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古巴革命的傳奇領袖,他的信念,他的實踐壹直影響著全世界的年輕人。無論是墻上的海報,衣服上的印圖,還是人們心中的他都已經成為了青春與革命的象征。
每個人心中都有壹個屬於自己的格瓦拉的形象,所以說,《摩托日記》這樣壹部人物類影片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如何編劇,如何在刻畫人物時接近年輕時的格瓦拉,如何人性化的表現出這段傳奇人生,如果平衡格瓦拉與同伴之間的戲份,如何表現格瓦拉從男孩到男人的內心轉化,如何煽情又不失於真實,又如何表現出那個飄搖的時代中的拉丁美洲。但其實只要導演在重走當年路後帶給觀眾壹個充滿了青春、激情與思考的切·格瓦拉,就已足夠。
貝雷帽、大胡子、革命裝束、深邃眼神,從巴黎到哈瓦那,從南半球到北半球,從東方到西方,從T-Shirt到旗幟,格瓦拉的頭像已然成為壹種世界性圖騰,出現在各種象征理想火焰永遠不死的抗議場合,號召不同世代的青年,前仆後繼投身改革事業。而那啟蒙壹切的源頭,就是那趟他於1951年12月出發,與摯友阿爾貝托患難與***的摩托車之旅。在這歷時八個月,橫跨五國,總路程超過壹萬三千公裏的長征裏,兩個原本只想單純遊山玩水、體驗人生的青年,卻在各種崎嶇遭遇中認識了壯闊豐饒的南美大地,以及真實人間裏的萬千美好與苦難。和歷史上所有偉大的行者壹樣,格瓦拉在旅途中透過對世界的深切觀照,勾勒出自己,作為人類壹份子,無可抑止的終極悲憫與關懷。同時將這情感化為行動,掀起壹股波瀾萬丈的革命事業。
然而,電影並不打算以煽情的口吻刻畫他與卡斯特羅投身古巴建國、轉戰剛果、最後在玻利維亞被捕犧牲的軍事生涯。反而用青春熱情的筆觸,循他當年足跡,邀請觀眾上路,壹同體驗這場極不平凡的「自助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