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威尼斯的小艇

威尼斯的小艇

威尼斯

潺潺如果妳不是旅遊者,或者不在旅遊這壹行工作,妳似乎都找不到住在威尼斯的理由。威尼斯是壹個旅遊者的城市。這是壹座全世界人都心儀的城市,所以擁擠也就在所難免。好在這裏擁擠但並不喧囂,可能是無處不在的水融化了喧囂,而且威尼斯的別致也會徹底讓妳覺得即使擁擠又有什麽關系。

威尼斯浮在水上,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沒有汽車的城市。這座城市的交通工具就是船,如果非要仿效陸地的叫法,那麽這裏有公***小火輪、出租船,突然想到“貢多拉”不知類比陸地何物,也許是馬車吧,就像紐約中央公園附近的馬車。“貢多拉”意味著浪漫和風情,每條“貢多拉”都是精心裝扮過的,月牙樣兒的小船看上去格外考究;搖櫓的船夫也很愛修飾自己,藍白條紋的汗衫是他們的首選。船夫用“貢多拉”帶著遊人隨性觀賞這座城市,而“貢多拉”也成了威尼斯最具魅力的壹景,遇上船夫心情好,他會很樂意為遊人高歌壹曲,就像酒宴上的祝酒歌。

有位富有想像力的中國人把穿過威尼斯城中的“S”型的大運河想像成八卦;中國人也經常把江南比作威尼斯,事實上我總覺得這個世界上少有“孿生”的城市,對比中國的江南,面對亞得裏亞海的威尼斯更加大氣開放,多壹些大家閨秀的氣質,中國的江南則把小家碧玉的含義解釋得充分到位。

威尼斯最著名的景點聖馬可廣場,也是這座城市的標誌。站在這裏就可以依稀體會到昔日地中海強國的氣派。有時候,世界上的文化頗有相近之處,站在聖馬可廣場,我會莫名其妙地想起“海派文化”這個詞,海派文化在於它的開放,包容,也更容易接受外來文化。聖馬可教堂風格的多樣性似乎更加印證了這壹點,面對大海的威尼斯人具有樂意嘗試新鮮事物,願意探究未知世界的精神,而中國人最熟悉的馬可?波羅就出生在這座城市。

從意大利回北京的飛機上,鄰座就是壹位地道的威尼斯人,不過他和他的家族大多數人早就遠離了這座城市。他說,拾階而上對於遊人來說也許是壹種浪漫;對於每天生活在威尼斯的老人來說,爬上爬下著實不夠方便;而對於年輕人來說,只要不是做旅遊生意的,威尼斯也絕對不是辦公的好地方。

在壹次迷路的經歷中,我深深體會到這個城市裏“土著”的確越來越少了。

晚上的威尼斯很容易迷路,這裏的水巷千曲百折、縱橫交錯。在遊人看來,處處是壹樣的水道,處處是壹樣的房子,處處是壹樣的拱橋,簡直就是在走壹個迷宮裏。那晚我在威尼斯的街道上迷了路,發現自己在同壹個地方繞了三圈,最後實在不想再走冤枉路了,就問了路過的兩三個人,結果他們也如我壹樣都是遊人,只好作罷。好在威尼斯不大,誤打誤撞我也就走出來了。

聽了我的“不幸”經歷,意大利人告訴我問路時判斷本地人和遊人的小竅門:通常威尼斯人腳步很快,因為他們熟悉回家的路,威尼斯在他們的眼中不是景,只是生活的地方,再自然不過;而遊人的腳步通常是懶懶的,偶爾還會駐足在小橋上,他們就是來看景的,而且沒準也有人像我那樣迷路了,正思索著如何才能找到回 “家”的路呢。

旅行攻略

小心意大利方式

“Italianstyle”(意大利方式)這是歐洲人對於意大利人散漫作風的“昵稱”。短短旅程,也能領教壹二。

在威尼斯入住酒店,拿著房間鑰匙開門後發現此房已有客人,原來是前臺弄錯了。只得再與前臺交涉換個房間。在意大利入住酒店,有時會要求妳把護照押在前臺,離店時取走。在威尼斯,離店時都坐上出租車了我才發覺護照還沒拿呢。轉頭去取,前臺依然熱情,可對於自己的疏忽沒有壹絲愧意。後來發現如果堅持自己保管,他們也並不在意,照樣很痛快地還給妳,這大概也是意大利方式吧。

