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根據電影《幻影殺手》寫關於大眾傳播的文化形態

根據電影《幻影殺手》寫關於大眾傳播的文化形態

1.1大眾文化關於大眾文化,恐怕很難用幾句話來定義。大眾文化的概念,學術界已有很多認知和爭論,孰是孰非亦無定論。察各類關於大眾文化的定義,雖各有側重,但歸於不外乎兩類:壹類側重於大眾文化的內涵,著重強調文化的內容;另壹類側重於大眾文化的形式,尤其強調文化的傳播形式。兩類觀點的側重不僅源於認知觀點和方法結論的不同,它還與文化所處的具體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初期的大眾文化及定義都屬於強調內容的大眾文化,強調內容的原因並不是輕視和否定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形式,而是將文化的內容作為命題的前置,以內容為主導的,形式服從於內容。強調形式的大眾文化是以文化的表現形式為主導的,而作為文化內涵的內容則顯得不那麽重要了,現代意義上的大眾文化多是指此。這類文化形態的顯著特點在於其內容並不俱備某種特指性,而是服從於定義它的文化表現形式,尤其是傳播形式。當然,現代的觀點也都涉及到了大眾文化的內容方面,但那也只是對形式的壹種限制。辨析大眾文化命題需明確這樣幾個前提:(1) 大眾文化的內容具有指向性,在政治環境動蕩或階級矛盾激烈的社會中具有很強的階級性。而在政治環境平穩或階級矛盾緩和的社會中,大眾文化則是壹個泛階級的文化形態,其內容的指向是分散的,現代意義上的大眾文化即是指此。需要強調的是,主流文化對大眾文化的內容有很強的導向性。(2) 大眾文化的經濟基礎不必然是市場經濟。現代的多數學者均認為“大眾文化存在的經濟基礎是市場經濟,”[1]強調大眾文化是依商品規律運作的。但事實上,非市場經濟環境中存在且普通存在著大眾文化。二者的區別是傳播目的不同,壹個是為實現經濟效益,另壹個則是為實現社會效益,具體傳播方式也有很大區別。(3) 大眾文化的內容與形式是對立、統壹的,二者對具體文化形態的作用都是等量的,但往往由於大眾文化傳播的特殊性使這壹等量關系產生了扭曲。茲就前述對大眾文化定義如下:大眾文化,是以主流文化為主導、以大眾傳播為主要手段、以實現某種利益為目的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民眾喜聞樂見,被公眾廣泛認識、復制、傳播的社會文化形態。1.2大眾文化傳播 大眾文化與大眾傳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大眾文化以它誕生的那壹天起,就是與大眾傳媒攜手並進的。”[2]壹方面,大眾傳播對於大眾文化的形式和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大眾傳播使得文化不再局限於壹部分人之中,令它具有了更復雜的表現形式;另壹方面,大眾文化作為大眾傳播的壹個重要內容,對大眾傳播產生了強有力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對於大眾傳播的內容和形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這壹層面來講,大眾文化也引導著大眾傳播。 與大眾文化更為聯系密切和直接的大眾媒介,構成了大眾文化得已生存並在其中發揮作用的社會情境,構成了大眾文化得以傳播的物質傳播渠道。從修辭效果看,“大眾媒介直接關乎大眾文化的意義構成。”1當然大眾文化對大眾媒介也有很強的反作用力,在二者的關系中,大眾媒介對大眾文化有著很強的依賴性。甚至,大眾媒介本身就是壹種文化。 大眾文化的傳播與其它信息的傳播有著同樣的構成,但基於大眾文化的特殊性,它的傳播就有了壹些獨特的規律在討論大眾文化的傳播問題時,應當重視它的源頭和歸結——受眾的分析,什麽人需求它、什麽人創造它,以及什麽人、通過什麽渠道、什麽形式傳播它等,繼而可以歸結出大眾文化傳播的壹些獨特之處。大眾文化傳播的構成,也就是這壹分析的過程和結論。

