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低劣的左眸看《迷墻》——「上」
很久之前,就想給《迷墻》碼篇像樣點的文字,可是到頭來自己的文字與《迷墻》的精神實在相差千裏,詮釋不出平克?弗洛依德真實的感情寫照來,迷惘了許久,無奈了許久。可是石頭壓在心頭,總是覺得難受,今晚就用膚淺的文字來略微敘述壹下那個被世俗所拋棄了的“平克”。
電影在82年公映,羅南也在那年誕生;音樂會在90年演出,柏林墻也在那年轟然倒塌。前者算是巧合,是我的壹廂情願,而後者就有政治與商業元素夾雜其中了。82年的電影——《迷墻》由勇敢的尖銳派導演艾倫?帕克奉獻,色彩掌握尺度超出了原有的濃度,把平克?弗洛依德的音樂變成壹頭公牛,氣勢洶洶地沖向人類的心靈最深處。為何說他勇敢,因為他涉及了戰爭,這是第壹點,也是平克?弗洛依德最先的吶喊之壹。
戰爭——導火索
沒有戰爭的時候,人類渴望去戰鬥,而當戰爭真的爆發之時,卻產生了恐懼,希望戰爭早點終結,可是戰爭很難結束,直到有壹方潰敗為止。這時間有8年,有4年,也有100年。Pink的父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去,直接導致了Pink的童年缺乏父親的溫暖,不善言語,沒有夥伴。而母親的溺愛更使Pink缺乏了男子漢的氣概,導致他在將來的感情生活上受到挫折,這是後話。
艾倫?帕克在拍攝戰爭場景上,用足了精力,爆炸場面、流血場面拍得蕩氣回腸,尤其是在海灘上拉起屍體的鏡頭具有感召力,容易使人入戲,控訴戰爭的殘酷性。戰爭可以帶來和平嗎?對於壹個國家來說,可以。而對於壹個失去父親的Pink來說,戰爭是壹個導火索,把自己關在了壹個孤單無助的空間裏。
教育——Fuck應試
“填鴨式”教育是影評人最喜歡寫的內容之壹,當然這也是電影最為重要的部分之壹。艾倫?帕克太聰明了,當子彈在鐵軌炸裂的瞬間,讓Pink看到了壹張張戴著面具的人臉,電影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了學生時代。這個時代的學生沒有思想,學著無病呻吟的文學,做著壹塵不變的數學題,標準答案只有壹個。學生都是壹堆臭烘烘的豬肉,等長胖了跳進絞肉機,壓成壹條條形狀相同的香腸,明碼出售。Pink在這時,顯示出了他的反抗精神,在老師的威嚴下,寫詩,被老師懲罰後,依然發著暴動的美夢。Pink的思想開始轉變,變得對老師不滿起來,而老師就是罪惡的傀儡,因而說,Pink變得討厭罪惡了。可是罪惡的威力太過強勁,Pink改變不了,只能逆來順受,可是心中的怒火已經開始燃起。
愛情——最傷人
ink開始戀愛,愛上壹個美麗的女人。可是女人是壹朵食人草,吸幹了Pink最後壹滴血,遠去,投進了另外壹個男人的懷抱。關於這點,前文已有鋪墊,是Pink童年過於依賴母親的緣由,而使自己不能把握愛情,當愛情失去之後,又不能緩過神來,壹蹶不振。影像中的田鼠也是壹個暗示,Pink愛那只田鼠,把生病的田鼠安躺在柔軟的稻草上,還脫下自己的毛衣,給田鼠取暖。可第二天,田鼠還是死了,就跟他的女友感情壹樣,丟進水溝永不挽回。愛情的確傷人,Pink砸掉了電話,酒杯,吉他,電視,門窗,花瓶……
經紀人——火上加油
感情的挫折使Pink愈加地對這個世界感到渺茫,仇恨,他開始Rock,把全身的精力投入其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可是Pink的音樂靈感來自於褐色大麻,整天萎靡不振,自甘墮落。壹次在家中昏迷不醒,卻被吸血鬼似的經紀人用強心劑喚醒,拉去做演出。Pink的身體潰爛了,長出許許多多的蟲子,腐蝕了皮膚,浸透了骨髓,感染了血液。他徹底地蛻皮了,在他拉掉頭上的粘稠物之後。
影像中的經紀人,極端地自私自利,用他人的血汗錢來滿足自己的食欲和美欲,而且不顧他們的感受,這就是在對資本家無情的控訴,控訴他們為了得到私欲,耗盡了工人的生命。
納粹——希特勒的榔頭