在羅馬乘飛機時領略的意大利方式著實讓我驚出了壹身汗。羅馬的機場有ABC三個候機廳,三個候機廳並不挨在壹起。我來到大屏幕前尋找自己航班信息,遍尋不到,等不是辦法,但也不能三個候機廳壹個壹個找,本來就是卡著點來的。這時只好強作鎮定,作簡單推理,屏幕上飛往歐盟其他國家城市的航班都在B廳辦理登機。好在推理思路正確,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B廳,終於發現了自己航班的信息。

另外,羅馬機場總是很忙,尤其是旅遊季節,航班很密集,所以壹定要留出充裕的時間辦理登機事宜。兩個小時都不算長。

體驗意式酒店風情

意大利酒店價格普遍不菲,壹般來說,三星級的賓館要150歐元左右,而四星級壹般在200歐元以上,但通常都包括壹頓早餐。

網上訂房是個不錯的選擇,在國外的話還是建議選擇國外的訂房網,他們的信息更全、折扣也更多。

意大利有很多的酒店是由過去私人花園修建的,酒店外觀上完全保留了古時的模樣,只是房間內作了改造,酒店的主人花足了心思,把奢侈掩藏在古典中。

意大利不歡迎汽車

意大利的城市似乎都不歡迎汽車,所以現在想想在意大利租車並不是明智之舉,城市中基本上見不到“寬闊”的馬路,大多是單行道,而且不勝枚舉的禁行標誌都快把人逼瘋了,有時目的地就在眼前,可就是過不去。

意大利人開車很快而且普遍急躁,在行進中容不得前車有半點“思考”,加上城市中路標不很清楚,所以走錯路也是常有的事。有壹次,我從比薩回佛羅倫薩,在佛羅倫薩城外走錯了壹個路口,就上了壹條通往周邊小鎮的路。這壹上就不知狂奔了多久才找到出口。也許,只有把這樣的旅程想成是“探索”之旅才不會感到沮喪。或者換個角度想,北京的五環不也這樣嗎?

最讓人頭疼的還是停車問題,有時候妳需要花上近壹個小時才能發現壹個能停車的地方,在意大利,妳甚至覺得找個停車位有點像中彩票。還有壹點需提醒,酒店停車大多不是免費的,記得在佛羅倫薩時,在酒店停車壹晚要30歐元,取壹次車要5歐元,再停回停車場又得5歐元,壹來壹回10歐元就出去了。羅馬對汽車的排斥就更別提了,所以壹到羅馬就趕快把車還了,甩掉包袱,長舒壹口氣。

流水

威尼斯,浪漫水上風情

PS:

威尼斯簡介

威尼斯素有“亞得裏亞海明珠”之稱,它既是旅遊勝地,又是意大利的重要港口。威尼斯城四周環海,位於威納托省(Veneto)的威尼斯,其實包括了壹百座大大小小的島嶼,只有西北角有壹條4公裏長的長堤,是1846年建造的鐵路橋,1932年又與之並列建造了公路橋,與大陸相通。

威尼斯是壹座文化藝術名城。全城有教堂、鐘樓、修道院、宮殿、博物館等藝術及歷史名勝450多處。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是繼佛羅倫薩和羅馬之後的第三個中心。威尼斯畫派作為後起之秀,在歐洲藝術中享有盛名,影響很大。代表人物如:喬爾喬涅、提香、丁托列托等。威尼斯在歌劇藝術發展上也做出過重要貢獻,威爾第創作的《茶花女》等世界著名歌劇就是在這裏首演並獲得成功的。1932年,威尼斯又創辦了世界上第壹個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是地中海的貿易中心,港口每年進出貨船達萬艘以上。其經濟以旅遊和服裝為基礎,料器和花邊是它的傳統行業。威尼斯是世界上唯壹的水上城市。作為著名的旅遊城市,它的面積只有6. 9平方公裏,居民只有10萬人左右,***有120座各式教堂,120座鐘樓,64座修道院,40多座宮殿,每年來此觀光旅遊的遊客達上千萬之多。

威尼斯古城興建於452年,當時,沿岸居民因逃避它族迫害,被迫遷網威尼斯湖中定居。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到14世紀末,它已發展成當時地中海最大的貿易中心之壹。

