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電影《渡江偵察記》在全國公映,那生動感人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全國上下婦孺皆知,已經成為壹代人的記憶。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沈默君先生是在銅陵完成劇本初創的,劇中故事情節、人物原型大多取材於銅陵遊擊隊,取材於在銅繁南執行偵察任務的27軍先遣偵察大隊。
其實,真實的偵察兵、遊擊隊與敵人鬥智鬥勇比影視劇更 生動精彩、驚心動魄 。
壹、“先遣渡江偵察大隊”偷渡行動,險象環生。
1949年4月6日晚,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集團軍第27軍組成“先遣渡江偵察大隊”300名精銳武裝,分成兩路先遣渡江,偵察敵情。壹路由大隊長兼黨委書記亞冰率領,從銅繁之間的十裏場、黃公廟登陸成功。經過短促的交鋒,甩掉敵人,直插銅繁交界的獅子山。另壹路由副大隊長兼副書記慕思榮率領,從銅陵的北埂王至金牛渡間登陸,由於船到江心,被敵發現,遂變偷渡為強渡;該路5班之船被敵炮擊沈,9名同誌光榮犧牲。其他同誌分成兩批涉水登陸,在當地向導幫助下穿過敵人封鎖線,在謝家橋集中,又壹起渡過鐘倉河,經山東圩渡過順安老河到俞家閘(現義興閘),即流潭圩水滸廟(祠堂)附近,駐守水滸廟(祠堂)敵軍正在打麻將,先遣隊左拐右繞巧妙避開敵人,天亮趕到鐘鳴葉山旁的狗形山。先遣隊在山上稍作休息,翻山到達迪龍沖胡家村(今南車集團銅陵機車廠附近)。
《渡江偵察記》劇照
迪龍沖胡家村三面環山,山高林密,是老遊擊根據地,群眾基礎好,便於部隊隱蔽休息,但離鄉公所只有六、七裏路。這裏不愧是老區,群眾警覺性很高。當天有個保丁進村催夫子,看到許多兵,掉頭就跑,並對相遇的村民說“迪龍村來了許多部隊,不知是哪壹部分的。”,這個村民馬上將情況報告部隊,慕思榮當即決定撤到山上隱蔽,當夜離開迪龍沖,經過壹夜急行軍轉移到銅、南交界處牧家亭與亞冰部匯合。果然,第二天國民黨銅陵縣警保大隊出動二、三百人馬直撲胡家村,進迪龍沖後對兩邊山上亂放壹陣槍,在村裏轉壹圈壹無所獲。
在接應和配合先遣渡江偵察大隊的行動中,中***銅陵縣委和遊擊隊做出了重要貢獻。4月10日,慕思榮分隊過江後失散的17人,除兩名同誌因迷失方向脫離大部隊,過鐘倉河後在羅家拐村不幸被崔光漢的銅陵警保大隊圍捕殺害,其余15人先後由銅陵縣委派地下交通員找到,並安全護送至先遣渡江偵察大隊。銅陵的地下交通員繆運松同誌,在尋找掩護慕思榮分隊登陸後失散人員時,因受傷被敵人抓住,押解到南陵縣沙灘腳殘酷地殺害了。
在14天先遣偵察活動中,皖南黨組織和遊擊隊,積極派出人員尋找聯系,為先遣隊帶路,配合偵察行動。在地方黨組織和遊擊隊協助下,先遣隊如蛟龍入海,行動自如,像插入敵軍心臟的尖刀,他們搜集情報,剪斷電線,破壞交通,打亂敵人部署,擾亂敵人指揮,勝利完成策應大軍渡江的光榮使命。
二、 遊擊隊偵察敵情,有驚無險
24軍70師與銅陵遊擊隊會師,向遊擊隊贈送武器
1949年4月14日晚,十裏場阮村壹帶江邊地下交通站的負責人阮誌昂,花了壹整天時間,步行幾十裏路,向在銅陵青陽交界的甘家沖的中***銅陵縣委報告了壹個極具威脅的敵情:敵人近日突然調來壹個炮團,在阮村附近的壩埂頭江邊高地秘密搶修炮兵陣地。
陳愛曦等縣委領導,深知這壹軍情特別重要,要求阮誌昂星夜返回阮村,同時決定4月15號上午,派銅陵壹連的指導員孫科(孫運松)和偵察班長王學升,交通員李愛堂等3人組成壹支武裝偵察小組,到阮村壩埂頭沿江壹帶偵察敵情,經過十多過小時的長途跋涉,孫科等3人趕到了阮村阮誌昂家。偵察小組依靠阮村、陳村及壩埂頭壹帶地下黨和人民群眾,全力以赴,使出渾身解數,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通過阮誌昂的父親及家人對敵炮團等有關人員宴請吃喝及時套取情報。通過地下黨員阮老七等人到敵炮兵陣地做工以及派女中***地下交通員姚學勝等人在敵炮兵陣地周圍挖野菜察看地形等辦法,終於在壹天多時間內將敵炮兵陣地的準確方位,50多門山炮以及型號、彈藥庫、兵力等搞得壹清二楚。