榔頭代表革命,因為榔頭可以敲掉壹切舊事物。Pink就是那麽做的,他用疑惑人心的歌喉整編了壹個部隊,部隊的任務就是做壞事和與警察抗爭,其實就是想破壞當時的社會秩序,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主導地位。電影在這裏達到了最高潮,Pink發瘋了,變得歇斯底裏,剃掉了眉毛,兇巴巴地。
由於艾倫?帕克前面的鋪墊做得好,因而在這個內容上沒有躍進的感覺,自然得當。Pink為了報復社會,也采用了教條式的方法來命令成員,把他們推進絞肉機壓成壹堆臭烘烘的香腸。他是希特勒的化身,罪惡之鷹。
審判——Stop潰敗
身疲力竭的Pink完全被世俗幹化,眼睛裏竟透不出壹絲光芒來,心已死,淒慘冰涼。人的壹生難道就這樣結束了?不,平克?弗洛依德不想絕望收場,艾倫?帕克也不想用Pink來作為悲劇的主角。因而他們合夥設計了審判這壹環節,大法官決定砸掉Pink心中的重重迷墻,來使他獲得新生。最後石墻全然倒塌,Pink也解開了心中的枷鎖,去找尋屬於自己的新世界。可偏偏在迷墻倒塌之後,又有壹群小孩去搬運石塊,去構築自己的迷墻,看來迷墻永遠都不會消失,它是壹個傳遞工具,悲哀又將繼續。
電影色彩濃重,其中的漫畫極具張力,對情節的推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每壹個物體都代表了壹種人或者壹種思想,對於影迷來說也留足了思考的空間。蒙太奇的剪輯手法更是電影的亮點,甚至可以說本片最大的特色。說起復雜的剪輯手法來,定會對《刺殺肯尼迪》、《老男孩》這類電影大呼過癮,可艾倫?帕克《迷墻》愈加意識流,他用其敏捷的思索打造出壹個撲朔迷離的錯位交織,例如讓童年的Pink與成年的Pink相見,讓童年的Pink看到死去的父親等等。這都是考驗導演技巧的,要是稍有閃失,會使電影變得結構絮亂。當然這也是考驗影迷的素質的,如果沒有其他類似結構的電影做過鋪墊,是很難把其中的情節串連起來的,看來我很笨,直到3天前看第三遍時,才把情節全然串接在壹起。
《迷墻》太過偉大,通過壹些小標題的敘述,也能夠看出電影所包含的政治力量和情感劇變,這些是平克?弗洛依德所要控訴的,艾倫?帕克也挺勇敢的,竟然把這些敏感的話題通過影像的模式呈現在電影院的熒幕上。
用低劣的左眸看《迷墻》——「下」
墻的壘築是壹個積累的過程,是壹件事壹件事的量變才能夠發生隔離的質變。現在墻封閉了,沒有空氣的流通,更沒有語言的交流,就似精神病院裏的小空間般,毫無生氣。為何會這樣的殘酷,為何會那麽的無奈,除卻前文所說的幾點外在因素,其實最大的因素還是在於Pink本人的思想意誌,這便就是哲學上“主次矛盾”的問題。
人壹生下來,是個無知覺的物質(無思想),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這個刺激是直接,也是劇烈的。可當人的思想開始成熟的時候,外界的反應就不那麽激烈了,因為主觀意識增強了,社會觀念也增加了。如果壹個小孩童年時代遭遇困惑,長大之後完全可以用健全的心來審視自己的未來。Pink做不到,所以他失敗了,雖然口口聲聲說是受外界的幹擾造成的,其實最大的敵人還是他自己。外界的事件是壹塊塊的石頭,而把石頭壘築成墻的卻是他自己的雙手。他不願面對現實,不願面對理想,失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而我覺得《迷墻》並不是壹個有積極主題的電影,這倒也符合平克?弗洛依德迷幻搖滾的風格。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崎嶇的”,要成功定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如果輕易受到外界環境的錯誤指引,那麽理想就會愈跑愈遠,直至消失無影蹤。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做起來卻異常地艱難,誰能堅持自己的理想壹輩子,誰又能只有壹個理想!因而失敗的人屢見不鮮,他們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都只是Pink手下的納粹近衛軍而已。世界在哭泣,世界在悲哀,人類又把石頭高高壘起,把自己隔離在孤單的二維空間裏。
