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三小時的《布拉格之戀》是壹部挑戰影迷精力和智慧的電影。當壹段(或幾段)愛情以民族史詩為背景呈現在人們面前時,不可能沒有這個結果。所以看完整部電影,我任憑思緒翻滾,但是坐在電腦前,我無話可寫。
看電影的時候,我有壹種很熟悉的感覺,米蘭·昆德拉的《健忘書》壹直出現在我的潛意識裏。當我看完電影後查閱這部電影的相關資料時,意外地發現它改編自米蘭·昆德拉的另壹部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怪自己謙虛,只看了健忘的書。其實我只需要關註壹下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就可以了。正因為如此,如果妳想對這部電影做壹個嚴肅的影評,妳至少要看完原著再看兩遍電影。所以,這裏只能簡單的寫出自己的聯想。
從哪裏開始?先說主人公托馬斯說的第壹句話。那句話是對壹個性感美麗的女人說的,“脫衣服”,讓人跌破眼鏡,但在片中出現了好幾次。這句話總的來說聽起來太赤裸裸了,但在主人公看來卻很自然。當然,也與主人公自信不羈的性格和迷人的魅力有關。否則,不會導致兩情相悅,而是給女人壹記耳光。說到這裏,就不能不提托馬斯的扮演者丹尼·迪·劉易斯了。他的眼睛是出了名的深情和深邃。很多和他演過的女演員都說最怕看他的眼睛,因為怕長時間陷入那壹池清澈深邃的感情裏,而法國的阿加尼也曾經很愛那個最後傷害她的英國男人。妳可以想象,丹尼·迪·劉易斯肯定只用眼睛玩這個。另外,這部電影的女主角朱麗葉·比諾什。當她第壹次出現在我眼前的時候,絕對讓我眼前壹亮,因為我第壹次看到了朱麗葉·比諾什身上那種年輕女性特有的耀眼光彩。在我之前看過的她的電影中,她大多是以壹個堅強、獨立、偏執的成熟女性的形象出現,所以煥發青春甚至第壹眼就害羞的朱麗葉·比諾什多少有些驚艷。片中主角的表演細膩生動,可圈可點,這也保證了影片的質量。
影片中有很多愛情場景,這也是這部電影爭議的主要原因。影片中性愛場面的表現非常自然,對人體的展示也沒有什麽禁忌,自然地呈現在眼前,比那些故作神秘或者刻意回避的情色片更加坦蕩。此外,影片中的愛情場景對於影片對人物性格和愛情的理解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薩比娜(莉娜·奧琳飾)和托馬斯在每次性愛前後的對話,以及薩比娜的帽子和鏡子的反復出現,讓人更加關註主人公和他們性格之間的心理,以及他們處理愛情的感情——逃避,而托馬斯和特蕾莎的愛情場景則截然不同。當托馬斯回到布拉格再次見到特蕾莎時,那場先拖後趕的愛情場面十分感人,表現了兩人之間重新信任對方並決定珍惜愛情的幸福。纏綿悱惻或激烈的愛情場面,充斥著主角之間復雜深刻的愛情,那種情感的暗流恰如其分地再現了原著中的語言,所以稱這部電影為“情色電影的經典”壹點也不為過。
片中的愛情也讓人深深感嘆,影片將三個人之間的愛情和友情糾葛表現的淋漓盡致。兩個女人和那個男人的愛情暫且不提,但兩個女人的“真誠相見”足以讓人回味悠長。這兩個人像初生的嬰兒壹樣壹絲不掛。薩賓娜的天性和特蕾莎最初的羞澀與矜持,表現了兩人不同的性格,以及他們對愛情不同的態度——薩賓娜充滿了藝術氣質,她想留下來,逃離愛情。特蕾莎的相對傳統和對愛情的嚴重偏執。尤其是朱麗葉·比諾什的表演,在拍攝薩賓娜的時候,她對薩賓娜身體的欣賞中有壹絲恐懼和嫉妒。她在拍眼淚的時候不知所措,然後在被拍成薩賓娜的模特時緊張,最後完全放松,在薩賓娜的鏡頭下和薩賓娜壹起大笑。她的動作和心理都很流暢自然,很有層次感,相當動人。兩個人笑的時候,是否原諒對方分享了托馬斯的愛,不得而知,但至少從那時起,他們成了薩賓娜在影片結尾所說的“最親密的朋友”。
看《布拉格之戀》,想到張愛玲的《傾城之戀》。香港的淪陷完成了柳媛和流蘇的愛情,或者說壹座城市的淪陷完成了流蘇的婚姻。布拉格的嚴峻形勢也見證甚至幫助托馬斯確定了對特蕾莎的愛。亂世的愛情,總是彌漫著模糊的不確定和孤獨無助。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即使是瑣碎的愛情也有其崇高感人的地方,只要兩個人真心相愛。只是張愛玲和米蘭·昆德拉對待愛情的結果不同罷了。張愛玲總是握著蒼涼的手,於是柳原和流蘇在戀愛後走進了婚姻。“柳原永遠不會和流蘇開讓人臉紅的玩笑,但他會把那些玩笑留給其他女人”,而流蘇則像所有普通女人壹樣,在亂世經營著這段婚姻。米蘭·昆德拉依然保持著浪漫的情懷,讓托馬斯和特蕾莎跑到鄉下去躲避塵世,過著幸福的生活,但他騙不了自己。他和張愛玲壹樣,對是否有“生死契約”心存疑慮,只好讓兩個最終相愛的人幹凈利落地死去,讓他們在死亡中完成“與孩子的牽手”。換句話說,米蘭·昆德拉認為人只有重才能生存。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他說,“也許最重的負擔也是最充實的人生的象征。負擔越重,我們的生活離地球越近,離現實和現實越近。相反,沒有任何負擔,人變得比大氣層還輕,飛得很高,離開了地球,也就是離開了現實的存在。他會變得不真實,自由,無意義。那麽我們選擇什麽呢?重還是輕?”談戀愛的快樂是輕松無負擔的。在電影的結尾,托馬斯和特裏薩很開心。特蕾莎問他在想什麽,托馬斯說:“我多幸福啊!”“當幸福真正到來的時候,要麽選擇重新過壹次沈重瑣碎的生活,要麽離開地球,幸福地死去。我懷疑米蘭·昆德拉有唯美主義傾向,所以他選擇了後者。於是,托馬斯和特蕾莎壹起,在美麗的雨中走向越來越模糊的幸福和死亡。
我壹直對布拉格有壹種莫名的向往,覺得它應該是童話或者奇幻帝國裏的古堡。高中歷史上提到布拉格的時候,正好是布拉格之春後蘇聯空降占領這座城市。當時的我們怎麽會想到,會是這樣壹場殘酷甚至慘烈的“入侵”?歷史教科書上的壹段歷史記錄,往往掩蓋不了壹個民族、壹個國家的血淚史。這部電影顯然沒有達到米蘭·昆德拉原著的高度,除了前半部分有壹個紀錄片般的對蘇聯占領布拉格的真實反映。隨著劇情的發展,占領被逐漸淡化,直至成為壹個已有的背景,只突出了托馬斯和特蕾莎的愛情,這明顯削弱了米蘭·昆德拉對政治和歷史隱喻的思考。在這壹點上,《霸王別姬》做得更好,走得更遠。《布拉格之戀》充滿了愛與情欲,也不時流露出作者與導演的情感。《霸王別姬》中,導演站在鏡頭後面,以完全冷靜的心態指揮拍攝。影片中只留下故事和故事中的人,沒有講故事人的痕跡。演員們就這樣完成了壹部人性、時代、命運、愛情完美融合的史詩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