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5月,國民黨軍隊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圍剿失敗後(見第二次反圍剿),國民黨政府主席兼陸海空三軍總司令蔣介石於6月組織了對中央蘇區的第三次、也是規模更大的壹次圍剿。己方部隊的14、11、6、9、10師***10萬人調往江西省,加上中央蘇區周邊原有和新調入的非己方部隊,總兵力達到23個師3個旅* * 30萬人。7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蔣介石任圍剿軍總司令,何任前線總指揮,並聘請英、日、德三國軍事顧問參與策劃。在這次圍剿中,蔣介石采取了長驅直入的方針,力圖先消滅紅軍主力和蘇區,再進行徹底清剿。其部署:何兼任左翼軍總司令,指揮1攻擊軍(第6師)、第2攻擊軍(11、14師18軍)、第3軍(第6路軍第5、8、24師)。陳任右路軍總司令,指揮1軍(19路軍第60、61、52師)、2軍(26路軍第25、27師)、3路軍(5路軍第47、54師),從吉安、永豐、廣州出發。駐南昌、吉安、樟樹機場的1、第3、第4、第5、第7空軍部隊支援左右軍作戰。另外,10師和攻城旅為總預備部隊,位於臨川地區;77、28師34旅和12師,分別位於吉安、太和、萬安、贛州等地,用於清剿和維持後方,阻止紅軍西渡贛江。第23、79師和騎兵1師分別駐在程楠、臨川、樟樹鎮,作為清剿和維持的大後方;第四十九師、第五十六師和新編的第四旅位於閩贛邊界,阻止紅軍東進。另外,53師從河南調到江西吉安待命。6月下旬,蔣介石將活躍在宜黃、南豐以南地區的紅軍第3軍第9師和紅軍第4軍第12師誤認為紅軍主力,下令進攻,將10師劃歸左路軍指揮。7月1日,左翼軍主力從程楠地區出動,至6日占領黎川、張村、杜康,繼續向蘇區推進。同時,右翼集團軍從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等地區出動,向福田、東沽、崇賢、沙溪、李安堂、趙謝、寧都方向移動。
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紅壹方面軍3萬余人在閩西北、閩西、閩贛邊界、贛南等地開展群眾工作,為反“圍剿”做準備。6月底,在紅壹方面軍臨時總前委書記毛澤東、軍長朱德的指揮下,終於確定國民黨軍即將進行第三次圍剿嘗試,決定繼續采取“誘敵深入蘇區中心區,然後集中兵力反攻打破圍剿”的方針。隨後,紅軍獨立四、五師及九師分別駐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及宜黃以南,紅軍12師駐南豐以南及東南,配合地方武裝、紅衛兵及少先隊,通過運動防禦及遊擊戰,延緩敵人前進。紅壹方面軍主力、紅壹方面軍主力、4軍主力、12軍,在臨時總前委書記毛澤東、總司令朱德的指揮下,於7月10左右從閩西、閩西北、閩贛邊界、贛南迅速集結,向蘇區中央集中。紅軍冒著酷暑急行軍,繞過瑞金以北的,行程數千裏,完成了李集中的任務。22日前到達杜愚(今杜愚)以北的銀坑、皮帕龍、平安村、橋頭壹帶,與紅3軍、紅35軍、紅7軍主力和紅20軍總部、66軍從杜愚、瑞金會合。