在阮村壩埂頭壹天多時間的偵察中,步步驚心,險象環生。由於有阮誌昂等地下黨員的勇敢機智,有人民群眾的舍命掩護,鄉村進步人士的全力相助,三人偵察小組屢屢化險為夷,孫科等三人偵察小組17日上午9時順利返回了中***銅陵縣委所在地甘家沖。
當時地下鬥爭非常殘酷,許多同誌因刺探敵情被敵人殘忍地殺害了。4月15日,壩埂頭我地下交通站負責人王近英,在傳遞壩埂頭敵炮團情報時,被國民黨軍統捕獲,最後,被敵人活埋在離壩埂頭不遠的繁昌老虎(埠)。
三、交通員智送“江防圖”,泅水渡江。
根據偵察掌握的情況,地下交通員張秀之繪制了國民黨軍《銅陵江防圖》
遊擊隊員張秀之繪制的國民黨軍《銅陵江防圖》
張秀之繪制了兩份同樣的江防圖。壹份交給銅陵縣委,安排遊擊隊員趙傍根送往江北。(另壹份交給了地下黨支部書記張德發,張德發壹直把這個圖保管到解放後,壹直到他去世之前,把這個圖交給了他兒子,他兒子是農林村的***產黨員張良才,張良才在1985年春,把這個圖交到銅陵市黨史辦公室。)
泅渡長江送情報的遊擊隊員趙傍根
這就是《渡江偵察記》泅水過江送敵軍江防圖的“小馬”的原型,新中國成立後被不少報紙媒體譽為“江南人民的使者”“渡江第壹勇士”的趙傍根,趙傍根(又名趙雲)是銅陵市西湖鎮獅子山村人,1947年參加了皖南遊擊隊,是個機智勇敢的地下交通員。
4月17日晚, 為了這份重要的軍事情報的安全和攜帶方便,趙傍根將這幅40×26厘米的白毛邊紙折疊、撚緊,放入壹個小瓶內,用燒化了的蠟燭油封嚴瓶口,然後用壹根細麻線從瓶頸拴牢,拴在自己的腰帶上,從銅陵江邊向羊山磯進發。銅陵 遊擊隊小隊長許萬榮,戰士阮德明2人將趙傍根護送到大通與羊山磯之間的燈籠溝,潛伏在蘆葦叢中。當時,情況十分危險,燈籠溝壹邊兩個國民黨軍碉堡,也許最危險的地方最安全,趙傍根選擇在敵人眼皮底下渡江送情報。
大約晚上九、十點,趙傍根在燈籠溝推著小木盆向長江裏劃去,不料被敵人碉堡裏的狼狗發現了異樣,隨著狼狗的陣陣狂吠,碉堡裏的探照燈和機槍聲也緊跟著亂掃過來,這著實讓趙傍根焦急萬分,可是很快,敵人的探照燈和機槍聲就轉向了另壹個方向,原來是許萬榮和阮德明他們聲東擊西,吸引敵人註意力,掩護趙傍根泅水橫渡大江。趙傍根乘機憑著高超劃盆技術,拼命向江北劃去。劃到江心,水深流急,小盆在旋渦裏直打轉。為了爭取時間,趙傍根果斷脫去外衣,下水泅渡。四月的江水,尤其在夜間還相當寒冷,經過四五個小時與江水的奮力搏鬥,冷得縮成壹團,筋疲力盡的趙傍根終於爬上了江北的灘塗,最先發現他的是3位解放軍的巡邏兵,當趙傍根確認這是人民解放軍,是自己日夜盼望的親人時,便解下了用麻繩緊緊捆在腰上由臘封口的小瓶子,匯報說我是銅陵地下黨派來的送重要情報的交通員,說完人就虛脫得癱倒了。
4月18日上午,渡江戰役總前委委員、指揮中集團30萬人民解放軍的譚震林,正在無為襄安白鶴觀接見無南縣渡江支前司令部的幹部和群眾,當譚震林打開瓶子裏的敵軍銅陵江防圖時,抑制不住內心喜悅,拍案連聲地道“太好了!太好了!”
正是有了那張珍貴的江防圖,3日後的4月20日夜,我解放大軍首先在銅繁地段突破長江天塹、順利完成渡江突擊任務。
今日羊山磯
(羊山磯與湖北城陵磯、馬鞍山采石磯、南京燕子磯並稱長江四大名磯,位於我市主城區西南約15公裏的大通鎮江岸。由於羊山磯緊逼長江,形成壹段較為陡峭的江岸,突出江中,形成‘江拐彎,海掉頭’的氣勢,自古就是軍事要地。千百年來,羊山磯歷經了烽火洗禮,更見證了銅陵成為江南解放第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