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痕電影,是壹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的電影類型。也泛指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壹種電影創作思潮,是中國在“文化大革命”後出現的壹種電影現象,後來成為80年代電影表現手法的主流。主要是表現“文革”等“左傾”政治運動給國民帶來的精神物質上的巨大傷害,以及對國家民族前途的反思。傷痕電影是壹種時代呼聲,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在80年代的中國社會造成廣泛影響。
基本介紹
“文革”結束後,社會的整體認知發展很迅速,電影藝術風格也多元化起來了,在這期間,伴隨著傷痕文學的發展,電影也出現了傷痕電影,這些電影均以反映特定歷史階段源於“政治路線錯誤”導致的個人不幸遭遇、以及表現個人內心的情感創傷為主要內容,表現荒謬的“文革”政治對國民精神的愚弄、理性被放逐的現實,表現個人的追求、理想被極端的政治所吞噬,表現最基本的人倫情感(愛情、親情、友情)被荒謬的政治扭曲的痛苦的情緒記憶。譬如1979年的《生活的顫音》和《苦惱人的笑》、1980年《太陽和人》、1980年《巴山夜雨》、1980年《天雲山傳奇》、1981年《小街》、1982年的《牧馬人》、1985年的《黃土地》、1986年《芙蓉鎮》等八十年代的電影,以及九十年代的部分電影《活著》、《霸王別姬》等等。傷痕電影與當代電影創作在主題、內容、人物形象上有明顯的不同,部部作品充滿悲情主義的色彩,彰顯著人道主義的思想,註重被壓抑的情感的宣泄,突出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在“文革”結束後,特別是在開放的80年代,曾引起巨大***鳴。
後續發展
傷痕電影創作者用獨特的電影表現手法,在思想解放與主流意識形態政治的呼聲中壹道完成了對“文革”等“左傾”政治運動的批判,但是,由於現實因素的局限性,對於歷史的反思不能夠做到徹底,加上被強行劃分創作意圖與立場,所以始終未獲得真正的超越性。這樣壹來,傷痕電影就未徹底完成理性啟蒙,加上90年代社會歷史的價值失範的現實導致電影理性價值的普遍缺失,傷痕電影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少。回顧“文革”結束後的七十年代末至今,電影並沒有因為時代的發展而徹底拋棄曾經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所以其實傷痕電影至今也在延續,只不過拍攝的方式有新的表現手段和新的藝術風格,讓電影的意境更加深遠,更加具有藝術價值與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