28日,紅軍主力轉移到興國縣西北的高興圩地區。完成了回師的戰略任務。同時,中國* * *蘇區中央局向蘇區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發出緊急通知,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地方武裝、紅衛兵和少先隊員支持和配合紅軍主力進行反圍剿;不斷阻擊和騷擾進攻蘇區的國民黨軍隊,蘇區人民實行清場的做法,使深入蘇區的國民黨軍隊又餓又累,精神大打折扣,從而有效地掩護了紅軍主力的集中,為轉入反攻作戰創造了條件。並命令活躍在湘贛蘇區的紅軍第7軍、第20軍司令部和175團,強渡贛江向東與紅軍會合。
國民黨軍多次尋找紅軍決戰。紅軍相機反攻國民黨軍,進入中央蘇區20多天,卻找不到紅軍主力打決戰。直到7月底,蔣介石才得知紅軍主力在興國,判斷紅軍可能向西渡過贛江。於是以主力向興國急進,企圖壓迫贛江東岸紅軍,消滅之。在此期間,紅軍主力已在高興圩地區做好反攻準備。7月31日,陸軍總部獲悉,國民黨軍正在向興國方向推進,在後福田、頭陂、新安他們的右側只有三個團,福田向東的後方聯絡線上的部隊也很薄弱。據此,毛澤東、朱德決心采取“避敵主力,打其弱點”的方針,由紅軍主力從高興圩地區秘密北上,先突破富庶之地,再自西向東掃蕩敵人後方聯絡線,將深入贛南蘇區的敵軍主力留在無用之地,然後乘其疲勞,想辦法打其打手。當天傍晚,紅軍主力開始向福田開進。先頭部隊進入市北北部時,發現第二路進攻軍的兩個師已進入福田。毛澤東和朱德決定改變計劃,率領紅軍主力於8月4日返回高興圩地區尋找另壹架戰鬥機。
形勢對紅軍極為不利,西面有贛江,南面、北面、東面有國民黨軍九個師逼近。但其中白石、崇賢地區的1軍團,興國地區的1攻擊軍和第4軍團,福田地區的第2攻擊軍戰鬥力較弱。據此,毛澤東、朱德決定以紅35軍35師、紅12軍35師、紅12軍4、5師,配合地方武裝、紅衛兵、少先隊,采取積極行動,將敵2路、1路引至萬安、良口,牽制白石、良口1軍。集中紅軍主力東進,中間突破,尋求殲滅向李安堂前進的第三路進攻軍。然後從高興圩地區向東進軍,進攻龍崗、黃陂,調動敵人,選擇其好的打擊者與之作戰,在運動中殲滅之。為了隱蔽這壹意圖,造成圍剿軍的假象,紅軍與地方武裝配合,將圍剿軍主力的七個師吸引到興國的西面和西北面,主力於五日晚從興國和崇賢兩地國民黨軍防線之間二十公裏的空隙處隱蔽東進。6日中午前,我進入李安堂和官田地區隱蔽待命。國民黨軍對紅軍的這壹行動毫無察覺,其1、2攻擊部隊在紅軍35軍、12軍35師的牽引下,正在向贛江奔去。另壹方面,第三攻擊軍從由良村向李安堂和程剛兩個方向前進。6日下午,當第三路進攻軍47師2旅進入李安堂附近時,毛澤東、朱德立即決定集中兵力殲滅該旅,然後向北推進,尋求殲滅第三路進攻軍主力。當天晚上,紅3軍團、紅4軍團、紅7軍團秘密接敵,於7日拂曉突然發起攻擊。到9點,47師2旅以1營全軍覆沒。李安堂戰役後,紅軍主力向梁村推進。途中與由良村援建的五十四師160旅會師,殲滅1團。該旅其余人員逃往梁村。紅秩緊追不舍,約13時,進犯梁村,殲滅五十四師司令部及剛從程剛撤至梁村的兩個旅大部。梁村戰役後,紅軍佯裝與紅3軍壹起攻打龍崗,率領主力東進,圍殲剛從軍埠、南嶺撤出的黃陂3軍8師。11上午,紅軍進入黃陂附近,中午向黃陂發起進攻,壹舉攻入該村,殲滅8師兩個團。15,8師余部突圍至洛口、寧都,紅軍在追擊中殲滅兩個團。隨後,紅軍主力轉移到軍分區以東的淩俊腦山地區休整。李安堂、梁村、黃陂的勝利,使紅軍由被動變為主動。
