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子陵,原姓莊名遵,字子陵。東漢高士。今橫河鎮石堰人,是慈溪現境最早載入史冊的人物,嚴子陵曾受到王莽多次邀聘,但他不但不為所動反而隱名換姓,避居他鄉。光武帝劉秀曾與嚴子陵同學,對他十分器重。劉秀登基後三次派人帶了聘禮,備了車子去請嚴子陵。嚴子陵雖然來到了洛陽,但他依然性情高潔,孤介。劉秀想聘他做諫議大夫,他不辭而行,隱居於富春山下,那裏有個“嚴陵瀨”,據說就是他當年垂釣之處。
公元41年,嚴子陵再壹次拒絕了劉秀的征召,回到故裏陳山隱居,直至老死。
範仲淹曾為此贊揚嚴子陵的高風亮節:“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虞世南(558-638)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唐初書法家、文學家。今觀海衛鎮鳴鶴場人。
虞世南出生望族,博學多才,剛直敢諫。在陳、隋兩代做過官,都不得誌。後遇李世民,方以知交啟用。歷任員外散騎侍郎、弘文館學士、秘書監,封永興縣子、縣公。唐太宗李世民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誇他是“當代名臣,人倫準的”。
虞世南的書法外柔內剛,筆致圓融遒勁,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書家。代表作有《孔子廟堂碑》,被譽為書法藝術的瑰寶,並深得唐太宗的贊賞。唐太宗曾誓言遠學王羲之,近學虞世南,足見虞之書法在初唐的影響之大。
黃 震(1213-1281)
黃震(1213-1281),字東發,人稱於越先生。南宋思想家。掌起鎮黃家村人。寶佑四年進士,授吳縣尉。在職抑得扶弱,頗有政聲,鹹淳三年擢史館檢閱,因直言時弊,觸怒度宗,被貶官三級,出判廣德軍。後因指責權相賈似道之侄賈番世的不法行為,被解官。鹹淳七年任江西撫州太守,賑饑民,興水利,決滯獄,清民訟,深得民心。南宋亡後,隱居著書。
黃震壹生治學嚴謹,他的哲學思想以朱熹為宗,形成“東發學派”,重經史考辨。代表作有《黃氏日鈔》90卷。
孫月峰(1543-1613)
孫月峰(1543-1613),名鑛,字文融。明代著名學者。今橫河鎮孫家境村人。祖父孫燧、父升,皆名重壹時。
孫月峰是個博學多智、才氣橫溢之人。萬歷二年會試第壹(會元),授兵部主事。萬歷三十二年任南京右都禦史,進兵部尚書,並加太子太保,參贊機務。他不但是位有才華的政治家,更是壹位精通經史、琴棋書畫無所不能的才子。壹生著述達四十余種七百余卷。如方誌代表作[萬歷]《紹興府誌》50卷,藝術評論《書畫跋跋》6卷,以及評註《史記》、《漢書》、《春秋左傳》等,皆風行天下。
孫嘉績(1604-1646)
孫嘉績(1604-1646),字碩膚。抗清誌士。今橫河鎮孫家境村人。出生於士大夫家庭,祖父為明朝天啟年間東閣大學士孫如遊。
崇禎十年,孫嘉績考中進士,授南京工部主事。不久,改兵部主事。由於正直不阿,被誣陷入獄。後經刑部尚書徐石麒營救出獄。
1644年3月,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翌年南京陷落。清軍下杭州,孫嘉績在浙東首舉抗清義旗,正合民心。與同縣熊汝霖***同治軍,得到廣泛響應,迅速形成了聲勢浩大的抗清隊伍。他出生入死,功勛卓著,晉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後因憂勞過度,患疾而卒,被追贈為太保,賜祭九壇。
高士奇(1645-1740)
高士奇(1645-1740),字淡人,號江村。 清代著名學者。今匡堰鎮高家村人。家貧,在朝廷以打雜為生,後在詹事府做記錄官。康熙十五年遷內閣中書,領六品俸薪,住在賞賜給他的西安門內。
高士奇每日為康熙帝講書釋疑,評析書畫,極得信任。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晚年又特授詹事府詹事、禮部侍郎。死後,被封謚號文恪。他學識淵博,能詩文,擅書法,精考證,善鑒賞,所藏書畫甚富。著有史學著作《左傳紀事本末》53卷,《清吟堂集》等。
吳錦堂(1855-1926)
吳錦堂(1855-1926),原名作鏌。近代著名愛國僑商,與陳嘉庚、聶雲臺並稱為近代中國“辦學三賢”。觀海衛鎮西房村人。
