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壹班地鐵》的故事發生在二戰中被德軍占領的巴黎。納粹的高壓政策和從各個層面對猶太人的大力搜捕,使法國人尤其是法國猶太人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亂。從占領區到自由區只有地鐵可以通行,所以趕上最後壹班地鐵成了法國人壹天中非常重要的事情。顯然,這是壹個籠罩在濃重戰爭陰影下的故事。我們自然會想到戰爭的血腥和殘酷,以及生活的壓抑和恐慌。然而這壹切並沒有如期出現在影片中,取而代之的是從群體到個體特征依然在骨子裏汩汩流淌的浪漫血液。這種浪漫主義精神在影片中把戰爭濃縮成了壹個符號,就像影片開頭才出現的地鐵,但在奪冠後很快就消失了,留下的是無盡。群體的浪漫:在壹個人人都有危險的環境下,或許呆在家裏是最謹慎的策略。但占領區的法國人選擇湧向劇院看壹部新劇,所以戰時劇院的生意依然火爆。
影片中有很多組圖來體現法國人對戲劇的熱情。劇院裏時而座無虛席,時而空襲警報響起後,大批尚未散去的觀眾在劇院門口淡定地擡眼環顧四周。此外,我們還看到男孩在路邊的小花壇裏玩園藝,畫家在街上臨摹繪畫。可見,戰爭在法國人民心中蒙上了陰影,卻未能消除他們身上與生俱來的浪漫基因。
有人說這是法國人在用藝術逃避現實的殘忍,也許吧!但既然只是逃避,為什麽要選擇藝術而不是酒精和情欲呢?因為前者浪漫,後者墮落,歸根結底,法國人還是沒有放棄追求浪漫的情懷,或者說中國人的精神沒有因為壹時的失敗而沈淪。浪漫是法國人追求自由靈魂的最後壹趟地鐵。它代表著有所追求,它代表著永不放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