李安堂、梁村戰役後,蔣介石和前線總指揮何開始知道紅軍主力已從興國西北向東移動,估計可能北出臨川。於是,8月9日,1、第2路進攻軍和1軍團東轉,企圖配合從廣昌西進的10師,包圍紅軍主力寧都以北地區。從12到15,向紅軍集中的軍部以東地區逼近,形成密集包圍圈。為擺脫圍剿軍八個師三面包圍的不利局面,毛澤東、朱德決定以紅壹方面軍12(欠35師)向樂安方向佯攻,將國民黨軍主力引向東北;紅軍主力秘密返回興國縣隱蔽休整。16日晚,紅軍主力2萬余人乘夜黑,從國民黨軍1軍團與第二路先遣軍之間10公裏的缺口地區秘密挺進,跳出國民黨軍的包圍圈,次日上午回到興國東北的白石、邊峰地區休整,與蘇區中央局、中央軍委會合紅軍12主力舉旗吹響號角,大張旗鼓地向東北移動,壹舉攻占樂安縣城。蔣介石將紅軍12誤認為紅軍主力,判斷紅軍將進攻宜黃,威脅臨川,於是緊急將其10師調回臨川,命令1和2路進攻軍追擊紅軍12。紅軍12主力采取靈活戰術,拖住國民黨軍主力近半個月,掩護紅軍主力西進和休整。8月底,當國民黨軍發現紅軍主力準備回西部找紅軍主力決戰時,紅軍已經休整了近半個月。蔣介石立即以其1軍團為先鋒,其他各部隨後再次西進,謀求與紅軍主力決戰。為進壹步調動和疲勞國民黨軍,9月初,毛澤東、朱德率紅軍主力西進,轉戰興國、萬安、太和之間的軍村、茶園崗地區,隱蔽待機。
此時,國民黨軍隊已在中央蘇區來回奔走了兩個月。除了它的三個師以外,其他各部也深受蘇區人民和地方武裝的困苦,士氣銳減。與國民黨軍隊的情況相反,經過三戰三勝,經過半個多月的休整,紅軍的士氣更加旺盛。戰場上,國民黨軍被動,紅軍主動的局面更加明顯。這壹時期,兩廣軍閥乘蔣介石主力入侵湖南衡陽之機,對蔣介石構成極大威脅,迫使其下令結束圍剿,實行總撤退,紅軍乘勝追擊。9月6日晚,紅軍總部得知興國地區的國民黨軍隊正沿高興圩大道向北撤退。毛澤東和朱德當即決定,先在興國地區奪取並殲滅向北撤退的敵人,然後視情況擴大戰果。於是,紅3軍和獨立5師迅速奪取了老營,切斷了敵人的退路。紅3軍團、紅4軍(兼指揮35師)、紅35軍向高興圩及其南北之敵進攻;紅7軍牽制了興國之敵。7日拂曉,國民黨軍第四兵團從興國地區向北撤退。當其先鋒獨立旅撤退到老營盤附近時,紅3軍1師切斷了該旅與4兵團後續部隊的聯系。隨後,紅軍第3軍和獨立軍第5師向獨立旅發起迅猛進攻,戰鬥至14,全軍覆沒。7日,紅7軍向興國挺進,牽制52師;紅3軍團、紅4軍(兼指揮35師)、紅35軍向高興圩地區的國民黨軍60師、61師發起進攻。到8日,他們激戰,死傷2000多人,形成對峙局面。為了保持主動,紅軍退出了戰鬥。13日,國民黨軍第4軍團主力和第52師分別從長涇口和興國撤至吉安,紅軍主力追擊該部。6月5438+05日拂曉,4軍主力通過方石嶺關後,紅軍主力到達。其中壹部奪取方石嶺,截住52師、4軍1炮兵團、1步兵營,包圍在方石嶺以南地區,隨即展開猛攻,戰鬥至九時,全軍覆沒。其他國民黨軍隊已撤退到吉安、永豐、宜黃、程楠、南豐、廣昌、寧都、贛州等地。至此,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