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感覺電影過渡不順利,演技不流暢,甚至煽情都有些刻意,但還是忍不住哭了。
看完電影,我還在不停的思考劇情,回望這壹百年來這幾代年輕人的選擇,分離,身體的崩潰,心碎。
和自己年齡相近的,那* * *聽起來就像是切膚之痛,和自己年齡相差很遠的,也不乏哀歌和長歌。
影片中讓我感動和敬佩的,是抗戰時期國立西南聯大的師生,是棄筆從軍的沈光耀,是他那位不平凡的母親。
為什麽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師生都很佩服?因為他們堅持在戰爭和不確定的時代做壹些看似無用的事情。
連自己都顯得“沒用”。與那些拖著大車在泥地裏跋涉的勞苦大眾相比,她們在車裏“逃亡”,就像象牙塔裏被寵壞的小姐。
在整個國家即將崩潰的時候,那些無奈的學者讀泰戈爾和黑格爾,讀哲學詩,讀山溝裏的考古生物。從某種角度來說,那些都是最徒勞、最虛幻、最無用的東西。但正是這些最不切實際、最無用的東西,培養了無數的大師和大師,創造並延續了無價的精神財富,讓國家余生在物質和文化兩方面都不至於破產。
正因為如此,我們怎麽能不佩服那些著眼於百年後的思想家呢?因為在他們心中,在破碎的山河中,還有壹個值得為之奮鬥的未來國度。
怎能不佩服那些在戰火中壹直鉆研“無用之書”的文弱書生?因為他們還有壹股朝氣,喊著“中國沒死,還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