[1] 葉誌良:《大眾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23頁。[2] 陸楊、王毅:《大眾文化與傳媒》,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第16頁。1 王壹川:《大眾文化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2頁。 1.3市場經濟下的大眾文化傳播 現代意義上的大眾文化多具備商業性這壹特征,有的學者甚至將大眾文化與商品文化等同起來,歸入了商業文化的範疇。商業性,是大眾文化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才具有的特性,它是將交換價值放在第壹位的。而在計劃經濟體制中,使用價值是第壹位的,要遠遠大於它的交換價值。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大眾文化的物質表現是以商品形式出現的,文化生產過程是進行商品化生產、資本化投入和價值化收益的,又依據市場規律進行交換、復制、再交換。大眾文化便這樣融合到市場經濟環境中去,成為商品文化的壹部分。在“文化活動越來越成為壹種社會生產”2的社會大環境下,大眾文化的傳播必然服從於市場經濟的壹般要求,傳播過程體現了市場經濟的壹般要求。市場經濟下的大眾文化傳播變得更自由、更快捷,但同時也愈來愈對傳播的內容產生漠視,反而對傳播的形式反而愈加重視。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礎上的,它必然要求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形式以文化商品交換和流通所形成的文化市場為文化資源的主要配置者,以文化市場供求雙方的物質和利益為文化活動的激勵機制並在壹定範圍內起到調節作用。市場經濟對大眾文化的影響直接作用於文化形式,繼而通過文化形式間接的對文化內容產生作用。我國現階段是市場經濟體制,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這也是國際社會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肯定。所以,這壹問題的探討對於現實生活是有宜的。2大眾文化的傳者與傳播控制2.1傳播的前沿文化的傳播有著明顯的廣泛性,大眾文化尤為如此。它的傳播者即包括了專職的傳播者、專職的文化制作者,又包括了非職業的傳播者——受者群。我們可以將參與大眾文化傳播者分作三個不同的群體:(1) 媒體傳播群。媒體是大眾傳播的中堅力量,在大眾文化的傳播中擔負著重要的傳播職能。它是通過傳播社會對大眾文化的鏡像反映來間接的傳播大眾文化,是大眾文化的重要傳播者和文本的間接制作者。媒體傳播群的傳播活動是自覺的、專業的、系統的、技術化的,其基本動機來源於媒體吸引受眾的需要。(2) 制作傳播群。大眾文化的文本制作活動主要是由職業文化的制作群裏來完成,其文本本身在客觀上具備了大眾傳播的功能。所以大眾文化的制作群不僅是大眾文化產品的主要的制作者,它還通過直接復制、傳播具體文化產品來傳播大眾文化。制作傳播群的傳播活動是不自覺的、非專業的、系統的、技術化的,其基本動機和最終目的來源於對經濟利益的追求。(3) 個體傳播群。大眾文化有泛文化、泛階級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每壹個大眾文化傳播的受眾者有可能成為大眾文化的傳播者,有傳播個體,也有媒體或文化制作傳播者的組成人員,但無論是什麽都存在受者與傳者雙重身份的轉變。參與大眾文化傳播過程的所有個體即構成了個體傳播群,它的能量總合要遠大於專業的傳播機器,所以我們在研究大眾文化傳播時應當重視這種傳播力量及它與大眾傳播的關系。個體傳播群的傳播活動是不自覺的、非專業的、分散地、非技術的、非盈利的,其基本動機來源於傳播個體的文化素質、興趣、喜好等。在這三個傳播群中,個體傳播群的認知實際上是社會個體文化意識的總集合,它通過對具體參與傳播人意識潛移默化的影響及信息需求的反饋與其它傳播群產生聯系。