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裏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徐克、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余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輕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壹頁。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瘋劫》(許鞍華執導)、《蝶變》(徐克執導)、《點指兵兵》(章國明執導)。其後這批或在外國學習電影,或在電視臺少林寺出身的年輕導演繼續拍攝了壹部又壹部風格化的電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2)、徐克的《第壹類型危險》(1980)、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壹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壹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樸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蕩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警匪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新浪潮”標誌著香港電影與上壹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沈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而“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於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