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97年的壹個冬天,壹個導演在中國大陸的電影市場上劃出了壹個特殊的槽點,專門拍壹部賀歲片,第壹部叫《甲乙丙丁》,從此年底就要和自己喜歡的觀眾在壹起了。沒想到,十年後,就“沒完沒了”了。漸漸地,觀眾把他當成了“大腕”,把看他的賀歲片當成了去“赴宴”,但導演並不滿足,總是渴望有所突破,期待轉型。如果說“宴會”讓人吃了之後有“嘆氣”的感覺,那麽這壹次響起的“集結號”則徹底圓了他壹鳴驚人的夢想。
《集結號》是壹個關於老兵的故事。這位老兵僅僅因為集結號是否響過壹次,就失去了全連所有的戰友。他被夢境困擾了十幾年:那是在解放戰爭的壹次戰役中,上面的命令是壹個連隊戰士堅守了四個小時,以集結號為命令撤退。結果等了12小時,集結號沒響。所以連長顧(張涵予飾演)決定堅持下去。結果最後47名士兵全部陣亡,但有壹名士兵在臨死前告訴他,他聽到了集結號,古帝子開始了尋找真相的過程...進入和平年代後,這47名戰士被列為“失蹤”,顧用余生尋找47具遺體,幸存下來追溯他們的“烈士”稱號...
看《集結號》前半部分的時候,腦海裏會不由自主地跳出壹些經典畫面,比如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奧利弗·柊司的《生於7月4日》以及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父輩的旗幟:激烈的巷戰、濃濃的兄弟情、殘疾而堅毅的老兵》――看完最後30分鐘,我徹底投降了。
中國拍了很多戰爭電影。前期的南北戰爭,紅日,大決戰,前些年的長征,都集中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我黨我軍的英明決策。我們看到的基本上是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所向披靡,壹種愛國主義的集體榮譽,英雄不流淚,所向披靡。看不到戰爭中人性的掙紮和迷茫,看不到小人物的孤獨和無助,看不到戰爭中個人的作用和地位。《集結號》讓我們第壹次看到了壹個老兵——壹個戰鬥英雄傷痕累累的內心傷痕,看到了個人生命在至高無上的集體榮譽下不再那麽微不足道。47兄弟,同樣是人,也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可。顧余生尋找戰友遺骸的經歷,比他在戰場上的犧牲更讓人感動。在他不懈的尋找中,我看到了壹個真正中國男人的脊梁,那就是毅力。可惜,從二十年前的《高粱地》開始,銀幕上的中國男人就再也沒有這麽意氣風發過。
感謝馮小剛,讓我們再次正視戰爭中的個人價值,讓我們重拾對銀幕中國男人的信心。感謝張涵予用“愚人移山”的精神塑造了壹個銀幕硬漢。我們需要的是壹種剛毅,壹種毅力,壹種責任,壹種記憶,在如今這個“花樣男”“窩囊男”充斥熒屏的世界裏。幸運的是,在那個長長的集結號裏我們感受到了,在顧堅如磐石的背影裏我們也深深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