2.2施控行為與角色互換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是由傳播者在其內部與外部不斷的進行選擇、加工、傳播來豐富的,大眾文化文本不斷的在各個傳播群中被選擇、解讀、再加工、傳播著,並在各個傳播群內部重復著這壹過程。信息源在被層層選擇、解讀後,最終被廣泛接受和傳播的只是信息源中的少量信息,這壹少量信息經過傳播者的再加工、再創作成具體並傳播出去,文本再傳播中不斷的被選擇、復制,不斷的得以修正並形成穩定的模式,最終擴散成為壹個被廣泛接受和傳播的文化形式,形成了量化優勢。很明顯,從源信息到大眾文化文本的過程就是各級傳播者不斷施控的過程。隨著信息的反復傳播、復制以及不同傳播者所作的不同解毒,文本的內容和形式都會逐漸的發生變形甚至施異化,有時往往出現背離原文本的現象。毋庸置疑這壹現象也是由不同傳者的不同施控行為所造成的。大眾文化的主要傳播者是文化制作和傳播組織,而具體的制作和傳播過程是通過具體的操作者實現的,他們對具體大眾文化文本的實現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大眾傳播中,傳者除受經組織傳遞的社會控制、組織內的潛網等影響外,傳者的個人因素是壹個很明顯的控制因素,是由社會文化所決定的。傳者是具體文本的制作、傳播者,但其也是其它文本傳播的受者。他對具體文本的選擇性施控,其實是他本人在對其它大眾文化文本的選擇、理解後,在個人因素的影響下進行的二次加工、創作、傳播。即作為個體的傳者只在他實際操作的個案中扮演著傳者的角色,而在大眾文化傳播的整個過程中卻成為了更多其它文本傳播的受者,並將其解讀文本的內容或形式轉移到他所制作傳播的具體文本中去。於此,把關人與受者的角色形成了互換,這也是文化控制在傳播活動中的表現。2.3傳播者的受控特點 在文化傳播活動中,各類傳播組織有著最強的選擇能力和傳播能力,但其受到的各種控制也是最強的。它在傳播過程中的選擇動機和饑渴的傳播欲望也並無非是源於經濟、政治等方面的控制,即這種對大眾文化進行選擇、制作、傳播的行為實際上是傳播組織受控的表現。 傳播者受到的控制無非就是政治控制、經濟控制、受控控制、自我控制四種,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傳播者的受到各種控制是不均衡的,各類控制手段對傳播者的控制強度和程度是不同的。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傳播者必須依據市場規律運作,其文本必須以商品的形式出現,實現經濟效益是多數大眾文化傳播者的主要動機。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控制對大眾文化的傳播者產生了最強、最為直接的作用。僅次於它的是受眾控制,傳播者受到受眾控制的重要原因是因為它已經受到經濟控制,為了實現利益就必須適應收受以吸引更多的受者。政治控制、自我控制雖然也是很明確的控制力量,傳播者也必須接受其控制,但對於依市場規律運作的傳播者來說,終究不如經濟控制對大眾文化傳播的影響來的具體、直接。

2 葉誌良:《大眾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29頁。 3.多元與多態——認識大眾文化3.1大眾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大眾文化有如下基本特征:商業性。市場經濟下的大眾文化,是依賴於市場機制來進行制作、傳播、消費的,大眾文化的物質表現——文化產品是作為產品出售的。市場經濟環境中的文化,尤其是大眾文化必然會進行商業化運作,文化活動成為壹種社會生產,文化產出則成為壹種地道的商品。“文化工業的產品到處被使用,甚至在娛樂消費的情況下,也會被靈活地消費,文化工業的每壹個產品,都是經濟上巨大機器的壹個標本。”1這不僅是文化對市場經濟環境的適應,更是壹種社會需要:壹方面,文化的制作者、傳播者將文化作為壹種社會生產,直接或間接地進行商品化生產或商業化傳播;另壹方面,文化的消費者和接收者的消費觀念和行為也引導了大眾文化的商業化傾向,受眾的消費需要推動了文化產業的商品化。