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本片是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最早的壹部,整個故事的結構並不如後來兩部來得精致,感覺有很多細枝末節和做作的地方。比如老人走失,兒子發那麽大的脾氣,還有整個過程養媳婦都是無動於衷,記憶中美國女人也沒有那麽不近人情吧,所以說太刻意地想去表達壹些什麽了。
他要表達的無非是,在壹個中西結合的家庭中,中國老人的生活處境是非常尷尬的,如果沒有相當的獨立能力要想在美國生活下去,非自閉不可。幸好本片中的老人會“太極”,他知道以柔克剛的道理,因此本片會有那樣的結局。那樣的結局雖然無奈,但也不失為壹種陰陽的調和,也就是說中西文化的調和,實際上是中國文化向西方文化妥協。
李安的電影如果在大陸那肯定是禁片,第壹,他讓中國文化向西方文化投降了;第二,還在片中描述了在美國的中國人是如何痛斥大陸制度的;第三,揭示“文革”的罪責。
安憑借《推手》這部電影已經展示出他對中西文化比較拿捏準確的端倪了。電影主人公是壹位中華老人,壹個“武林高手”,喜歡太極拳,並以推手這種拳法自娛自樂。雖然生活在異國他鄉,老人仍然沒有忘記這種他賴以生活的技能。在中國人傳統觀念的制約下,“孝順”“人老兒養”在美國這個國度裏漸漸與“生活獨立”思想發生著沖突,壹點點的,老人自我感覺被排除了家人之外,他開始嘗試新的生活,直到遇到自己的貼心人。本以為這樣就可以擺脫這種思想沖突的束縛,展開新的生活,沒想到,老人和老人之間的中國傳統思想再次的束縛了他們。他們都沒有打破自己的思想,使善使“推手”的老人再次被“推手”。雖然,自己的孩子最後和他再次融合,但這種思想關系還能保持多久,我想,根深蒂固的東西永遠都不會改變。
太極拳裏的“推手”是壹種雙人模擬對練的運動。拳經裏提示的要決:如“圓化直發”、“舍己從人”、“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渺”、“不丟不頂”等等,這些是和我們中國的傳統思想是壹脈相承的。在太極中著重是要練“氣”,講究的是“天人合壹”的最高境界,講究是“平衡”“中庸”。而西方是以沖突來解決問題的,西方人處理問題“丁是丁,卯是卯”,不亂套的,按部就班。而中國人是講“通”的,講“變”的。這也是李安在《推手》中想反映的壹部分想法。
在電影中,作為老人的主人公對中國的傳統思想更是難以改變和融合。電影借助美國家庭的壹些生活方式和習慣,以及兒女與父親之間的沖突來表現這些問題。推手中那種蓄勢待發,然後壹蹴而就的態勢,也許還在暗示著李安沈寂六年的後的壹次爆發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