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世紀上半葉,捕鯨人去智利時,發現了壹種有趣的吃法:把玉米放在高溫下,使谷物受到內部壓力,澱粉原料的核心碰到堅硬的谷殼,發生爆炸。這是爆米花。
他們覺得這個小東西很可愛,就把它帶回了新英格蘭。很快,爆米花開始流行,幾乎成了家庭零食。
最早的電影是無聲電影,看電影只是上流社會的人。因為電影裏沒有聲音,所以要求觀眾有壹定的文化水平。同時,他們擔心爆米花會弄臟地毯,不希望那些有教養的顧客吃爆米花時被聲音打擾。所以,在早期,沒有人在電影院吃爆米花。
電影進入了有聲時代,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可以來看。尤其是在30年代,為電影業和爆米花的合作帶來了很好的機會。為了找到壹個便宜的娛樂場所,人們湧向電影院。
只要包裏有5分錢到10分錢,就可以享受爆米花的“奢侈”,在大多數人的接受範圍內。更重要的是,玉米的成本很低,壹大袋10美分的爆米花粒可以吃很久。
隨著看電影吃爆米花的觀眾越來越多,影院老板發現了商機,開始直接賣爆米花。隨著影院文化逐漸傳播到其他國家,“看電影吃爆米花”的習慣也被打包輸出。
後來,人們壹想到電影院,自然就能想到爆米花,在電影院吃爆米花也成了壹種既定的儀式性事件:人類有這樣壹種習慣,壹旦習慣了將某種食物與某種環境聯系起來,就會壹直吃下去。所以看電影的時候,人們會不假思索的買爆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