技術性。大眾文化與大眾傳播是密不可分的,大眾傳媒的技術發展擴展了大眾文化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使大眾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成為可能。技術媒介為大眾文化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大眾文化的傳播已經完全依賴於眾傳媒技術:壹方面,技術性含量高的傳媒成為大眾文化最為主要的傳播媒介,技術媒介給大眾文化帶來的是文化的多元與多態;另壹方面,技術性使大眾文化的商品化成為可能,使文本的制作復制、傳播更為簡易和方便,並使大眾文化產品由個體創作轉為工業化生產。娛樂性。娛樂,直源於受眾的享樂動機,在市場環境中大眾文化的制作、傳播者則利用了這壹點;以服務於文化的商業化生產。對於受者來說,娛樂性是大眾文化的第壹效果,大眾文化傳播的壹大功能就是娛樂受眾,使受眾消遣娛樂的需求得以釋放。而對於傳播者,大眾文化的娛樂功能在滿足受眾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了傳播者的商業需求。應說明的是大眾文化的娛樂性不等同於娛樂文化,大眾文化的娛樂性是壹種外在表現的功能性傾向,而娛樂文化的娛樂性則是內容的基本屬性。通俗性。大眾文化不同於高雅文化,是在極大多數人群而不是在小群體內通行的。大眾文化之所以被大眾接受,很重要的壹點就是大眾文化從內容到形式上的通俗性,這是由大眾文化受眾的廣泛構成所決定的。通俗性給大眾文化首先帶來的就是傳播優勢,不論受者的文化層次如何都可以看得懂,大眾喜聞樂見的東西就很容易得到廣泛傳播。此外,通俗性間接的豐富了大眾文化的內容,任何形態的文化只要對文本進行了通俗化處理就都可以融入到大眾文化中來。從這壹層面上講我們甚至可以說,不通俗的東西就不是真正的大眾文化。但是也要主義通俗性帶來的消極方面——易於流俗。尤其是在市場環境中,已經成為壹種產業的文化很容易使通俗性由形態擴散到內容中去。為了迎合最廣泛文化大眾的趣味,大眾文化產品愈來愈傾向於世俗、庸俗,甚至是媚俗。這種壹味追求通俗性的後果是使大眾文化變成壹種無節操的文化,增加了大眾文化的浮淺。3.2大眾文化傳播表現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大眾文化在傳播中呈現如下現象:模式化。大眾文化使壹種群體文化,是以大眾傳播為擴散方式的,這就難以避免其內容和形式產生類似甚至使相同的樣式,形成了短期內固定的模式並反作用於大眾文化。大眾文化的模式化直源於文本的流行性,原創的文化文本在經過批量復制、大眾傳播等壹系列流程後成為被大眾普遍接受的流行文化。伴隨著文化流行的是對文化形態的反復模仿和不斷復制,以至於最後形成文化模式。大眾文化的模式化既有內容的也有形式的,還有則是直接復制文化元素。如某壹電視節目壹旦流行,其它的制作單位也都競相模仿,於是很快就會出現眾多與此類型相似的電視節目,並形成壹種形式作用於其它文本。比如齊魯電視臺2005年開播了壹個用地方方言演播社會新聞的節目,埠內多數電視臺(頻道)很快都有了相類似的節目。雖然大眾文化文本的創作者不斷的在創作新的文化賣點以及個體的個性,但這些個性十足的內容無非是對***性中相關類型的模仿,於是越有個性的反而越失去個性。主流化。大眾文化吸收了豐富的主流文化,它是建立在公認的社會道德、文化意識形態、社會政治環境之上的,是它與它們相統壹的。也只有與它們相統壹,大眾文化才具有生命,才可以沒有任何阻礙的通行於文化大眾之中。可以說任何的大眾文化文本都必須與同時代的主流文化相統壹相適應,才能構成大眾文化,凡是與社會道德、文化意識形態、社會政治相悖的斷然不會被廣泛認同。大眾文化是與同時代的認知水平相當的,它的適應不僅是社會主流文化的強制,大眾文化文本也在積極適應主流文化。如2006年是中俄文化年,許多文本都去迎合這壹主流,像某保健品廣告中的動畫人物換成俄羅斯民族服飾,出場動作改成俄羅斯民族舞蹈。多元化。大眾文化不是孤立的,它源起於大眾對社會各種文化形態的吸收、解讀、再創作。