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演的生活化。電影的紀實性要求電影表演必須真實、自然、生活化。電影演員是在真實的外景或逼真的內景中進行表演創作的,這就要求演員的創作與真實的環境融為壹體,同樣真實。戲劇演員是在虛擬的舞臺和規定的情景內進行表演創作,這就要求演員的創作在假定的舞臺上信任,感受真實。另外,電影攝影機的運動隨時改變著觀眾的距離與視點。在近景和特寫中,演員的壹個眼神、肌肉的抽動、皺紋的顫抖都清晰可見,任何虛假、誇張的表演都使觀眾難以忍受。戲劇演員是在舞臺上,要在全身的形體帶動下去行動,完全要融入到規定情景中,和影視區別是,這裏不是註重某壹個地方。當然,電影表演和戲劇表演的生活化決非用生活去代替表演,不是自然主義地再現壹切生活內容,它是以生活原型為基礎,經過選擇、提煉,再現生活中的人物性格的藝術。戲劇藝術展現手法要相對誇張。
2.表演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時空自由是電影藝術獨具的特點。影片中鏡頭的分割與組合,可以將任何畫面與其他畫面並列。這種時空的自由造成電影表演的非連續性。為了生產上的需要,電影拍攝既不連貫,又不按順序,它使演員在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裏斷斷續續甚至顛倒地生活(扮演)在角色中,然而電影在放映時又是連續的並不顛倒的,這就要求電影演員具有在非連續性的“鏡頭表演”中保持人物形象的統壹性、完整性的能力,能保持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的連續性。這就要求電影演員充分深入地研究劇本,把握人物基調、性格及其發展,掌握劇情的矛盾沖突和人物形體、心理動作線,確定角色的重場戲、過場戲和高潮戲,處理好表演的力度和節奏。時空局限是戲劇藝術的特點,戲劇演員在幾個月的時間裏
話劇《茶館》
壹直從頭體驗到尾,可以說是壹天以劇情人物生活幾次,不時的體驗,不時的創新,也就造成了戲劇的連續性。
3.鏡頭感與整體感。電影演員是在攝影機鏡頭前進行表演創作的,因此必須有鏡頭感。鏡頭感包括:表演生活化;對畫面的想象與體會;對不同景別、不同攝影技巧的適應;對攝影棚、實景拍攝以及無觀眾交流、無對手交流的適應。電影演員必須學會分析分鏡頭劇本提供的條件並根據導演的藝術處理來設計和構思自己的表演,不同景別的鏡頭要以不同的表演分寸和手段來體現。遠景和全景、近景與特寫這兩極鏡頭要求演員運用不同的動作幅度和功力技巧。要求更豐富的內心體驗和細膩的表情。戲劇演員在舞臺上進行創作,註重的是外部整體感,因為舞臺是固定的,要根據場景的假定性來迫使觀眾相信。戲劇演員在臺上分析調度,來讓舞臺更加真實。因此戲劇演員更註重的是舞臺整體,而不是個體。
4.生產條件對演員的要求。電影表演不僅與電影藝術的特性有密切聯系,而且受到電影企業生產條件的制約,電影演員必須適應其各種條件。例如,要經受“無窮等待”的考驗:拍內景,要等布光、等攝影技術條件、等美工、等化裝、等道具等等;拍外景,要等日出、等日落、等下雨、等下雪等等。又如要適應各種拍攝條件,如寒冷、高溫、強光照射等等。戲劇表演是與表演藝術緊密相連的,舞臺的假定性可以在任何時候下雨,通過自身的表演,讓觀眾感受到雨水。沒有制約。
5.壹次性的藝術。電影表演壹般都是壹次性的藝術,在通過後期剪輯後在電視上播出,這就是這部影視的生命結束。戲劇表演是多次性的藝術,因為戲劇演員每次演出都有新的體驗,也有新的表現。可以說戲劇演員每演壹次就會有不同的感受與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