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塑造方面,中國方角色眾多,卻沒有幾個能夠稱得上是“人物”,形象蒼白無力,只會喊喊口號、喊爹罵娘、沖鋒陷陣、不怕被殺,毫無個性,如同符號,唯壹有點性格的,算是那個念“壹條腿”的士兵吧。
相比之下,越南方的人物可就生動多了,特別是那兩個越軍指揮官,壹個脾氣暴躁,稍不順心就暴跳如雷。壹個沈著冷靜,局勢再糟也要分析分析情況(這位倒更像是影片的主角)。而就普通士兵而言,越軍也是多種多樣,既有冷酷無情的壹類,也有寧死不屈的勇士,還有充當越奸的膽小鬼,並不像中國士兵那樣除了臉孔,就毫無區別可言。
我想當年導演的用意是展現我軍的英勇和越軍的狡猾,可是多年後我們(或者由第三國的人)來看這部影片,差不多會認為越軍有血有肉,而中方只是壹群沒有性格的法西斯。
整部影片充斥著對戰爭的鼓吹、充滿了軍國主義思想、對怎麽有效率殺人歌功頌德,別說對尊重對手了,哪怕對自己人的生命,也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尊重,這種格調在納粹時代的電影中屢見不鮮,而與日本右翼份子資助的二戰片相比,卻是差了壹截,右翼片鼓吹極端的武士道時,好歹也會裝模作樣地說壹下“生命可貴”。
為什麽我覺得《血戰臺兒莊》是中國最好的軍事片呢?因為它所塑造了壹個又壹個精彩生動的人物,而對於敵方(日軍)也描述得很冷靜,既沒有刻意的醜化,也沒有壹廂情願的美化。
在我們這個時代,鼓吹軍國主義往往有壹個好借口,就是在影片中將主角的對手設定為眾所周知的“公敵”(如二戰法西斯之類),反正這類人該殺,有了這個設定,接下來怎麽吹捧納粹主義、法西斯哲學、殺人有理、直把影片拍得比《意誌的勝利》還要《意誌的勝利》,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以中越戰爭為主題為影片有很多,但基本都拍得不怎麽樣,拿得出臺面的,大概要數《高崗下的花環》了,這部影片的傑出之處就在於反思自身,而勇於反思向來都是偉大的。
總的來說,《長排山之戰》是壹部迷妳版的《二百三高地》。論客觀程度,前者接近但稍不如後者;論人物塑造,更是被拉下了壹大截;論反戰力度,前者無足稱道後者嬌柔造作;若要說有什麽地方是兩者持平的,大概就是對軍國主義的渲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