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夏季反“掃蕩”開始後,冀中中央和中央軍區號召冀中人民普遍挖地道,地道結構不斷改進和完善,初步形成了以戶為單位、以村為單位、可隱蔽、可轉移、便於依托作戰的地道網,成為冀中平原長期堅持抗日鬥爭的堅強地下堡壘。?
從保定清遠冉莊開始,經過不斷發展,從單壹的藏身之地,變成了能打能藏、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逐漸形成了房屋聯防、內外聯防,相互配合打擊敵人。使毫無防禦能力的冀中平原成為阻擋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地段。在北京也發現了地道戰,說明這種戰術對戰區群眾起到了很大的保護作用。
擴展數據
隧道生產:
1939年初,日軍侵占冀中河北省保定市蠡縣後,經常包圍村鎮,壹次次引發血案。慘痛的教訓迫使澧縣的抗日軍民不得不想出壹個好辦法來躲避敵人的突然襲擊。
1942“五壹大掃蕩”後,冀中根據地的抗戰形勢空前嚴峻,各抗日村鎮廣泛開展地道戰。清苑縣冉莊村的地道戰就是在這次掃蕩中出名的。
隧道的分布範圍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至河北保定中部以南,東至滄州西部廊坊以南,北至石家莊,南至衡水中北部。以保定中東部為中心,面積約130公裏。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地道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