫土蠻劣匪,然後把辣椒扔在壹旁。
但最後這罐辣椒依然出現在了毛主席的飯桌上。
談笑之間,毛主席邀請:“委員長要不要也嘗壹嘗?”
看王勁松此刻的表情,真演出了皮笑肉不笑,表面面帶笑容,卻冷冰冰地答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啊,毛先生自便吧。”
之後,蔣介石說幹杯,毛主席舉起酒杯說“為中國的持久和平,幹杯”,蔣介石則眼神閃爍,盯著自己手中的水杯…
假和談真內戰的心理,有了。
第三根針:壹頂禮帽。
蔣介石和毛澤東座談,蔣壹上來言語間就有恐嚇的意味:有的人講,我這裏是龍潭虎穴。
又自我標榜:我蔣某人是公仆。
毛主席順坡下驢:跟公仆會面,我坦坦蕩蕩。
重慶之行,毛主席戴了壹頂孫中山當年戴過的盔式禮帽,表示自己和談的誠意。蔣介石談起了這個帽子,卻將話題引到了道路和中國未來發展上。
毛主席呢,談笑間既表達出和談的誠意,又反襯出對方小人休戚戚。想要借題發揮的,反倒被毛主席蓋了帽。
這壹段的表演,王勁松在講話的過程中,幾乎沒有正眼看過去,偶然望向對方的眼神,也是帶著傲慢自負。每每毛主席談到和平,他的表情就讓氣氛驟然變冷。
但又只是看上去氣勢洶洶,實則不斷吃癟。
壹場戲,雙方風度和格局,有了。
不難看出,王勁松演蔣介石,壹直在變臉。
或者說,是擁有多個“面孔”,隨時掙紮在猜忌猶疑與傲慢自負之間。“秒變臉”的神切換,成為王勁松每集必有的表演。
但這壹切,還只是水面之上,水面之下呢,則是明顯的“如履薄冰”,說到底,還是蔣介石已經仿佛看到了自己終將迎來的結局,越是因為失去主動權和控制權而恐懼,越是拼命強裝鎮定來掩飾。
人物越是平靜,內心就越不是風平浪靜,而是惶惶不可終日的翻江倒海。
王勁松整個表演都是不動聲色的,但是完全沒有撼動表演的分量,因為他的表演,已經真正融入了角色。
假,是他表演的核心。
可他越假,觀眾看著便越覺荒誕, 歷史 的軌跡,就越真。
某種意義上,從劇版《大決戰》開拍,就面臨壹個現實考驗,如何超越前作。
劇中熱血的場景、人物,都是真實的 歷史 。
但要如何鮮活地再現了每壹個從前只存在於教科書裏的人物和 歷史 事件,讓我們這壹代年輕人更直觀地感受到大決戰的 歷史 意義,這是現實考驗。
劇版《大決戰》累計主要角色240人,特約演員高達550人,群眾演員則達到了3萬人!
道具方面,火炮107門、坦克6輛、槍支1400支,國***兩軍的裝備設計1300套,***計12000件,軍隊陳設道具1800件,其他陳設道具4300件,制作用心程度可見壹斑。
但要真正拍出那場波瀾壯闊,酣暢淋漓的大決戰,壹大關鍵,還是表演。
而這屆演員的表演也告訴了我們關於主旋律創作的兩個啟示。
第壹,用心,是任何時代優秀影視劇創作壹致的必要條件。
《大決戰》除了以上兩位,其他的演員也非常出色,這是壹部幾乎沒有弱演員的劇集。
第二,任何的創作,都不應落入窠臼,也不應被經典前作束縛了手腳。
就像於和偉王勁松的表演,經典在前,但這些人物可挖掘的方向還有很多。
關鍵是讓“演員”真正地活在故事裏。
對於這屆觀眾來說,也應該接受更多元的標準,更多與經典版的“不壹樣”,因為真正的史詩劇創作,不應該只有壹種模板,經典 歷史 人物的演繹,也不是只有壹個版本。
相比當年經典版演繹追求的像,這屆演員更傾向於將 歷史 人物拍「小」,又將小人物拍「大」。
當然,做到這點並不容易。
但只有演了,才能演出壹條路來。
應該相信,影版《大決戰》絕不會是國產影視劇高山仰止的頂點。
中國主旋律創作,應該是蒼穹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