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壹直以為林超賢之前的作品《湄公河行動》作為中國的軍事甚至戰爭題材,在審查制度、主旋律甚至意識形態的陰影下,已經是中國電影的極限了。
沒想到《紅海行動》的作品,不管哪個國家,都會被好萊塢大片,或者“海軍宣傳片”裏的人相信,無傷大雅,主要是沒有什麽太強烈的意識形態和主題色彩,也沒有什麽太煽情的東西,就是對戰爭的直觀表達。
火熱,真實,殘酷的戰爭。
原來是這樣的“主旋律”
電影上映前,我其實有點擔心。我們都知道《紅海行動》改編自2015年也門撤僑事件,但從劇情來看,太像《戰狼2》了。類似的故事有超過50億部大片在前面。那麽紅海行動應該如何面對大眾新鮮感的問題呢?
所以《紅海行動》用了壹種非常“極端”的方式,稍微改變了壹下格局和表達方式。
之前的《戰狼2》可以說是壹部披著軍事外衣的孤膽英雄動作片,類似於《虎膽龍威龍威》這樣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這是壹部動作片,主角不朽,英雄壯舉。
但是紅海行動呢?給人感覺這是壹部戰爭片。某種程度上就跟當年的《黑鷹墜落》壹樣,尤其是張毅帶隊進入Evia,開著悍馬車隊沿街行駛的畫面。我突然想起黑鷹墜落。
沒錯,雖然故事背景與《黑鷹墜落》完全相反,後者的背景是摩加迪沙事件是壹場“美軍的錯誤戰爭”,而這部電影是戰爭環境下“壹次營救”的直觀表達,實際上是政治正確的。但整部電影《黑鷹墜落》展現的是故事背景下美國大兵的處境,沒有批判也沒有褒貶,只是告訴妳,戰爭就是這樣,而且是火熱的,有壹點對戰爭的反思,紅海行動也是如此。
影片表現了壹個任務,然後團隊被孤立,面對不怕死打不完的敵人。過程是沈重的,有人死有人回,但印象最深的還是對戰爭規模的描述,就像鋼鋸嶺。壹個炮彈下去,人就“扁”了,散得到處都是,TM給妳看特寫。這就是了。
我覺得這部電影是新世紀以來最大的華語電影,傳達給觀眾的信息非常直白。這是壹場殘酷的戰爭!
所以我們都說《黑鷹墜落》是美國題材,因為在意識形態薄弱的情況下,影片最能表現美國軍人在戰爭殘酷下的處境,結尾的“壹個都不能少”,更襯托出影片中美國人的戰鬥精神。可以說,本片是美國三角洲和遊騎兵的宣傳片。紅海行動也類似。“勇者無畏,強者無敵”的“龍突擊隊”精神,也是海軍的宣傳片。
但這畢竟是更深層次的思考。看完電影才知道,電影主要表現的是戰爭的殘酷,因為那部美國電影的片名不是《不要落下任何壹個兄弟》,而是《黑鷹墜落》,而這部電影不叫《勇者無畏》,而是《紅海行動》。
無論妳的武器有多牛逼,戰術有多高超,在戰爭中,該死的人還是會死。表現戰爭的殘酷是主旋律,其次是軍事宣傳。
影片最“極端”的部分是從頭到尾。
我不認為“文學戲劇”和“角色塑造”是林超賢的弱點。可以參考他的江湖救急,沖鋒甚至激戰。最輝煌的是文學戲劇和角色。香港金像獎導演在這方面是可以的。
不過,林超賢之前最喜歡的作品是壹部名為《重警》的電影。雖然故事壹般,但後者對於爆破、血霧、專業特警的角色,還是很過癮的。從那以後,我覺得林超賢壹定是這方面的發燒友,對軍迷、警用裝備等等都很有研究。
果不其然,從《湄公河行動》到《紅海行動》,這方面的展覽非常專業,調度也非常出色。
而且林超賢也明白,專註場景和調度之後,文人劇的空間會被大大壓縮,這壹點他是顧及不到的,因為之前的《逆戰》就是壹個反面例子,文人劇和武俠劇的分離。所以在紅海行動中,我們只要戰鬥。
壹部138分鐘的電影,沒有字幕,整部電影只有20分鐘。從開場解救人質危機,直接去了埃維婭才回去,然後二話不說就進入戰場開始了。
巷戰,奇襲,偷襲,最後“臟彈”副本狂轟濫炸,觀眾不會感到審美疲勞,因為林超賢在這方面的調度太強了。
如果妳覺得“排期”這個詞太籠統,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在本片“故事張力”有限的情況下(甚至沒有故事,也就是打鬥),觀眾不會感到眩暈。不同地域不同形式的戰鬥,敵我對比,既是偷襲又是反偷襲,這些場面整理的有條不紊,這是林超賢的共同特點。
至於文藝劇,幹脆根本不要做,因為林超賢自己也知道,觀眾壹旦進入狀態,就很難停下來。壹旦停止,就會造成感情上的分離。從頭到尾演就行了,《黑鷹墜落》也是這樣,非常考驗導演的宏觀調度能力。對於這樣的場景,總導演真的是想不開。
這樣也有壹個缺點,就是人物站不起來。最典型的就是有點“臉盲癥”。另外,本片中的很多新人,比如鍋蓋頭,頭盔,尷尬,很容易混淆。建議妳看這部片子之前先查壹下演員名單,並不復雜。有八名士兵:隊長張毅、杜江拆彈兵、約翰尼狙擊手和蔣璐霞女機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