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關羽傳》稱關羽為“河東解人也”。河東最早以解為地名者指的是鹽池。據《孔子三朝記》記載:“黃帝殺蚩尤於中冀,蚩尤股體身首異處,而其血化為鹵,則解之鹽池也。因其屍解,故稱其地為解”。古代的鹽池亦稱解池。春秋時期有解國,戰國並於魏,稱解地為解梁。考關羽之家世,清乾隆二十壹年(1756)刊印的《解梁關帝誌·譜系考辨》雲:“關氏之先,出夏大夫關龍逄。壹雲關令尹喜之後也”。關龍逄是夏朝君主桀手下的壹位大臣。據《中國人名大辭典》關龍逄條記載:“桀為長夜之飲,龍逄常引黃圖以諫,立而不去。桀曰:‘子又妖言
矣’。於是焚黃圖,殺龍逄。”《關帝誌·漢壽亭侯父祖辨》雲,清康熙十七年(1628),州守王朱旦在常平村關帝家廟殿西浚井時得壹碎磚,磚有字畫:“左偏字五,曰:‘生於永元二’;右偏字三,曰:‘永壽三’;中十七字,曰:‘先考石磐易麟隱士關公,諱審,字問之靈位’;傍有字三,曰:‘男毅供’;磚背字二,曰:‘道遠”,。再參照其它史籍考證得知,關羽的祖父關審,字問之,號石磐,生於漢和帝永元二年(90),是壹位崇尚老聃,信奉道教,學識淵博的讀書人。關審對《易經》、《春秋>都有研究,以象數之學和儒家之學推行教化。和帝劉肇執政時,東漢王朝已進入衰敗時期,君主昏庸,外戚亂政,宦官專權,內訌不已。飽經世故的關審看
到朝政腐敗,信守“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經訓,逢亂世而退避,絕意仕進,不求功名,數十年“絕塵市軌跡”,不交結富豪,不攀附權貴,清靜無為,潔身自好。石磐公活了67歲,在桓帝永壽三年(157)謝世。關羽的父親、關審之子名毅,字道遠,生卒時間不見記載,亦無從考辨。從有關史籍中得知,關道遠同其父壹樣,是位有文化的布衣之人。父親死後,他“結廬守墓三年”,脫服以後便專事農耕,安分守己,教子傳家。常平村關帝家廟有刻於清康熙十九
年(1680)的《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壹通,銘文記述了關羽路見不平,殺死郡豪呂熊壹家闖禍後,有“有司憚文法,遂迫求之,於是道遠公及配淹芳腐井”等語,可知關羽的父母是在其23周歲那年包打不平,為民除害,外逃涿郡之前,懼怕官府捉拿而投井身亡。故《解梁關帝誌·譜系考辨》中有“運城表忠詞把關氏三世由來已遠,以忠繼忠,異代同心,淵源固有自也”之說。
生 平
關羽的生辰正史不見記載。運城市常平村關帝家廟內有立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的《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記其生於“桓帝延熹三年(160)六月二十四日”,而明崇幀二年(1629)立於石磐溝關羽祖塋的《祀田碑記》和清乾隆二十壹年(1756)編修的《關帝誌》,均言關羽生於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此外。民間對關羽生辰還流傳有好幾種說法。比較、考證幾種資料,較為可信且成公論的是:關羽生於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關羽的出生地河東郡解縣常平裏,即今山西省運城市常平鄉常平村。羽生自有封建文化教養的農家,初名長生,後改為羽,取字雲長,青少年時期在家習文練武兼作農事,“稍長娶妻胡氏,於靈帝光和元年(178)五月十三日生子關平”。
大約在關羽23歲的時候,即光和六年(183),因斬殺惡豪呂熊而逃離家鄉。5年後至涿(今河北省涿州市)結識劉備、張飛,三人結為異姓兄弟。時值黃巾農民起義的風暴席卷全國,統治者糾集各地軍隊,對起義軍進行血腥鎮壓,關羽即隨劉備在涿縣招募鄉勇,組織武裝,先後參加了幽州太守劉焉、中郎將盧植、校尉鄒清和校尉都亭侯公孫瓚的軍隊,同黃巾起義軍作戰。獻帝初平元年(190),劉備依附公孫瓚,被任為平原縣(今山東省平原縣)令,後領平原相,關羽、張飛並為別部司馬,統領郡屬軍隊。
漢興平元年(194),曹操與陶謙爭奪徐州,劉備帶關羽援救陶謙,被派為豫州刺史。
漢建安元年(196),袁術攻劉備,備與關羽拒之於淮陰(今江蘇省盱眙縣、淮陰市)。
