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三兄弟;身份錯位;投名狀
作者簡介:肖艷平(1983-),湖南嶽陽人,安康學院中文系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文學理論與影視美學。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6-0-02
中國文化是以倫理為本位的,這就使得中國的電影具有濃郁的倫理色彩和內涵。陳犀禾在比較中國電影和西方電影時曾說:“如果用壹句話來概括這兩種電影理論在本體上的區別,那麽中國的電影理論是以倫理精神為核心的功能美學,而西方的電影理論是以科學精神為核心的實體美學。”1在中國的電影發展史上,倫理敘事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強烈的現代話語權力。倫理敘事在中國的電影發展史上經歷了三個大的歷史變遷,以《孤兒救祖記》、《姊妹花》為代表的早期中國電影倫理敘事采取了與社會思潮相調和的策略,將社會問題、個體命運置於家庭倫理的敘事模式之中,用道德倫理的完滿或殘缺來代替形而上的思考和批判,讓大眾的集體情緒在可接受的影像審美中得以宣泄,同時強化著電影敘事中倫理的感染力,取得了經濟效益和藝術目標的雙贏。新中國成立以後,倫理話語被革命話語所置換,電影敘事成為意識形態的附庸;20世紀80年代以後,電影環境的改變使倫理敘事在自省中重獲發展的可能。2新世紀伊始,倫理敘事在電影創作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體現。從《英雄》到《夜宴》再到《投名狀》,倫理敘事呈現出愈加強大的生命力。對個人倫理道德和人性復雜的關註與突出代替了以往那種突出歷史和時代變遷的宏大敘事。
《投名狀》的故事背景是清末四大奇案之壹“張汶詳刺馬案”。清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兩江總督、封疆大吏馬新貽校場閱兵完畢,返回督署的路上遭遇刺客。刺客殺人後並不逃走,反而高喊:“刺馬者張汶詳也!”後來張汶詳被定了壹個“漏網發逆”和“復通海盜”的罪名,被處決。在官方說法裏,馬新貽是好官,張汶詳是逆賊。然而,紙包不住火,事情的真相是馬新貽之所以官運亨通,靠的是假報軍功和結納權貴。他在所謂的“剿匪”戰鬥中,原本吃了敗仗。被俘以後,變節投敵,與“匪首”義結金蘭,成了拜把兄弟。接著由他的土匪兄弟導演壹幕馬新貽收復失地的鬧劇,欺瞞朝廷,這才爬上封疆大吏的寶座。飛黃騰達以後,那些把兄弟原以為可以攀附於他,千裏迢迢前來投靠。誰知馬新貽誘殺兄弟,占其妻室。張汶詳命大逃脫後,立誓報酬,這才弄出這壹出刺馬的大案來。“刺馬案”因為集結了陰謀、戰爭、刺殺、情色、背叛、政治等諸多元素,因此成為筆記、小說、戲曲、電影創作者熱衷的題材。其中最經典的電影版本當屬三十多年前導演張徹為邵氏所拍的《刺馬》,影片圍繞三個男人為壹個女人反目成仇的故事展開,風格血腥剛烈,推出之後很受歡迎。此次陳可辛拍攝《投名狀》,也是為張徹版《刺馬》所觸動,但因為整個故事做了很大改動,所以他並不認為《投名狀》是《刺馬》的重拍版本,“張徹版本裏歷史背景被淡化,正邪分得太明顯《投名狀》提供了清晰的歷史背景,想表現戰爭這樣極端情況下,道德、情誼所面臨的困境”。
“投名狀”語出《水滸傳》林沖投奔梁山時“但凡好漢們入夥,須要納投名狀”的典故,所謂“納投名狀,結兄弟誼,死生相托,吉兇相救,福禍相依,患難相扶,外人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兄弟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投名狀》裏的三位男主人公,比照梁山好漢同生***死的精神,以鮮血立下投名狀。李連傑飾演的大哥龐青雲要殺掉下山遇見的第壹個人,結果竟碰上他以前的恩人。為了表示兄弟義氣,他不惜殺死恩人立下“投名狀”。陳可辛認為,正是“投名狀”左右了劇中人物的悲劇命運。片名從“刺馬”改成“投名狀”,陳可辛覺得能夠更準確傳遞影片要表達的訊息。投名狀是像梁山好漢那樣的江湖俠士們義結金蘭約定同生***死的壹紙契約,江湖人士把投名狀看成是最高的義氣,是要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所以,在龐青雲遊說趙二虎兄弟們投靠陳公,而趙二虎的兄弟們並不信任龐青雲這個以前的清軍將領時,姜午陽提出了壹個解決的辦法“納投名狀”。在趙二虎和姜午陽看來,納了投名狀就要壹輩子誓死遵守它,事實上他們也是這樣做的,所以姜午陽才會以“外人亂我兄弟者,必殺之”的名義殺了大嫂,又以“兄弟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而堅定的要刺殺龐大哥。但是,正如三弟後來在回憶中所說龐青雲並不相信投名狀,他只相信人,相信趙二虎和姜午陽。投名狀對趙姜來說是為最大的義,是種神聖不可侵犯的盟約;但是對龐青雲來說根本就沒有約束力,他當初立下投名狀只是環境所逼。後來,上級官員要求新任的兩江總督龐青雲嚴懲在南京城“私分官銀”的趙二虎,實際上這是朝廷要清除龐氏三兄弟的壹個陰謀。龐青雲戰功赫赫,於情於理都應該加官晉爵,所以朝廷不得不封他為兩江總督;但是,對朝廷來說,他是壹個“外人”,在朝中既沒有靠山也沒有關系,而且又手握兵權擁兵自重,理所當然他不會受到朝廷和各級地方大員的信任。所以,朝廷才策劃了這麽壹個陰謀,讓龐青雲以軍法來處理掉趙二虎,這樣壹來姜午陽肯定會執行當初義結金蘭的盟約去殺掉“亂我兄弟者之兄弟”,然後再以刺殺兩江總督的罪名處決姜午陽。這樣壹來,龐氏三兄弟自相殘殺,龐家軍頓時群龍無首土崩瓦解,朝廷除了壹股異己的力量。職業軍人氣質的龐青雲根本就不懂政治鬥爭,他天真地以為除掉趙二虎就可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勢。所以,他悍然不顧當初結義時立下的投名狀,向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下了毒手。龐青雲撕毀了投名狀,姜午陽誓死捍衛投名狀;他們的倫理價值取向是不同的。電影之所以取名為《投名狀》其著重點亦在於此,在投名狀背後,是在面臨利益時,江湖俠士和職業軍人展現出的道德上的規範和取舍。在三兄弟的情誼和進退之中,還穿插著壹個三角戀的故事。深受趙二虎愛戀的大嫂根本就不喜歡大大咧咧的趙二虎,卻喜歡上了感情細膩的龐青雲。這段感情戲加重了文本的倫理色彩,使得龐青雲設計殺死趙二虎的事件看上去多了爭風吃醋的因素。電影的倫理敘事要求壹定要講好故事。總的來說,《投名狀》的故事講的還是很好的,扣人心弦又能動之以情,引發觀眾的思考。但是也有瑕疵,由於時間的限制,電影把大嫂愛上龐青雲的過程壓縮為壹個偶然的放縱。所以,看上去有些不合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