太過悲哀的事情由自己的因素造成,想想也的確可怕。侵略戰爭,侵略者幾乎個個咬牙咧齒,恨不得壹周就攻下壹個國度,他們都發瘋了,變得癡癲,毫無人性。商品經濟,商人們幾乎個個剝絲抽血,恨不得壹天就狂賺壹個億的錢,他們都發瘋了,變得癡癲,毫無人性。沒有人性何來實現自己正確的理想?在錯誤的思想觀念上,人類失去了閃亮,也失去了誠信,久而久之,迷墻就形成了,迷墻的定義就是:只為自己而活,活得疲憊,活得無奈。
艾倫?帕克是個敏銳的人,他發現了這點,因而在表現男主角的生活方面,做足了悲哀的成分,他砸碎壹切的東西,甚至自殘流血,恐怖不言而喻。外表上看來是Pink在瘋癲,其實是平克?弗洛伊德在罵自己的無能,與外界的幹擾並無太大的關系。在自罵的過程中,Pink沒有找回靈魂深處的理想,反而把怒火潑灑在了女友、經紀人、母親的身上,憤怒地沒有道理,離失敗越來越近。電影在此刻達到了高潮,Pink化為納粹頭子,耀武揚威。他變了,完全地變了,變成反社會了,從此垃圾又多了壹個。
前面所說的都是失敗成因都是由自身的矛盾累計而成的,自己是自己的主宰,自己的事情自己體會,如果沒有健康的思想,成熟的思維,是難以把理想實現的,看來我們需要加把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認清狀況,把自己塑造成壹個成功人士,細細想來其實這也並不困難。
222222222222222222
電影《迷墻》是我看過的最有震撼力的影片之壹,不僅僅是因為片子中彌漫著的反戰和濃厚的性意識,而是因為它肆無忌憚地表現自己想法的態度,雖然它有著堆徹象征符號的毛病。
在這樣的壹部影片中,它到底要表達怎樣的內容?墻是什麽意思?等等,等等都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
在我看來,它想說的有這些:
1、反戰
戰爭本質上是壹種全人類的自虐行為,我們在觀看片子中見到平克用剃須刀剮去自己的乳頭和眉毛而鮮血淋漓的時候,心中可曾有過恐懼的感覺?但是我們在觀看戰爭片時,在那些頌揚著偉大的戰爭的片子時,是否有過那樣的感覺呢?不,我隨著情節的推動為我國戰士的勝利而歡呼雀躍,為把萬惡的小日本打敗而興奮不已。這時候,誰會想到所謂的戰爭只是人類的動物本能所驅動著的無聊的殺戮呢?
和平主義者否定戰爭,有許多是由於戰爭帶來的痛苦,他們有的並不否定戰爭本身。而我們在電影《迷墻》中看到了戰爭中最可鄙的壹面,就是受傷的戰士,醜陋的屍體,積水的戰壕,骯臟的不堪入目的壹切。這就足以嘲笑那些頌揚“正義”戰爭的人們,看那,妳們所稱贊的戰爭就是堆積在如山的屍體上的,就是在潰爛的傷口上的,就是在殘肢段臂上的,就是在正義的旗號下為妳們送死的年輕的男人上的!
片子的主人公在壹生中的轉變是耐人尋味的,從救助壹只就死的土撥鼠到領導狂熱的青年肆意破壞,從他的媽媽看到土撥鼠時厭惡的驚叫到臺下人群的熱烈的呼喊,平克完成了轉化。他從熱愛著每壹個生命的孤獨的孩童變成了戰爭行為的模仿者,這壹轉變極其偶然,但並不突兀,從平克在壹面大衣鏡前試穿他死去的爸爸的軍裝開始,他就開始了這壹過程。
影片反戰著重體現戰爭帶來的痛苦和孤寂,對小孩子的惡劣影響,當我看到小平克在找自己的父親時,(他其實當時已經知道他已經沒有父親了)他拉壹拉退役軍人的衣服,那人看壹看他,轉而抱起自己的孩子,我不禁壹陣心酸。影片打動人的地方也就在於這樣的細節。
2、兒童對性的覺醒和認識,以及成年後對待性的態度
平克偷窺對面樓裏的女人,可以看作兒童性意識的覺醒。待到他要爬上母親的床上被她趕走的時候,可以看做他的戀母情節,而他把誰在母親旁邊的男人想象成壹具骷髏,可以認為是他對奪走自己 母親的人的詛咒。
自從弗洛依德的心理學問世以來,世人對它的非議就沒有斷過,人類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動物般的本性呀。
在這部影片中,弗洛依德的影子彌漫看來,成了影片的壹大看點,因為從來就沒有人這樣大膽地展現性,展現性的形式和本質。
在影片中有壹斷動畫,就是壹朵盛開的花和壹朵花骨朵,他們在搏鬥,最終花骨朵插入了另壹 支花。誰都知道這是對性行為的隱寓,但是他們為什麽要搏鬥呢?