建安三年(198)十壹月,劉備、曹操聯合擊敗呂布,曹殺布於下邳。羽參加是役。
建安四年(199),劉備差關羽斬殺曹之徐州刺史車胄,占領徐州。命羽鎮守下邳(今江蘇省邳縣東),行太守事。
建安五年(200),曹操攻擊劉備,備敗逃依附袁紹,關羽及劉備妻室被圍於下邳,羽降曹,詔為偏將軍,待以厚禮。同年四月,曹操與袁紹戰於白馬(今河南省滑縣東),關羽於幹軍萬馬之中斬殺袁之大將顏良,被封為漢壽亭侯。七月,羽探知劉備在袁紹部下,遂掛印封金,拜書告辭,離開曹操回到劉備身邊,隨之與劉備奔往汝南(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聯絡劉辟擊曹。袁紹官渡兵敗。建安六年(201)九月,曹操南征劉備,備與羽等歸附荊州劉表,駐軍於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南)達7年之久。
建安十二年(207),劉、關、張兄弟三顧諸葛亮於隆中草廬,始請得孔明(諸葛亮字)出山相助。
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南擊劉表。八月,劉表病卒,次子劉琮降曹,劉備離開樊城奔往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關羽率水軍至江夏劉琦(劉表長子)處求援,後與備會合於沔江***同奔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是年十壹月,經諸葛亮、魯肅等人多方協商,孫權、劉備聯合在赤壁(今湖北省蒲圻縣境內)大敗曹軍,劉備得占荊州江南4郡,羽參加此役。
建安十四年(209)十二月,東吳軍事統帥周瑜病死,劉備從孫權手中“借”得荊州江北諸郡,任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帶兵屯駐江陵。
建安十六年(211),劉備應劉璋之請率軍西征入川,留諸葛亮、關羽鎮守荊州。次年,曹操率大軍擊吳,羽執行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與曹將樂進、於禁戰於青泥(今湖北省安陸縣東),擊退了曹兵的進攻。
建安十九年(214),劉備進攻雒城(今四川省廣漢縣)失利,急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入川支援,留關羽獨守荊州。是年六月,劉備攻克成都,自領益州牧,正式任命關羽都督荊州事務。
建安二十年(215),孫權向劉備索要荊州,備借故推托,吳蜀矛盾加劇,孫權派往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官吏盡被關羽逐之。孫權道呂蒙襲取長沙、桂陽,備親率5萬大軍順江而下與之爭鋒,羽亦帶3萬精銳之師進至益陽(今湖南省益陽市西)與魯肅對峙,雙方劍拔弩張,大有壹觸即發之勢。是年二月,曹攻漢中,備怕益州有失,即遣使與孫權講和,雙方商定以湘水為界,以東的長沙、江夏、桂陽三郡屬孫權;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3郡屬劉備。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擊敗曹操占領漢中,自稱“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列“五虎上將”之首。八月,羽乘孫權與曹操交兵之機,率其主力北上攻打樊城、襄陽,放水淹殺曹軍,斬殺曹將龐德,收降於禁,威鎮華夏。就在關羽誌得意滿之時,同年十月,孫權遣呂蒙抄其後路,襲取荊州。羽腹背受敵,軍心渙散,處境危艱。十壹月,羽從樊城撤軍,企圖奪回荊州,途中連遭吳軍截擊,部卒走失,戰鬥力大減。羽見奪回荊州無望,且戰且退,先抵麥城(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南),欲逃往西川與劉備會合。十二月,羽從麥城敗退臨沮章鄉(今湖北省安遠縣北),被孫權伏兵所擒,與子平同時遇害,時年59歲。
謚 封
