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嚇壞了果果的媽媽,趕緊帶著果果來到了杭師大附屬醫院。恰巧小兒神經內科副主任吳光勝接待了郭果。吳醫生仔細分析了果果的怪病:“聽父母描述有點像嗜睡癥,但有區別,需要仔細檢查!“吳醫生說,典型的發作性睡病ⅰ型確實可以有猝倒發作,但果發作頻率似乎太密集,入睡時間太短。為了解開謎團,曹保果住進了杭師大附屬醫院兒科,進行了腦脊液檢查、視頻腦電圖、頭顱核磁共振等壹系列檢查。奇怪的是,壹連串的檢查結果都是陰性!也就是說,沒有發現器質性問題,只是水果的嗜睡癥狀在逐漸加重。不僅入睡時間更長,而且每次入睡都會引起刺激性咳嗽,偶爾雙下肢抖動加重。
吳醫生馬上意識到,果果發病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心結”反復追問病史,果果說她發病當天被哥哥打了,但她也反復強調自己沒放在心上。帶著疑問,吳醫生與孩子家長進行了深入溝通。郭馬國回憶說,剛開始犯困的時候,郭郭還真沒放在心上,還拿了點水,開玩笑地把水果灑了。醒來後,全家人都興高采烈地嘲笑她。現在想來,可能是我的“小鬧劇”成了孩子生病的導火索。
雖然果實通常是歡快的,但比同齡的孩子要早得多。父母總是忙於工作,沒有足夠的時間照顧水果。所以,果果基本上是在老家度過的童年。其實她很渴望和父母在壹起。住院這幾天晚上總是做噩夢,還經常小聲說“爸爸媽媽不要我了。”
謎底解開後,吳醫生告訴父母,果果其實是“兒童癔癥”,專業上叫分離轉換障礙,是精神因素所致,如生活事件、內心沖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於兒童。癔癥的癥狀是功能性的,所以心理治療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個病預後好,快的話壹年內會自行緩解。對於水果的治療,吳醫生和她的父母達成壹致,密謀了壹種“特效藥”。很快奇跡發生了。吃了水果後,嗜睡的癥狀壹去不復返,反復說感覺好多了。除了藥物治療,吳醫生還建議,心臟病需要心理治療師,全家人壹起去心理門診接受家庭治療,多做溝通和情感交流,解決不安全感問題。
12歲的女生上課突然氣咻咻的,問起來也有“心事”。
無獨有偶,幾天後,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兒科急診收治了壹名胸悶氣短的小女孩晶晶(化名)。晶晶,12歲,上課突然氣咻咻,接著雙手發麻,馬上被老師送去看病。接診的朱副主任醫師註意到,女孩雖有明顯的喘息聲,但面色紅潤,並無缺氧現象,聽診時心肺無明顯異常。根據臨床經驗,很可能是過度換氣綜合征,這也是分離轉換障礙的臨床表現之壹。
果不其然,晶晶的影像學檢查、心電圖、肺功能無明顯異常,血檢也只是低二氧化碳,沒有缺氧。朱醫生立即勸說晶晶,叫她放慢呼吸,並用口罩輕輕捂住晶晶的口鼻。幾分鐘後,晶晶的麻木感癥狀明顯減輕了!
朱博士順勢問道,“妳在學校開心嗎?妳有幾個好朋友?”晶晶沮喪地說:“我在學校的同學都不跟我說話。我沒有朋友!””針對晶晶的“擔憂”,朱醫生私下與她父母溝通,建議進行適當的心理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