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和水平大大提高。生活各方面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尤其是飲食,從以前的要求能吃飽到現在的能吃好,精益求精。中國各地傳統特色飲食文化也得到更大的傳播。《舌尖上的新年》就是通過影視語言來向觀眾介紹新年期間全國各地不同的代表性美食,鏡頭聚焦全國24個地方,尋訪43種美食,為觀眾送上壹道色香味俱全的新年大餐。影片內容結構條理明晰,以最普通,最簡單的勞動人民為主角,向觀眾介紹整個地區的特色美食和新年風俗,通過選材或儲存條件等因素的變化把故事都完美的銜接起來,使影片更加自然完整;影片的鏡頭也十分有特色,貼近美食,給觀眾直接的美食觸感,通過畫面就讓人食欲大開,攝影師也利用很多的遠鏡頭,長鏡頭讓故事更加的生活化,更加的真實記錄每個地區的人們對於新年的準備,他們的習俗,也使美食更加融入故事,鏡頭呈現就更加完美。
? 影片的開頭介紹了全國不同地區的人們為迎接新年所做的準備工作,先後介紹了呼倫貝爾達西瑪壹家殺羊準備過年食材,廣西平樂李家媳婦為女兒制作新衣,香港元朗鄧氏族人準備祭祖後聚餐,臺南邱淳怡回鄉。以這些拉開電影的序幕引出影片主題《舌尖上的新年》,也為下面的正片埋線索,並以此展現中國南北方新年飲食風俗。正片開頭是重慶老兩口抓豬的場面,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中間還伴隨著兩位老人拌嘴的情景,詼諧風趣中還帶著點溫馨,畫面很有代入感,仿佛觀眾置身於那個美麗的山村,滿滿的懷念與感動。接下來就是老人殺豬制作臘肉的情景了,老兩口分工明確,配合默契,已有幾十年的經驗。事後兩位老人在院中閑坐盼望著子女們的歸來,只有壹家團聚之時臘肉的滋味才最好。閑暇之余鏡頭又轉回到片頭呼倫貝爾達西瑪壹家,他們正在準備食物計劃去母親家過年。之後又以寒冷的溫度為因素,引出誘人的“凍”,各種類型口味的都有,突出中國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影片所呈現的美食內容也刻畫的極其細膩,尤其是臺灣極具代表性的年夜飯“紅蟳米糕”,蟹黃肥美的紅蟳蟹與糯米、芋頭、蛋酥壹起組成了壹道誘人的菜品。從制作過程到成品亮相無不引發觀眾的吸口水聲,而萊蕪大糖瓜制作手法之神奇則激起所有人的驚呼聲。香港的圍村盆菜,壹盆之中囊括雞、鴨、魚、蠔、豬、蘑菇,做法則要經歷煎、炸、燒、煮、燜、鹵等幾乎所有中國做菜手法。過年時那壹個大家庭或壹個武館內上下數十人***享的年夜飯餐桌,既寄托了蒸蒸日上的願望,又將中國的年味演繹到最大,讓人不禁油然升起壹種強烈的幸福感。舌尖上的新年雖然是以家庭故事入手,但它的內容更多的還是在展現中國美食的制作處理過程,以及最後在呈現美食的同時也將中國的年文化作為底蘊依托,使人文與美食的締結,內容上立體完整,結構上明確清晰。
影片在拍攝手法上也更為講究,剪輯方式上依然是多種美食的穿插混合剪,情節設置上卻非常節制,絕不會讓故事情節搶了美食的風頭。影片中還運用了巧妙的鏡頭語言來傳遞人與食物之間親密接觸時產生的轉換關系,比如江門大糍如何在巧婦的手中由壹個3厘米的面團油滾成壹個30厘米的麻團,新鮮豬肉又如何巧妙的借助草繩和樹枝懸掛於屋頂,並且在邊吃橘子邊燒橘皮的閑話家常中,賦予豬肉以水果的清香……觀眾隨著食物各種奇妙組合的同時也用眼睛遊歷了祖國的壯麗山河。在那偏僻山野村莊中的平民美食家們,將自己的信仰與希望寄托於美食之間,又通過《舌尖上的新年》呈現到觀眾面前,讓觀眾將食物之美,風景之美,人性之美,盡收眼底。帶觀眾重尋舊日的習俗和年味兒。
作為紀錄片,《舌尖上的新年》無疑繼承了昔日《舌尖上的中國》的衣缽,而這壹次電影更是突顯在壹個“年”上,跨越全國數十個地區的美食盛宴,在過年這個特有氛圍的烘托下,顯的更加誘人。從香港盆菜、廣西釀菜、平樂松皮扣這些帶有鮮明地域特征的美食中,電影憑借精致的鏡頭語境壹再刺激著觀眾的味蕾,目不暇接帶著年文化特色的美食,呈現出中國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電影中的食物已經不再是人們果腹的代名詞,它更形成了壹種獨特的飲食美學,《舌尖上的新年》將每壹個在生活中平淡無奇的人們都變成了為繪制這飲食美學的匠人,這種對美食的呈現不僅是壹種滿足人們視覺的沖擊,而更是壹種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承,可以說這種在美食中對文化的提煉,這在“舌尖”團隊手中已然遊刃有余,使過年這中國人最為重視的佳節,在美食之名下更加出彩。《舌尖上的新年》對美食的詮釋,不僅是尋找著新年餐桌上的味道,更是通過電影把目光聚焦在那壹個個能烹飪出這年味的人們身上。當壹幕幕歸家團聚,爆竹迎春的畫面隨之美食的呈現而來,這些飲食背後包涵情感的故事,成為了這部記錄電影中最為真摯的情感奠基。它闡釋了壹份難掩的鄉愁。也將中國人對過年特有的情懷淋漓盡致的呈現出來,這是電影在舌尖誘惑之下所寄予“年”真正的味道。相信《舌尖上的新年》乍看種類繁多的新年美味,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依舊不過是極具代表的寥寥數筆,但電影所為人垂涎的不僅是那單純的美食,更是彌足珍貴的團圓之樂,新年之樂。無時無刻不在散發著年的味道。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