關羽生前除曹操奏請漢獻帝封其為漢壽亭侯外,正式官職為襄陽太守、都督荊州事務。劉備封賜的爵位先為蕩寇將軍,後為前將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在其歿後的41年,即三國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誕辰100周年),後主劉禪追謚為壯穆侯。然而,從南北朝開始,直到清朝末年,關羽受歷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無減,“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垠,關羽名揚海內外,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聖偶像之壹,以致與孔夫子齊名,並稱“文武二聖”。
關羽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於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需要這樣的典型人物來作為維護其統治的守護神,因而無比地誇張、渲染其忠、義、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象關羽那樣盡忠義於君王,獻勇武於社稷。
給關羽加爵封王始於宋代。徽宗趙佶於祟寧元年(1102)追封關羽為“忠惠公”,使羽由侯爵進為公爵。事隔壹年,又於崇寧三年進封羽為“崇寧真君”;大觀二年(1108)再封羽為“昭烈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又封羽為“義勇武安王”。在短短的21年內,趙佶追封關羽多達4次,由侯進公,由公進君,由君進王。南宋第壹個皇帝趙構也宣稱關羽能“肆摧奸宄之鋒,大救黎元之溺”,於建炎二年(1128)加封羽為“壯繆義勇武安王”,其子趙昚更稱關羽“生立大節與天地以並傳,投為神明亙古今而不朽”,“名著史冊,功存生民”,於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羽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宋亡之後由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元文宗圖帖睦爾於天歷元年(1328)在南宋給羽的封號上去掉“壯繆”,改為“顯靈”,全稱謂“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封關羽為帝始於明代。朱元璋死後,由太子朱允繼位,年號“建文”。建文三年(1399)朱棣發動武裝政變,以“清君側”為名攻克南京,奪得皇位。朱棣說他的行動得到關羽顯靈保佑,由他當皇帝乃是“天意”。皇帝說關羽是神,各級官吏和黎民百姓亦都把關羽當神來敬。到了明朝中後期的正德四年(1509),朝廷下令將全國的關廟壹律改稱“忠武廟”。萬歷二十二年(1594),
應道士張通元的請求,神宗朱翊鈞進封關羽為帝,關廟的稱謂亦由“忠武”改為“英烈”。萬歷四十二年(1614)十月,朱翊鈞封羽為“三界伏魔大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見《咳余叢考》《老圃叢談》兩書)。《解縣誌》和《山西通誌》對關羽封帝的記載與上述說法有異:壹說是萬歷十八年(1590)封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帝”;壹說是萬歷十年封羽為“協天大帝”。孰為信史,有待考證。
清代統治者也是極為祟信關羽的。入關前世祖福臨與蒙古族諸汗結拜兄弟,聲言“亦如關羽之與劉備,服事唯謹也”。入關後的順治元年(1644),即封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聖祖玄燁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西巡途經解州時拜謁關帝廟,親書“義炳乾坤”匾額。世宗胤禛於雍正四年(1726)追封羽的遠祖、祖父、父親為公爵。乾隆之後,歷嘉慶、道光二朝,羽的封號陸續加成“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羽贊宣德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多達24字,比之歷代表彰尤著。文宗奕寧於鹹豐五年(1855)追封羽的遠祖為“光昭王”,祖父為“裕昌王”,父親為“成忠王”。這樣,自羽以上四世,三王壹帝,顯耀炫赫,連清室的皇宮裏也供起了關羽的神位。