吳錦堂出生農民家庭,27歲去上海學生意,30歲在友人的資助下東渡日本經商。在神戶開設怡生商號,並在上海開設義生洋行,從事中日間棉花、大豆、火柴、水泥等貨物貿易,成為明治、大正年間日本關西實業界的十大巨頭之壹。吳錦堂富有獻身精神,他曾出巨款賑濟日本宮城等縣災民,得到日本政府褒獎。他也為當地華僑興辦慈善、商務和教育機構。
1905年回鄉省親,遇水災,出資興修慈北水利,使20萬畝農田受益。又出資創建錦堂學校,培養故鄉子弟,並擇優選送日本深造。 1911年加入同盟會,並任神戶支部長。1926年病逝日本,後歸葬故鄉於白洋湖畔。
虞洽卿(1867-1945)
虞洽卿(1867-1945), 名和德。早期旅滬“寧波幫”的頭面人物之壹。龍山鎮山下村人。1881年到上海商行當學徒。1892年起歷任德商魯麟洋行、華俄道勝銀行、荷蘭銀行買辦。1898年起,在四明公所事件中參與同法租界公董局的交涉。1906年發起組織萬國商團中華隊,1908年開辦四明銀行,後又組織南洋勸業會,任副會長,曾先後創辦寧紹、三北、鴻安輪船公司。辛亥革命中支持上海光復。1920年起任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理事長、全國工商協會會長、上海總商會會長、淞滬商埠市政會辦。抗戰時期,任上海難民救濟會會長。上海淪陷後,拒任偽職。
虞洽卿熱心為家鄉創辦公益事業。1907年在龍山山下村捐資創辦龍山學堂(洽卿小學),當地兒童免費入學。1939年出資疏浚鳳浦湖,以利農田灌溉。
馬宗漢(1884-1907)
馬宗漢(1884-1907),原名純昌,字子畦,別號宗漢子。辛亥革命先烈。今宗漢街道宗漢村人。1902年進浙江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觸革命思潮,結識了不少熱血青年。無心做官,回鄉在三山學堂任教,傳播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參加光復會,次年1月東渡日本,進東京早稻田大學預科,接受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當年4月回國,繼續在家鄉任教,同時積極從事革命宣傳與組織工作。
1907年6月到安徽安慶,參加7月6日徐錫麟組織的起義,協助槍殺了安徽巡撫恩銘,並率巡警學堂學生攻打軍械局。起義失敗後為保護群眾挺身而出,被捕。在獄中堅不吐實,8月24日被慘殺在安慶獄前,年僅24歲。今宗漢村村名由其名字命名,表紀念。
楊賢江(1895-1931)
楊賢江(1895-1931),筆名李浩吾等。教育理論家、青年運動領導人之壹。今長河鎮賢江村人。1912-1917年在浙江省立第壹師範學校讀書期間,品學兼優,是老師同學公認的模範生。1919年參加“少年中國學會”。1921任《學生雜誌》編輯。1922年加入中國***產黨。後協助惲代英編輯《中國青年》。1925年與茅盾壹起發起組織“上海教職員救國同誌會”,兼任上海學生聯合會主席。曾參加上海第壹、二、三次工人起義的組織工作。著譯過恩格斯著作。他編著的《教育ABC》是我國第壹本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研究教育史的專著;《新教育大綱》是我國第壹部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中國實際的著作。今賢江村名即以楊賢江名字得來。
陳之佛(1896-1962)
陳之佛(1896-1962),號雪翁,畫家、美術教育家。今滸山街道曉記弄人。1919年考入東京美術學校,是中國去日本學習工藝美術的最早的留學生。1923年回國後,從事圖案教學,圖案創作設計。出版著作十余種,發表論文百余篇。1935年以後,專攻工筆花鳥畫,先後在重慶、成都舉辦過三次個人中國畫展。1960年在南京舉辦“陳之佛花鳥畫展”,出版《陳之佛畫集》和《陳之佛畫選》。後又主編《中國工藝美術史教材》。其畫風格寧靜清雅,獨創壹格。既繼承民族傳統技法,又吸收圖案的裝飾性,對我國傳統工藝花鳥畫的繼承和發展有傑出貢獻。
吳耕民(1896-1991)
吳耕民(1896-1991),字潤蒼。園藝學家。中國近代園藝科學的奠基人之壹。今周巷鎮吳家路東溜場人。十幾歲時因周樹人(魯迅)講博物學而產生學農興趣。北平農業專門學校畢業後,赴日本興津園藝試驗場攻讀果樹和蔬菜栽培研究生。回國後到英、德、法、比等國考察園藝。1943年被教育部聘為教授。是東南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等諸多高校園藝系的創建人。對中國果樹、花卉、蔬菜的引種選種做了大量試驗研究實踐工作。如從日本引進柑橘、柿、桃等,從法國引進花卉仙客來、大麗花、荷包花等。還有從湄潭引種的“菱角菜”就是現在生活中常見的榨菜。著有《中國蔬菜栽培學》、《蔬菜園藝學》、《果樹修剪學》、《中國溫帶果樹分類學》等。
