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電影理論的早期電影

電影理論的早期電影

在早期的電影理論論著中,最重要的是V.林賽的《活動畫面的藝術》、V.弗裏伯格的《銀幕上的繪畫美》和H.閔斯特貝格的《電影──壹次心理學研究》。 原為德國弗賴堡大學心理學教授,他在1892年去美國哈佛大學任教。他在美國發現了電影的“新的藝術價值”,寫了《電影──壹次心理學研究》壹書,於1916年出版。

閔斯特貝格第壹次把完形心理學原則應用於電影研究,但他並不象另壹位完形心理學家R.愛因漢姆那樣用完形心理學來研究電影的素材,而把註意力集中於觀眾的心理過程。

閔斯特貝格是在高級知識分子普遍蔑視電影的日子裏開始研究電影的,所以他明確表示他為電影寫書是為了“使高級智力和普通智力”在理解電影上“走到壹起來”。他寫道:“照相劇的藝術已經形成那麽多它所獨有的新特點,這些特點同舞臺技巧甚至毫無相似之處,於是就產生了壹個問題,早已不再是戲劇復制品的照相劇,難道不是壹門應當承認其美學獨立性的新的藝術嗎?”他把電影和戲劇作了截然的劃分,指出電影有戲劇所無法企及的3大特點:真實感、時空變化的自由和特寫的逼視能力。可見電影“在其發展過程中增添了許多在攝影技術上是可行的,而在舞臺上則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因素,於是電影便慢慢離開了戲劇的道路而轉變了方向”為此,他在書的第二部分中分析了高速攝影(慢動作)、倒攝、疊印、模型攝影等壹系列電影技巧,並要求電影不要“為了用活動照相更完善地去復制舞臺劇”,而要“完全脫離開劇院”,成為壹門嶄新的藝術。閔斯特貝格著作的第壹部分“照相劇的心理學”把心理學應用於電影研究時,完全摒棄了當時已在文藝研究中露頭的弗洛伊德理論,即強調藝術經驗的潛意識的、夢幻的性質。他把電影與觀眾的關系解釋為壹種相互作用的關系,指出人對電影影像活動的感受,除了消極地依靠視覺暫留原理的生理作用外,還存在著積極的思維過程,所以他認為看電影是壹個“積極的過程”,“壹種強烈的思維活動,在這壹過程中,觀看者是制片者的壹個合作者。”

這些最重要的早期電影理論論著之所以都出在美國,同D.W.格裏菲斯的崛起並使美國電影在藝術上發生質變有關。這些著作對電影的藝術地位作理論上的肯定,也使美國電影界對格裏菲斯道路的正確性有了信心,促使美國電影在藝術的發展上先於歐洲。但是,正如J.莫納柯指出的那樣,“從20年代初開始,理論的中心點轉移到了歐洲,在此後的50年裏,法國、德國和東歐的思想家們主宰了電影理論,美國則主要轉向實際──關心影片評論甚於抽象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