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 (? - 219) 名「羽」字雲長,本字長生,三國時河東(今山西解縣)人。為蜀漢大將,輔佐劉備成大業,曾大破曹軍,威震壹時。官歷「前將軍」、「漢壽亭侯」,後吳將呂蒙襲破荊州,被殺。諡「壯繆侯」。因其為人忠直仁義,廣受民間崇祀,尊其為「關公」、「關夫子」。歷朝皆有加封,宋時封為「武安王」,明封「協天護國忠義大帝」,清乾隆間詔改其諡為忠義。亦稱為「關帝」、「關聖」、「關聖帝君」、「武聖」。
關羽幼年時,熟讀《左傳》,美髯,人稱「美髯公」。中平元年(184),關羽在家鄉犯法,逃亡到涿郡,時逢劉備在招兵買馬,與其相談,甚為投機,便投到了劉備的旗下。接著他隨劉備和張飛壹起轉戰南北,參加數十次大小戰鬥,從來都不怕艱難。劉備顛沛流離,他也從無怨言。建安元年(196)劉備投奔曹操後,壹次與曹操外出打獵,在眾人散開後,關羽曾要求劉備準他殺掉曹操,劉備沒同意。建安四年(199),劉備反曹,逃至徐州,由關羽鎮守下邳城,代理太守。建安五年(200),曹操攻破徐州,劉備、張飛敗逃後不知去向。關羽為保護劉備的妻子,被逼降曹。曹操對關羽甚為親近,拜為偏將軍。又讓張遼去了解關羽的真正想法,關羽明確地說:「我確實很清楚曹公對我很好,但我曾受過劉將軍的厚恩,曾發誓要同生死,這是不能背叛的。所以我最終還是要去找劉將軍,不過在我走之前壹定要立功來報效曹公。」曹操知道後,深感關羽很講義氣,也沒有追究。官渡之戰前,袁紹派大將顏良率軍在白馬攻打曹操的東郡太守劉延,形勢危急。曹操派張遼與關羽為先鋒,前往解救。到了陣前,關羽遠遠望見顏良的麾蓋,即策馬速沖上前,斬顏良首級。大破顏良。曹操知道後,為留下關羽,上表漢獻帝封關於為漢壽亭侯。建安五年(200)底,關羽知道了劉備的下落,即封其所受的賞賜,留書,掛印告辭而去。曹操的部將們都主張追擊關羽,但曹操說:「各為其主,不追了。」
關羽在汝南找到了劉備,又隨劉備轉戰南北,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赤壁之戰兵敗之後,劉備憑藉關羽,張飛,趙雲的武力,趕在東吳之前,收復了江南諸郡,劉備封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建安十六年(211)劉備入蜀,留諸葛亮與關羽鎮守荊州,約壹年後又調諸葛亮等入蜀,獨留關羽坐鎮荊州。
建安二十年春,孫權向劉備要荊州不成,便派呂蒙奪取了長沙,桂陽二郡,並圍攻零郡。同年五月,劉備率軍五萬到荊州,欲奪回二郡,令關羽率兵三萬到益陽。這時,東吳也做好了迎戰的準備,又用計騙降了壹直堅守零陵的郝普,占領零陵郡。東吳大將魯肅也率軍屯益陽。魯肅在益陽時,邀關羽相會,關羽按約將軍隊停與百步之外,只帶二三各隨從單刀赴會,並全身而退。
此後東吳壹直想攻占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稱漢中王,認命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符節及斧鉞,古代出兵征討時,天子授給大將以示威信的信物)。七月,關羽不顧來自東吳的威脅,率軍攻打樊城的曹仁。並派人深入曹魏的占領地區策反,擾亂敵人後方。曹操派大將於禁助戰,關羽借漢水淹曹魏七軍,生擒於禁,威震華夏,曹操打算遷都以避關羽之銳。司馬懿等建議聯合孫權,要孫權從關羽背後襲擊。曹操采用此策。孫權派呂蒙等做好了準備,並在十月出軍,而且將要進攻的戰略告訴曹操。但曹操的謀臣董昭卻認為,應當把東吳的打算泄漏出去,這樣可以讓關羽早日退兵,而且也可以讓關羽和東吳相鬥,曹魏作收魚人之利。曹操命人寫成文字,用箭射到關羽營中。但關羽看到了之後,猶豫不決,又耽誤了時間。
關羽的手下守南郡的太守糜芳,將軍士人平常皆受關羽的輕視感到不滿,孫權派人來誘降,二人便投降了孫權。吳軍以蜀軍將士的家屬為人質,出兵配合曹軍,前後淹擊蜀軍,蜀軍潰敗。