林漢達(1900-1972)
林漢達(1900-1972),筆名林叠肯、林濤等。中國文字改革學者、教育家。今龍山鎮林家村人。出身農民家庭,1921年考取杭州之江大學,同年獲全國大學生英語比賽第壹名。後應聘為上海世界書局編輯。1937年留學美國攻讀民眾教育研生。1939年回國後從事大學教育與學術研究。抗戰勝利後投入反內戰、爭民主的群眾運動。建國後歷任燕京大學教授、教務長,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語文》雜誌總編輯,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等職。致力於漢字改革和文化教育工作,著有《中國拼音文字的出路》、《西洋教育史講話》,通俗歷史讀物《上下五千年》等,深受青少年讀者的歡迎,成為愛國主義的極好教材。
陳登原(1900-1975)
陳登原(1900-1975),原名登元,字伯瀛。歷史學家。周巷鎮人。 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歷史系。歷任南京金陵大學講師、教授,世界書局編輯,之江大學教授。抗戰期間回故鄉,閉門謝客,潛心著述。建國後任西北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登原畢生從事教育和學術研究,編著出版大量文史著作,如《中俄關系述略》、《荀子哲學》、《天壹閣藏書考》、《顏習齋哲學思想述》、《中國田制叢考》、《中國文化史》、《古今典籍聚散考》、《中國田賦史》等。代表作有《國史舊聞》四冊,近200萬字,論述與考據了中國歷史上許多政治、文化、經濟制度等重要問題,以許多鮮為人知的珍貴史料入著,更附有作者獨到而精辟的見解。
裘沛然(1916- )
裘沛然(1916- ),中醫學家。掌起鎮裘市村人。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歷任上海中醫學院針灸、內經、中醫基礎理論、各家學說教研室主任。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專家委員會主任、《辭海》副主編、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主任等職。編著出版專著《針灸學概論》、《經絡學說》、《新編中國針灸學》、《裘沛然選集》等,主編《中醫歷代名方集成》、《中國醫學大成》等,多次獲得國家優秀圖書獎和優秀作品獎。
身為名醫、學者的他,還精研儒學,文學、歷史方面造詣頗深。有《劍風樓詩稿》、《劍風樓詩文鈔》等行世。他十分關心家鄉的文化建設,向慈溪市圖書館贈書10萬卷。
蔣學模(1918- )
蔣學模(1918- ),著名經濟學家。觀海衛鎮衛前蔣家村人。1941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經濟系。歷任復旦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上海市經濟學會副會長,《辭海》編委暨政治經濟學分科主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是國務院頒發的第壹批有特殊貢獻的政府津貼獲得者,中華人民***和國第壹批博士生導師。
蔣學模長期致力於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教學和研究,主要學術著作有《政治經濟學講話》、《論社會主義經濟》、《社會主義經濟十論》、《高級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總論》及《蔣學模文集》等。主編《政治經濟學教材》,發行1800萬冊,影響深遠。他翻譯的法國作家大仲馬的長篇小說《基度山伯爵》發行已逾100萬本,風靡全國,膾炙人口。
姜彬(1921-2004)
