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加·維爾托夫1896年1月12日生於比亞利斯托克,1954年2月12日卒於莫斯科,原名為考夫曼。父親為圖書館館員,維爾托夫最初是未來派的作曲家(1916年寫過《聽覺實驗室》的曲子),以後在1918-1919年間當編輯,開始拍攝蘇維埃新聞片。1921年後,他組織電影眼睛派,從1922年6月到11月主編了電影雜誌片《電影真理報》(***發行十二期)。1922年發表電影眼睛派宣言。1925年攝制:《列寧逝世壹年》。1926年:《前進,蘇維埃!》,《在世界六分之壹的土地上》。1928年:《第十壹年》。1929年:《帶攝影機的人》。1931年:《頓巴斯交響曲》。1934年:《關於列寧的三支歌曲》。1937年:《搖籃曲》。1938年:(與別裏奧克合作)《謝爾蓋·奧爾忠尼啟則》。1941年:《在第壹線》(紀錄片)。
維爾托夫,壹位在1929年就膽敢判處世界電影死刑的創世紀天才。他驚人的先鋒電影理論是幾十年之後著名的真理電影和直接電影世界兩大紀錄電影運動的源頭。天才的命運總是不幸的,38歲的維爾托夫就被剝奪了創作的自由。然而,天才從來都是時間的殺手。在《電影眼睛》、《帶攝影機的人》、《熱情》、《列寧的三支歌》中,他天才的電影才華今天仍令人眩暈和驚嘆!維爾托夫老早就希望影片有聲。他根據他的“電影眼睛”的理論攝制的抒情的紀錄片,已變成了壹種視覺化的音樂。在這種影片中,他經常加上壹種交響樂式的解說詞,或壹種嘈雜聲與音響的蒙太奇。這種畫面和語言分開的作法,直到今天,在紀錄片中還幾乎是壹般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