威尼斯有壹條長4公裏、寬30~60米的主運河,與177條支流相通,全城由118個小島組成,城市裏***有2300多條水巷。威尼斯的房屋建造獨特,地基都淹沒在水中,象從水中鉆出的似的。在這座水上城市裏,汽車、摩托車、甚至自行車都是被禁止的,在路邊叉著“TAXI”的牌子,指的是汽艇,威尼斯的公***交通工具是公***汽船,而貢都拉則充當了自行車的地位。

當然,威尼斯也有它的憂慮,它正面臨這洪水的侵襲、地面下沈和環境汙染等威脅,近年來曾發生聖馬可廣場被洪水所淹的現象。近年來,意大利政府和威尼斯政府采取了許多積極措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在呼籲拯救威尼斯。

歷史概況

威尼斯水城在全世界是獨壹無二的。可是,為什麽要把城市建在海上呢?據說,公元5世紀,為躲避亞洲遊牧民族的入侵,沿海居民逃往海邊的小島和沼澤地,是為威尼斯的發端。威尼斯建在120個島上,全市靠400座石橋溝通,天哪!威尼斯在中世紀是海上強霸,是貿易大國,積累了大量財富,既是西方開向東方的門戶,也是東方通往西方的橋頭堡。壹切的壹切都離不開壹個“水”字,壹部壹千五百年的興衰史從水裏向我們飄來。

威尼斯素有“亞得裏亞海明珠”之稱,它既是旅遊勝地,又是意大利的重要港口。威尼斯城四周環海,位於威納托省(Veneto)的威尼斯,其實包括了壹百座大大小小的島嶼,只有西北角有壹條4公裏長的長堤,是1846年建造的鐵路橋,1932年又與之並列建造了公路橋,與大陸相通。

威尼斯是壹座文化藝術名城。全城有教堂、鐘樓、修道院、宮殿、博物館等藝術及歷史名勝450多處。

交通工具

船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水城威尼斯要建地鐵,人們聽起來都覺得新鮮。好奇的同時,還產生了種種疑問:建地鐵會不會破壞威尼斯風景?是否會使威尼斯地面下沈的情況更嚴重?

威尼斯要建地鐵與目前該市最頭痛的兩個問題密切相關:壹個是漲潮;壹個是波浪。每年冬季是威尼斯漲潮最厲害的季節。往往在聖誕節前夕,各個商店都備好了聖誕商品,可是壹漲潮,大水淹過了商店壹層,使許多商品受損。所以,在威尼斯,幾乎所有人都住在二層樓以上。

與大水相比,波浪對威尼斯的威脅更大。威尼斯由大大小小100多個島組成,由354座橋相連,人們出門或以步當車,或以舟代步。規模各異的船只穿梭於威尼斯大小水巷,其中有能載100多位乘客的公***汽艇,也有只乘5至6人的小快艇,還有威尼斯特有的兩頭翹翹的單槳舟,這裏叫“貢多拉”。為防止船只行駛中掀起大浪,對建築物造成破壞,這裏對於各種機動船只的速度都有嚴格的限制。

另外,島上生活用品的價格越來越高,居民越來越少,這裏幾乎成了壹個旅遊接待城市。據統計,由於市中心房價越來越高,許多威尼斯市中心的居民都漸漸遷移到陸地上居住,目前島上只有7萬多居民。現在這裏像壹個特大的博物館,旅遊的人們大都是早上從附近的城市乘車趕到這裏,參觀壹天後,當晚就像落潮壹樣各奔他方。

為解決這些問題,市長提出修建地鐵的設想。這樣,壹大批來威尼斯的旅遊者可以通過地鐵進入威尼斯,而且也可以將日用品等物資從地鐵運輸進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減少船只的流量,從而減少波浪的震動,以保證威尼斯少受波浪襲擊。

據負責地鐵設計工作的安布拉蒂娜工程師介紹,正在設計的地鐵是從威尼斯的空港馬可波羅機場到市中心,全長8公裏,總投資約1.25億至1.5億歐元,預計工期為兩年。正式運營後,旅客在威尼斯機場下飛機後,乘坐地鐵只要9分鐘就到了市中心。這樣,遊客今後到威尼斯除了傳統的水路外,又多了壹個選擇,可以乘地鐵登島。