姜彬(1921-2004),原名耋仙,筆名天鷹。民間文藝學家。觀海衛鎮人。18歲參加革命,歷任中***上海市委宣傳部文藝處長、上海市作協專職副書記、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上海市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姜彬長期從事中國民間文學和民間文化的研究,編著出版《中國民間故事初探》、《區域文化與民間文藝學》等十余部,其中《稻作文化與江南民俗》分別獲上海市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壹、二等獎及“山花獎”首屆學術著作“最高榮譽獎”。
袁可嘉(1921- )
袁可嘉(1921- ),英美文學專家,詩人。崇壽鎮相公殿村人。1946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1957年後壹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以及研究生院外文系副教授、教授。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主編的《外國現代派作品選》(四冊八本,約300萬字),編選系統、精當,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第壹次引進現代派文學,符合社會需要,在讀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專著另有《現代派論·英美詩論》、《論新詩現代化》、《歐美現代派文學概論》等,還翻譯出版了大量中外文學作品如《彭斯詩鈔》、《葉芝抒情詩選》等。
徐進(1923- )
徐進(1923- ),原名伯耕,劇作家。觀海衛鎮東山頭人。自幼喜愛越劇,中學時因家貧輟學。15歲到上海壹家西藥房當學徒和職員。1942年冬考入袁雪芬大來劇場,任編劇。後在多家劇團任專業編劇。建國後歷任文化部華東實驗劇團、上海越劇院編劇、副院長、藝術顧問。改編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獲第壹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劇本獎和演出壹等獎,後經改編攝制成的電影,是我國第壹部彩色戲曲影片,獲文化部1949年至1955年優秀舞臺藝術片獎,捷克第八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音樂片獎,被稱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接著又創作了越劇《紅樓夢》,在北京、越南、朝鮮和日本演出,獲得極大成功。經改編拍成的電影風靡全國。還創作了電影劇作《舞臺姐妹》,以及《浪蕩子》、《盤夫索夫》、《沙漠王子》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越劇作品。
陳宜張(1927- )
陳宜張(1927- ),中國科學院院士,神經生理學家。周巷鎮人,陳登原長子。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醫學院。次年起任職於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生理教研室。主編《神經科學》雜誌。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被聘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
陳宜張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從事中樞神經生理研究,八十年代首次在國際上提出了糖皮質激素作用於神經元的非基因組機制或膜受體假說,近年來進壹步發現糖皮質激素對神經細胞的分泌有快速、非基因組的抑制作用,具有國際影響。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綜述20余篇,編譯專著7部。已培養碩士博士數十人,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授予“科學技術壹代名師”稱號。
還有很多,自己看吧
/dispbbs.asp?boardid=11&id=38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