關羽僅帶著少量的隨從向蜀軍控制的上庸撤退,他們日夜兼程,連續數日未休息,十分疲累。在接近蜀境關羽竟被吳軍的壹個小將馬忠生擒。關羽被擒後,堅決不降,被東吳斬殺,死時約五十六歲。
關羽失荊州的原因很多,當時丟下東吳這個主要的對手不顧,去進攻曹軍,犯了方向性,戰略性的錯誤。同時諸葛亮的「東和孫吳」的戰略有關。
而關羽的壹生,最重情義,誓言。自年輕時投奔劉備,便終生不變初衷,至死不渝。他是我國「義」的典型。
關羽也是唯壹被佛,道,儒三家崇拜的神,佛教把他當成是護法。道家儒家把他當成是「忠義」的象徵,尊稱為「關聖帝君」。至今,全國各地的「關帝廟」仍香火鼎盛。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生活於東漢三國時代,祖籍河東解縣寶池裏下馮村,也就是今天山西省運城市常平鄉。據民間傳說,關羽最早並不姓關,因他殺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關羽剛19歲,他從下馮村來到解州城,想求見郡守,陳述自己的報國之誌。可是,郡守因他是無名之輩,拒不接見。
當晚,他住在縣城旅館裏,聽到隔壁有人哭,壹問才知這個哭的人叫韓守義,他的女兒被城裏惡霸呂熊強占蹂躪。呂熊是個員外,勾結官宦,欺男霸女。當時,解州城由於靠近鹽池,地下水是鹹的,不能食用,只有幾口甜水井散落在城裏各處。呂熊叫手下人將城裏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裏的壹口甜水井。還規定了壹條,凡是來挑水的人,只準年輕貌美的女人來,否則不許進。進來的年輕女人,不是被他調戲,就是被他奸汙。大家氣恨,但因呂熊財大氣粗,誰也奈何不得。韓守義的女兒讓呂熊霸占後,氣得老人叫天不應,呼地不靈,只好獨自悲泣。關羽聽罷,怒火中燒,提著寶劍闖進呂家,殺了呂熊和他壹家,解救了姓韓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婦女。之後,他連夜逃往他鄉。途中路過潼關時遭到守關軍官盤問,情急之中他手指關口說自己姓“關”,以後就再未改變。
這位年輕時就急公好義、扶危濟困、替民行道的千古名將,從此以他不同凡響的經歷留給後人壹本多彩的畫卷。
史書《三國誌》粗略地記錄了他的生命軌跡。
關羽逃出鄉關後,奔走琢郡(今河北琢縣)時,正值劉備在鄉裏聚集人馬,他和張飛便投奔到劉備手下,三人“不避艱險”,“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生死同心,力圖匡扶衰朽的漢室;劉備投靠軍閥公孫瓚,做了平原相,任關羽為別部司馬,與張飛分統部曲,追隨劉備左右;劉備襲殺徐州刺史車胄,派關羽領徐州,守下邳;建安五年(公元 200年),劉備兵敗投袁紹,關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禮遇甚厚,拜為偏將軍,封為漢壽亭侯,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降漢不降曹”;為報曹操知遇之恩,他策馬千萬眾之中,殺顏良,誅文醜,解曹軍白馬之圍;曹操更加喜愛關公,派關羽同鄉張遼勸說,關羽說;“我知道曹公對我很好,但我受劉備厚恩,立誓生死與***,絕不能背叛於他。”曹操聽罷也無可奈何。以後關羽打聽到劉備下落,拜書告辭曹操,“千裏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終於找到劉備;劉備收江南諸郡後,拜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領兵駐紮江北;等到西走益州後,於建安十九年(公元 214年),令關羽鎮守要塞荊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年),關羽圍攻曹操大將曹仁於樊城,又活捉大將於禁,斬大將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當時劉備已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假以“節鋮”;曹將司馬懿、蔣濟計謀:關羽得誌,必非孫權所願,遣人勸孫權斷其後路,並許割江南,以圖解樊城之圍。孫權曾經想為兒子娶關羽的女兒,關羽鄙夷道:“虎女焉配犬子!”部下糜芳、傅士仁叛變孫吳,關羽兵敗失荊州,又遭吳將呂蒙、陸遜伏擊,關羽與兒子關平敗走麥城,被孫權捉住,大罵不降,被害於漳鄉(今湖北當陽東北),壯別人間。