2月的威尼斯還是冬天,少許有些寒意,但藍天碧水,晴空萬裏,完全沒有陰霾的感覺。與往日船聲燈影裏安靜的威尼斯不同,這些日子,遠遠就能聽到人們噠噠的腳步聲和愉悅的笑聲。膚色不同、語言各異的人們此時都腳步匆匆,奔向同壹個目的地——世界著名的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壹年壹度的“水城”狂歡節正在那裏達到高潮。

五彩繽紛的面具

記者能趕上這趟熱鬧,完全是因為工作的關系。不過壹入威尼斯的水巷,壹看滿眼色彩斑斕的面具,大概沒有誰不會被狂歡中的水城吸引。各色各樣的面具是威尼斯狂歡節的壹大特點,在中國人看來它們有點像京劇臉譜。滿大街都是勾著臉的人在又唱又跳,好像上演大戲,這就是威尼斯狂歡節給記者的印象。威尼斯大街小巷有數不清的面具店,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收集著時髦的鬥篷,有的專賣高頂硬帽,還有的現場展示面具的制作工藝。“面具”可以簡單到直接畫在臉上,也可以經過復雜的程序,用紙漿、布料、瓷器、玻璃甚至塑料等等制成,它們***同的特點是誇張、華麗、戲劇化,看得妳眼花繚亂、不知身在何處。

據說,威尼斯狂歡節起源於公元11世紀,到18世紀時已成為歐洲最著名的狂歡節,由於王孫貴族紛至沓來又不想暴露身份,戴面具和喬裝改扮就成了壹直延續的傳統。有面具和壹身戲裝的遮扮,人們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幻想和激情,肆無忌憚地狂歡。

風俗文化

前來參觀狂歡節的人們穿小巷,過小橋,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聖?馬可廣場。這裏成了面具與服飾的展示會,不少人從頭到腳都模仿1 7世紀的貴族,有的扮成電影中的角色。

中午12時,偌大的聖?馬可廣場被上萬名前來狂歡的人擠得水泄不通,身著古代服飾的儀仗隊來到大公府門前,壹些人裝扮成古代威尼斯達官顯貴登上主席臺,聖 ?馬可教堂的鐘聲齊鳴,主持人宣布威尼斯狂歡節正式開始,廣場上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這時,位於廣場中央壹側的100米高的鐘樓上,世界女子擊劍金牌得主、意大利擊劍運動員弗裏達扮成天使,銀裝素裹,揮動著翅膀,徐徐從天而降,給人們帶來美好的祝願。

與巴西狂歡節及意大利其它地方的狂歡節相比,威尼斯的狂歡節獨具特色,給人的感覺是歡而不狂,人們更傾向於享受放松愉悅的生活。記者在聖?馬可廣場周圍看到數百名在現場給遊人畫臉譜的年輕人,他們中有不少是從外地趕來的藝術系學生,趁著節日賺點小錢。不少遊客和當地人坐在這些畫家提供的小板凳上,曬著太陽,閉目養神,花上5個歐元,只需幾分鐘,就可讓自己面目全非,合格地融入狂歡的人群,既經濟又實用。壹對意大利青年男女別出心裁,在每人的臉上分別畫了半顆心,然後熱吻在壹起,兩顆心緊貼在壹起,變成了壹顆心。

經過喬裝打扮的人們在廣場上漫步遊逛,吸引著往來者的視線,讓人們拍照留念。壹位意大利婦女身著18世紀的服裝,手中拿把扇子。她告訴記者,她是威尼斯本島人,這套服裝她已經用了好幾年了,價格是2000歐元左右。這些人大部分都跟演員壹樣,根據不同的著裝,進入不同的角色。在外人看來他們可是相當的神秘,壹般都不開口講話,妳只能看到他們未被遮住的眼睛,連真實性別都難以分辨。

風景名勝

威尼斯值得壹提的是她獨特的臉譜藝術和水晶加工工藝。這裏做的臉譜個個手工精湛,幾乎每個到威尼斯的遊客都要帶回個臉譜作為紀念。說起威尼斯的水晶加工業也聞名世界,但我們去過的水晶工廠大多是手工作坊,導遊帶我們穿過水城迂回曲折的小巷,才能進入工廠,裏面古老的機械加工設備和當眾生產工藝品的工藝吸引了許多參觀者。

