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運用照相以及錄音的手段,以壹定的攝入速度(現代電影是每秒攝入24個畫面),把景物活動的影像和聲音攝錄在膠片上,然後把這些景物各運動階段的靜止畫面連續放映到銀幕上,借助人的“視覺暫留”現象,在人的視覺中造成再現景物運動影像的效果,這就成了電影。
科學研究表明,視覺暫留時間約為1/5~1/30秒。當電影畫面換幅頻率達到每秒15~30幅之間時,人就看不到每幅靜止畫面之間的停頓,而只看到這些連續放映的畫面的活動影像了。
電影發明初期,無聲電影的標準換幅頻率為每秒16幅,後有聲電影改為每秒24幅。
擴展資料:
1829年,比利時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通過自己的發現確立了“視象暫留原理”,他根據此原理發明了“詭盤”。之後到1834年,霍爾納成功試驗出“活動視盤”。發展到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前面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出了原始的動畫片。
無心插柳的影片形成方式:1872年,在美國有兩個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他們爭吵的問題是:“馬兒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壹人認為必須有壹只蹄子著地,另壹人則認為是騰空的。有人了解到這壹情況後,他決定用照相機來幫助他們判定。
他架設了24架相機,用巧妙地方式讓馬兒在奔跑時,相機依次拍下照片。之後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組成了壹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兒在奔跑時,總有壹只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
百度百科-電影 (綜合的現代科技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