關羽生命的結局是悲劇性的。麥城敗亡,使他“誌扶漢祚”的壹腔宏願付諸東流,“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而且,他死後還身首異處。
傳說關羽死後,孫權將他的首級放入壹只木匣內獻於曹操。曹操開匣觀看,只見關羽口開目動,須發皆張,嚇得曹操魂不附體,趕忙命人設犧禮祭祀,刻沈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於洛陽。驚嚇了曹操這只是後人的誇張渲染,不過關羽死後的確是頭顱葬在河南洛陽,身子葬在湖北當陽,現今兩地各有壹處關陵,民間盛傳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在山西”。
關羽,這位出身微踐的壹代名將又是幸運的。在他去世百年之後,被活人壹代壹代推到了空前崇高的地位,成為千百年來世人尊崇的偶像。
關羽生前的職位僅是個將軍;“漢壽亭侯”,也僅僅是壹個“鄉鎮級”待遇的賜封。但他死後卻名聲鵲起,封號不斷升級,奇跡般地跨越了時代,跨越了歷史,最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宋代,默默無聞了 800年的關羽,被宋徽宗連升三級: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寧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
元代文宗,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代神宗,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這位死了1000多年的三國名將的封謚,終於由侯、公、真君、王,至此登基為“帝”了。
歷代王朝對關羽的加封在清代達到極盛,清德宗光緒皇帝對關羽的封號最長:“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26個字,采用了眾多美好的文詞,超過了前代任何王朝。
關羽生前絕然不會想到,他身後會得到這樣多的榮耀,歷代皇帝會給他這樣美好、這樣崇高的封謚;他也更不會想到,他不僅走上了神壇,而且集神教、道教和佛教的尊位於壹身。
除封建統治者的封送外,後世有關關羽的傳說附會也很多,而且大多是褒獎有加。元末明初羅貫中的不朽名著《三國演義》問世後,關羽更成為婦孺皆知的英雄和神奇的人物。史傳上沒有的記載,在這些文藝性的描述中,是那樣生動感人,栩栩如生。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劈顏良誅文醜、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三江口保駕、義釋黃忠、千裏走單騎、敗走麥城等等故事,更被編成戲曲、活本,直到現代的電影、電視劇、連環畫等,關公的形象、故事和精神以各種不同的文藝形式廣為傳播而深入人心。
在中國戲劇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曾經出現過“三國戲”熱,許多著名的劇種都有相當數量的“三國戲”和“關公戲”。以京劇為例, 148出“三國戲”,單獨寫關公的戲就有20出。再以關羽家鄉蒲州梆子為例,“三國戲”有記載的88出,其中“關公戲”就有18出。
在舞臺上,關公的形象都是完美的英雄,面如重棗,長髯飄拂,威武氣概。即使是在《走麥城》裏,他也照樣英雄本色有增無減,誠可謂是“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元代著名戲劇家在《關大王單刀會》雜劇中,通過喬閣老這個人物對關公的堂堂英武氣概進行了神韻畢現的描繪:
上陣處三綹美須飄,
將九尺虎軀搖。
五百個保關西,
簇捧定個活神道。
敵軍見了,唬得七魄散五魂消。
妳每多披取幾副甲,
每多穿取幾層袍,
恁的呵敢蕩翻那千裏馬,
迎住那三停刀!
