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既然蹈海殺敵都是死,崖山南宋軍民怎麽不與敵同歸於盡?

既然蹈海殺敵都是死,崖山南宋軍民怎麽不與敵同歸於盡?

崖山海戰,宋朝十萬軍民蹈海而死。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這是壹個讓人聞之心情激蕩的歷史事件。她激勵著中華民族壹代又壹代的兒女們百折不撓,誓死保家衛國。這種精神力量是強大的,其悲壯事跡也是毋庸置疑的。

(崖山海戰)

不過,當我們在激動之余,似乎又想到壹個問題。要知道,當時崖山海戰中,宋朝軍民還有十多萬人馬。這十多萬人馬,其實是壹個不小的力量。既然他們抱著必死的決心,與其蹈海而死,為什麽不和敵人血戰到底呢?

我們經常在電影電視中看到這樣的鏡頭,那些英勇的將士最後時刻,會說壹句,殺壹個夠本,殺兩個賺壹個。這是壹種豪邁的精神,壹種視死如歸的品質。就像唐詩中“醉臥沙場君莫笑”壹樣,有壹種把生死置之度外超然風骨。這種風骨,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既然有這種傳統,崖山海戰的南宋軍民,就應該放手壹搏。如果和蒙古軍隊同歸於盡,就算殺不了十萬人,殺幾萬蒙古人,也會給蒙元造成重要損失。那麽,當時南宋軍民為什麽不這樣做,而要蹈海白白犧牲呢?

所以,這件事顯然還是有疑惑的。那些蹈海而死的人,他們最終沒有做出和敵人同歸於盡的舉動,可能還有另外的原因。

當臨安被蒙古人攻破的時候,張世傑、江萬載等人,在謝太後的密令下,擁戴著兩個小王子,帶著十數萬軍民往南轉移,企圖在南邊開辟根據地,壯大力量,尋找戰機,打敗蒙古人,重新復國。

(張世傑)

其實,這場轉移,壹開始就處在非常不利的狀態下。壹來,正印天子宋恭帝和謝太後都被蒙古人抓到大都去了,轉移的軍隊中,只有兩個年幼的小王子,僅僅有壹點點象征意義,起不了什麽作用。只能靠大臣們來帶隊。但是大臣們中,無論張世傑、江萬載、陳宜中,還是文天祥、陸秀夫,都沒有壹個人具有足有的影響力,能夠把所有的人捏合起來。這也就造成了群龍無首的局面。

再壹點,這壹次向南轉移,和北宋滅亡後,趙構等人的轉移是完全不壹樣的。那時候,雖然中原被金國占領了,還可以到江南。可這壹次江南也被占領了,他們就只能到沿海。沿海的立足之地,實在太少了,根本就沒有騰挪的空間。這有點像古羅馬時期,斯巴達克斯起義的時候,不北上去歐洲大陸,卻試圖渡海往希臘轉移壹樣,空間非常有點。那壹次,斯巴達克斯失敗了。這壹次,南宋軍民成功的希望,顯然也不會很高。

隨著蒙元軍隊的不斷追擊,壹開始就出現的隱患,也逐漸增大。兩個小王子不但年紀小,而且還有壹個夭折了。另壹個落水,雖然沒有夭折,但是宋軍大將江萬載卻因此犧牲了生命。群龍無首的問題更加嚴重。張世傑有些誌大才疏;文天祥精神力量強大,可惜指揮作戰能力不強;陳宜中則有些膽小自私,卻偏偏很固執,還要排擠其它朝臣;陸秀夫、江萬載並未處在權力核心,江萬載還為了救小皇帝,還溺水死亡。總之,南宋軍民沒有堅強的,而且是統壹的領導。

(陸秀夫)

沒有作戰空間,也越來越凸顯出來。

張世傑等人本來準備定都泉州,以此作為大本營,和蒙古作戰。但是把控泉州的商人蒲壽庚,不但不同意,而且還壹怒之下,追殺南宋皇室成員,助紂為虐。後來,南宋軍隊沿著海邊狹窄的地段,壹直轉移到崖山。

到了崖山以後,張世傑不願意再東躲西藏,決定和蒙古軍隊決壹死戰。張世傑雖然打定了這個主意,但是他在排兵布陣上很成問題。他在崖山前把海船壹字排開,又用鐵鏈連在壹起,形成陸地的樣子,準備在這上面和蒙古軍決壹死戰。

為什麽說張世傑的這個布陣很成問題呢?因為如果想決壹死戰,在陸地上顯然更好壹點。如果說想利用船戰的靈活性,那就不該把船用鐵鏈連起來,而且很容易遭受火攻。

其實,這樣的問題,在歷史上曾多次出現過。赤壁大戰的曹軍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世陳友諒又重蹈覆轍)。張世傑作為壹個武將,不會不明白。他明白為什麽還要這樣做呢?我覺得張世傑當時有兩個考慮:壹是想把蒙古人引上船作戰,二是害怕南宋軍民逃遁。只要在船上作戰,南宋軍民想逃遁都不可能。

不過,張世傑的想法,全都是白費功夫。蒙古人並不上船作戰,他們只是對著張世傑擺出的船陣,壹通火攻。這樣壹來,船上的南宋軍民,不但沒有和蒙古軍決壹死戰的機會,而且因為戰船被鎖起來,想要逃走,都不可能了。最終,走投無路的南宋軍民,只可能跳海了。

我們不能說南宋軍民不想殺敵,但他們連殺敵的機會都找不到,這有什麽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