在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陌生感無時不在,人與人有著陌生化的趨勢,在也表現在性方面。當我們沒有了親近的人的時候,當我們每天在接觸著壹個又壹個的陌生人的時候,當我們剛剛與壹人建立了稍微親密的關系而他又要遠離的時候,與我們最親近的人的性的接觸似乎成了唯壹的依靠和可以信任的東西。這樣,在現代社會中,性被無限地拔高,成了人類的主要的權利甚至成了存在的意義。
在影片中,平克失去了他最初的女朋友,他就終日無所事事,甚至於自虐,甚至於沈沒在水中,而手上情願流著鮮血,直到浴池被染紅。性的意義被他無限到擴大。
影片中的大膽也是有目***睹的,暴露的性交場面比比皆是,這不無體現了無限地擴大性的意義的這樣的主題。
3、在現代社會中無處不在的孤獨感
平克從小失去了父親,在作為兒童的時間裏。媽媽的溺愛並不能讓他滿足,他還是很孤獨。這孤獨並不是他壹個人的,而是全社會的。
工業化的今天,每個人失去了他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成為社會的工件,這不能不讓人產生沮喪的感覺,進而覺得自己的孤獨。今天,我們用互聯網溝通,用電話溝通,用所有的現代化的工具進行溝通,但是面對面的交流越來越少了,仿佛我們離了工具就不能夠存在,能夠證明自我存在的已經不是時間了,是現代化的工具!人之不成其為人,而已經被物化了!
在現代社會,人感到孤獨,於是他們寄希望於未來,然而未來是不可靠的,它只是壹種可能性,人作出這壹種選擇就意味著放棄了另壹種。人似乎是自由的,但是他們必須作出選擇,那怕不選擇也是壹種選擇,這就使得人被迫進行選擇,選擇即意味著他的不自由,這樣看來人又是被禁錮著的自由意誌。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的人無法措其手足,於是茫然,於是孤獨。孤獨的本原竟然在於人的自由性!
4、法西斯主義的魅力
平克在最後走向了法西斯,在脫胎換骨的吼聲和扒去紳士已經腐朽的皮膚的時候,成了“革命”中法西斯的頭目,他們四處大砸,搞破壞。成了惡魔壹般的人物。這時候,“革命”成了他們發泄的工具,成了他們擺脫束縛的靈丹妙藥。這時候的頭目就是平克,這個曾經的靦腆的兒童,曾經的為愛傷神的少年,曾經的被老師打罵的委屈的人,曾經的鼓舞人心的搖滾歌手。
群羊失去了牧者,平克就是他們的領頭羊。
法西斯主義的魅力,就在於讓別人為自己作出選擇。
5、“墻”的政治意義
在影片中,墻可能是指柏林墻,當然它也可能僅僅是個比喻。
現代社會中,人獲得了極大的自由,但是“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這樣的終極問題依然在困繞著我們,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仍將生活在“墻”內。
現代政治似乎是自由的,似乎是允許所有的人參與的,但是這又不可避免地讓人想到多數人的暴政問題。而且我們的選票真的能夠代表自己嗎,自己的投票真的是理性的嗎,自己的參與真的是有意義的嗎?沒有人能夠回答。
影片沒有告訴我們答案,這需要我們繼續尋找。
總的看來,這部影片告訴了我們無數的東西,但是沒有壹個問題是得到解答的,它只是把它們表達出來。
影片的好處在於這無數的拷問,但是終究沒有給我們出路,這也是我在思考著的。
其實,這部片子是壹部音樂電影,我既不懂音樂,又不通英文,與影片的內涵不知相去多遠,盡力罷了。
寥寥數語,不能盡言,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