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只有壹種類型,那就是天才."
這句話出自美籍俄羅斯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就連寫人間喜劇的大作家巴爾紮克也被他稱為“平庸之輩”。他壹生都在追求文學創新,這使他的小說別具壹格。
妳可能沒聽說過他這個尷尬的名字,但妳壹定聽說過他的《洛麗塔》,壹部備受爭議的傑作。
洛麗塔,多棒的名字!但它充滿了性、倫理、扭曲和懺悔。
這是壹個關於繼父與女兒愛情的故事,披著“性”與“倫理”的外殼,道出了邪惡欲望的內核。
孟子曰:“食色也。”
欲望是隱藏在人體內最原始的沖動。正是因為人類有各種欲望,才有了今天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
它是人前進的動力,但也是吃人的野獸。如果“惡”欲沖破牢籠,就會變成吞噬靈魂的惡魔,把人變成在深淵裏打滾的。
洛麗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也是我的罪惡和靈魂。羅-李-塔;舌尖要從上腭往下移動三次,然後第三次輕輕的貼在牙齒上:羅-裏-塔。
這是小說開頭的第壹句話。是洛麗塔的發音讓我對這個名字有壹種說不出的感覺。
1955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在美國完成了這部作品,但它不被允許出版。幾經周折,終於在歐洲出版了。
時間是最好的考官,時間會留下最好的藝術,極端的表達並不影響這部作品的偉大。
洛麗塔分別在1962和1997兩次被拍成電影,壹個黑白,壹個彩色,各有千秋。第62版更出色地展現了亨伯特的扭曲,而第97版則讓欲望更加直白。
兩部都是非常精彩的電影。
如果說耶利內克的鋼琴老師是長期壓抑欲望的扭曲,那麽洛麗塔就是長期放縱欲望的惡果。兩者都是極端產物,都是赤裸裸的表達。
故事中的亨伯特是個“謙謙君子”,這當然是表面的。妳可以稱他為“教授”或“野獸”。在他溫和的外表下隱藏著壹個可怕的惡魔。
亨伯特之所以扭曲,是因為他的女友在他十幾歲的時候就去世了。結果造成了他童年的陰影,成了“戀童癖”。任何可愛的女孩都會讓他想搬家。
直到十四歲的美少女洛麗塔出現,然後洛麗塔給了他壹個意想不到的吻,他心中的惡魔才徹底釋放。從此他將壹步步走向毀滅,毀滅自己,毀滅洛麗塔。
亨伯特原本是洛麗塔家的房客。為了長期得到洛麗塔,亨伯特不惜娶了洛麗塔的母親夏洛特。
婚後,夏洛蒂試圖完全占有亨伯特。她太愛他了。她怎麽可能知道這個男人的真實想法?她擁有的太多了,夏洛蒂恨她,毫不吝惜地在日記中寫下她的厭惡。不僅如此,他還寫了自己對洛麗塔的愛。
夏洛特發現了日記,她大聲咒罵。她想把洛麗塔帶走,她想讓他永遠見不到洛麗塔。
我們做什麽呢
妳什麽都沒說就殺了夏洛特。.......
亨伯特終於可以完全占有洛麗塔,洛麗塔的沒落源於她對“性”的無知。她幼小的心靈還不知道魔鬼的存在。
洛麗塔竟然主動勾引亨伯特,這是亨伯特始料未及的。洛麗塔的主動源於她的“放縱”。愛的種子的年紀,逐漸成熟的身體,或許還有對母親婚禮的叛逆和對成熟男人的好奇。各種不受控制的欲望編織了壹張罪惡的網,把洛麗塔牢牢困住。
失去母親的洛麗塔只能依靠亨伯特,他們仍然保持著不道德的關系。亨伯特扭曲的人格越來越嚴重,控制欲越來越強。洛麗塔對他的厭惡越來越明顯,試圖在經濟上擺脫亨伯特。
洛麗塔愛上了另壹個男人,壹個更邪惡的男人。他是個劇作家,是個玩弄女性的人渣。他壹眼就看出了亨伯特和洛麗塔的不正常關系,趁著洛麗塔住院的機會偷偷把她接走了。
洛麗塔以為自己已經擺脫了亨伯特,卻不知道這是壹個比亨伯特更黑的男人。如果說亨伯特把她當成了自己欲望的化身,那麽劇作家就把她當成了鮮活的玩物,壹旦洛麗塔不服從他,就把她壹腳踢開。
在故事的結尾,亨伯特開槍打死了劇作家,自己也成了殺人犯。洛麗塔死於分娩。這是壹個悲慘的故事,也是壹個有爭議的故事。
關於《洛麗塔》的解讀,眾說紛紜。有人只是想看看《洛麗塔》能走多遠,有人對它對性的描寫嗤之以鼻,甚至有人上升到“老歐洲和年輕美國的碰撞”。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寫了壹部道德淪喪的小說,但他不想討論道德,更不想討論“性”,更多的是“欲望”本身和“文體創新”。
故事中,放縱的後果不言而喻。毀滅成了最好的結局。
亨伯特沈溺於“惡”的欲望,而洛麗塔沈溺於“性”的欲望。“欲望”這個詞是人性中壹直在討論的話題,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問題。其實人的壹生就是靈與肉的融合與分離,在接納自己與憎恨自己中來回踱步,放縱與克制的平衡就是人生哲學。
我們壹起閱讀生命和眾生。
更多文章?
鋼琴老師:“性壓抑”的背後是人性的極度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