乘著威尼斯特有的“TAXI”———“貢多拉”在古老的手風琴和其他樂器的悠揚音樂聲中穿行於古色古香的古老水網中,實在是壹種不可多得的享受,如果再去廣場享受壹次絕對正宗的意大利快餐,來份意大利面條或者來壹份比薩餅和意大利啤酒,會更加令妳陶醉。如果有機會,我會再來意大利,再來水城威尼斯,感受她的美麗、溫馨和浪漫。

個性威尼斯

邢世嘉

威尼斯果然是壹座極富個性的城市。整座城市都浸泡在海水之中,除建築物和廣場之外,幾乎看不到陸地。沒有汽車,沒有馬路,沒有紅綠燈,有的只是運河,只是水道,只是拱橋;運河就是大馬路,水巷就是小街道,客船就是公交車,汽艇就是出租車,新月般的“貢多拉”就是自行車。這裏有的,其它城市絕對沒有;這裏沒有的,恰是其它城市的構成要素(汽車)。

不知是建築先將海水分割成條條,還是海水先把陸地肢解成塊塊。總之,在整座城市裏,條條是水,塊塊是房。溝通條塊的是數不清的船、艇、舟,還有387座橋。什麽樣的車在這裏也沒有容身之地,沒有用武之地。就是意大利總統、羅馬教皇,或者菲亞特的老板來到這裏也得放下架子,以步代車或者以船代步。

在這座城市裏,最壯觀的是水道裏那壹排排、壹簇簇的木樁。這些無以數計的木樁就在樓房前後、水道兩邊有序或無序地排列著,構成了壹道特別的風景。這些木樁不是道具,更不是虛設的城市背景,它們的作用恰如停車場,恰如車庫,是船、艇、舟固定的泊位。威尼斯人每家每戶有用途不同的艇或舟(貢多拉)。不過,這些交通工具不像汽車需要庫房,主人休息時只需用壹條鏈鎖將其鎖在家門口的木樁上就行。更有意思的是,木樁上那些紅白相間或藍白相間的條紋。這條紋是壹種標誌,紅白相間的標誌著公有,藍白相間的標誌著私有。妳可憑借這壹標誌,判別木樁所對應的房子和船舟的權屬關系。當然,也有沒塗色條的木樁,那壹定是公***場所的泊位了。如聖馬可廣場、裏亞爾多橋這些地方的泊位安插的就是木紋斑斑、原始而粗糙的木樁。

如果說威尼斯是壹首古老的詩,那麽這些木樁就該是驚嘆於這美好意境的感嘆號了。

在這個沒有汽車的城市逛街,妳當然不用擔心被車撞,但“水禍”卻離妳只有壹步之遙。除大運河兩邊有較寬闊的人行道以外,其它的水道兩側只有沿屋基的壹小綹平臺,而這些平臺又是沒有欄桿的,有的地方還布滿了苔蘚。水面與平臺就差那麽幾厘米,壹有風吹來,或傍晚潮汐來臨時,平臺就免不了被湧來的海水所淹沒。所以在這裏行走,我總是提心吊膽,又怕濕鞋,又怕掉進水裏。

威尼斯的水巷千曲百折、縱橫交錯,像綠色水帶編織的網。不熟悉這個網的人,走進去容易,但要走出來,難免是要費壹番周折的。有壹次,我從聖馬可廣場的鐘樓拱門進入馬爾紮雷商業街,在威尼斯人所稱的“商道”上漫步。不知不覺就走進了水巷深處,迷失了方向。到處亂串壹陣,又恍若走進了迷宮:處處是壹樣的水道,處處是壹樣的房子,處處是壹樣的拱橋。我無法判斷所處的方位,無法找到返回的路徑。更令人頭痛的是這裏的路名千奇百怪,使妳沒法用英語或意大利語問路。比如他們把大街道叫“路旮”,把窄小的街巷叫“卡裏”,把水道與墻壁之間的人行道(平臺)叫“基道”,兩旁開有各式店鋪的街道叫“商道”,小水道旁的路道叫 “溪道”,水道填成的街道叫“陸溪道”,廣場叫“地場”,院落叫“院場”,水道叫“街道”……這些只有威尼斯人自己才能理解的地名,我想問路卻是說不清道不明,即使人家告訴我,我也會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雲。在無法尋求幫助的境況下,壹切只能靠直覺判斷方向。

不知又穿過了多少似曾相識的“卡裏”、“基道”、“溪道”和拱橋之後,眼前突然出現壹片豁亮———阿彌陀佛,我終於回到了聖馬可廣場。不,是聖馬可“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