在演出“關公戲”時,不同劇種還有許多不同的清規和講究。比如蒲州梆子演“關公戲”,每屆開場關羽登臺亮相時,戲班的拉場要在出將口燃壹張黃裱紙,表示祈願、吉利,希望演出順利和成功。而關羽登場演出時,演員總要閉著眼睛,據說關公只要壹睜眼就要殺人。這種講究和規矩,長期沿襲,劇團、演員都自覺地、虔誠地恪守沿襲,不敢破規。在其他壹些劇種,也有壹些講究,像扮演關羽的演員要沐浴、焚香、放爆竹等等,不壹而同,但總歸是恭敬而神聖。
千百年來,經過歷代統治者的封謚,和戲曲、文學的演義描述,壹個“對國以忠、待人以仁、處事以智、交友以義、作戰以勇”,代表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完美的關公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他由“萬世人傑”上升到“神中之神”,成為戰神,財神,文神,農神,是全方位的萬能之神,為歷代統治者和百姓萬民,華夏神州與東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仰。
歷代封建統治者尊崇關羽自不必說,就是李自成、張獻忠、洪秀全等農民起義領袖,也把關羽奉為膜拜的英雄。
不僅如此,除了在華夏大地,在日本、東南亞以及海外華僑中,對關羽的膜拜之風也歷歷不衰。
在擁有二千余萬人口的臺灣,關公信徒多達 800萬眾,幾乎各家各戶都為關公設香案,立牌位,掛聖像。臺灣的關公畫像年銷售量,遠遠超過了他們最崇奉的神祗媽祖。
美國的“龍崗總會”是壹個以拜關公為祖的民間組織,各地分會有140多個,遍布華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南亞各國競相立廟拜求關公,最盛者當數泰國。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關帝廟;前些年還新建了壹座關廟,據稱是海外建築規模最大的關廟。
這些不同階級、社會集團,有的勢同水火,有的各有所崇,有的利害對峙,而對關羽的敬奉卻矛盾趨同,萬殊歸壹。這種矛盾統壹的歷史結合點何在?是什麽神奇的力量在起著凝聚同化的作用?面對關羽“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聖”,祭祀廟宇遍及海內外,關廟無處不焚香的景觀,這種超國籍、超民族、超信仰、超時代、超漢文化圈的價值趨同現象,又是什麽使之如此呢?
美國聖地亞哥加州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 Davidk jordan(漢名焦大衛)先生曾說過壹段很有意思的話;“我尊敬妳們的這壹位大神,他應該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義、智、勇直到現在仍有意義,仁就是愛心,義就是信譽,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難。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妳們的關公壹樣,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這位美國學者的話是頗有見地的。
我們在對關羽生平事跡和身後的榮耀情況進行壹番深究之後,便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中國,文有孔子,武有關公。壹文壹武,兩聖相映,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所不同的,孔子的形象只有壹個,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關羽形象不只壹個,而是三個,準確說是三個的合壹,也就是三位壹體的文化偶像。
作為歷史人物,他是三國時蜀漢的五虎上將之首,南征北戰,忠義仁智,威震華夏;作為文學藝術典型,他更是集中國傳統美德之大成,成為無瑕疵的完美超人;作為壹位被世俗尊奉的神,他被迷信為降妖護國、平寇破賊、除瘟攘災、助人發財等等的全能華夏之神。把這三者歸納起來,關羽實際上體現了壹種中國傳統的道德精神。
首先是忠誠精神。如果對這種精神只理解為愚昧的忠君,在20世紀即將結束的今天,是愚昧可笑的。中華民族巍巍5000年,有多少忠臣烈士,對祖國,對人民,對偉大的事業,正是靠了這種精神,使自己和他人的心靈得以凈化和升華,凝聚成壹種無堅不摧的力量,推動了歷史的前進。
其次是信義精神。當然,由於人生觀與世界觀的不同,這種精神在不同的人身上產生不同的影響。但是,正確地理解、倡導、恪守這種精神,使它成為做人處世中壹種高尚的行為準則,還是人類社會的主流。
第三是仁智精神。這種精神的本質就是博愛與文明。
第四是勇武精神,它的本質就是激勵人們奮進、拼搏、創新、開拓。
“天日心如鏡,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