在大眾文化中可以得到幾乎所有文化形態的影子,只不過其內涵和形式已被過分解讀、演化,甚至異化。這種多元化不僅僅是文化的互滲,更是構成大眾文化內容的核心架構。大眾文化不斷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吸收、解讀高雅文化、民間文化、商業文化、政治文化等文化形態的過程。從這壹點上講,大眾文化可以說是壹種文化大眾解讀社會文化並進行再創作的過程和結果。現實中,大眾文化也積極的尋求與各種文化形態的融合,多數文本在制作的過程中都主動的吸收各類文化元素以實現自己的多元化。其原因有二:壹是多元化的文本可以吸引更廣泛的受眾,符合最廣泛人群的口味,這也符合文化商業化的需要;二是文本的多元化,尤其是主流文化的引入,可以給文本罩上高雅的外衣,盡可能的掩蓋文本的空洞和世俗,以此提高文本的文化品位,為其正名。導向化。大眾文化對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意識有壹定作用的導向作用,而且愈加強大。不僅是受者,還包括了傳者,都會不自覺得由大眾文化所引導。由於大眾文化傳播涉及面的廣泛性,大眾文化的文本模式會給社會文化形態總體、社會意識產生壹定的影響,隨著傳播時間的增加而形成引導。但需認清的是,這壹引導只是社會文化流程中壹部分,大眾文化本身還被其它的文化所引導。從宏觀的角度看,它也只是文化引導力傳遞者中的壹員,而不是原初的導向動力。3.3信息在傳播中的幾個表征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大眾文化的信息傳播多有如下幾個表征:信息情感化。人是情感動物,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物質文化無疑是最為突出的,而大眾的精神文化則相對缺乏。於是,在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壓迫下人對情感的需求達到了壹個歷史最高點。在充斥著物質文化的社會環境中,人與人、甚至是人對物的情感成為大眾文化傳播反映的重要內容。傳者通過情感元素的采集和重新語境化來保存情感,受者通過接受這樣的信息得到慰藉。不僅是情感信息,許多非情感信息也套用情感化的表達方式和情感元素,造成了壹種大眾文化整體的情感化。與此同時,文化產業與流行媒介也“能夠有效的把象征性形象與個人情感聯系起來。”1信息故事化。故事化的信息對於受眾往往很強的吸引力,“故事代表文化價值觀並提供文化連貫性。”2以各圖書館文字類圖書的借閱情況為例:借閱頻率最高、書刊數量最多的是小說等故事化的文學作品,而散文、詩歌等故事化不強的文學作品借閱次數則相對較少,而無敘事的文學理論作品則鮮有借閱。故事化已經成為大眾文化文本的壹個普遍現象,許多非敘事性的體裁往往也摻雜進了故事化的形式,比如流行音樂前綴的敘事性文字,甚至是故事化了的歌詞本身。對於多數受眾來說,故事形式易於理解,更符合消遣的需要,易於達到情境再現的效果。當故事化成為壹種信息加工和傳播方法的時候,大眾文化文本的制作和傳播變的更加容易,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和情境被壓縮提煉成象征性形象,通過不斷的重復,使意識形態和文化主題模式化。信息可讀化。基於大眾文化的非嚴肅性和受眾的多樣性,便於讀取、易於理解成為大眾文化信息表征的第壹要素。大眾文化信息的可讀化除包括了話語的可讀性外,它還有更廣泛的內容,具體包括了簡易化與圖像化兩個方面。簡易化主要體現在了信息話語易讀和文本內容的淺顯上,目的是便於受眾接受和解讀。圖像化是指通過文本的圖象化表達來實現信息的可讀性。信息的可讀化使大眾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許多繁難、呆板的文化形態都可以經過可讀化的加工與大眾文化產生交叉,豐富了大眾文化的信息含量、提升了大眾文化的品味。但可讀化也會使受眾對其它文化系統的認識變得淺顯、片面,甚至產生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