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改編自臺灣真實的社會事件,探討社會與人性的冷漠。該片有種非常深刻的味道,接近壹種‘廢墟美學’。片中安排了老校工金士傑帶小翔到破舊的屋舍拾荒,住的房舍其實也是非常破落的房舍。人搬走了,房舍空無壹人,磚瓦頹圮的樣子。拾荒的場景滿特別的,是不小心找到,因為這種場景不是這麽容易找到,但找到後,鐘孟宏就著手把納豆身世那條線的故事再重寫。其目的就想表達現在臺灣農村真實的面貌。
另外影片在色彩、反差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這些都是在影像上表達象征的重要關鍵。像黃色代表溫暖,而藍色則是代表寒冷,這些無法直接被看到的感覺,比較深層的人性部分,在片中都可以是用顏色來象征的。像繼父家中主要的光線來自魚缸,在那主要光源的藍色大燈之下,卻養著壹群充滿生命力的小魚;不過整個家的氣氛是比較冷酷的,但在餐桌那裏則使用壹盞黃色的燈,來展現家的溫暖。
這部電影用了很多層次去呈現看見跟看不見的盲點,譬如影片提供看見鄉村,但那是平日人們很少看見的臺灣;片中出現了壹些鬼魅性的禁忌,是平日人們拒絕正面碰觸的話題;或者,延續社會關懷的話題,影片中觀眾看到社福機制的運作,但看不見社工的介入出現。
對於本片首尾以不同方式陳述死亡,導演本想用小翔失去兩個家人,來呈現壹個失親、失援的缺憾,片中哥哥亡魂,甚至出現墻邊,成為本片極大膽的壹個意象,導演表示,其實原本拍了更多哥哥亡靈的畫面,包括畢曉海床邊看到哥哥的驚悚段落。不過後來只保留了壹個,讓電影不致因靈異成分而走調。
該片透過孩子的視角,真實的還原了壹個冰冷破碎的家庭,還被迫接受突然出現的陌生媽媽和充滿恨意的繼父,衍伸出壹段段曲折離奇的故事,繼續考量著那些難以言表的社會問題。影像風格細膩,畫面頗為灰暗,故事情節真實感人,刻畫出社會基層民眾心中的滄桑與無奈。(金鷹娛樂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