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制作只是壹個籠統的說法,大致分為兩部分十個環節,即:
三維特效:建模、材質、動畫、光照、渲染。
復合特效:摳像、擦除威亞、調色、作曲、聚集風景。
每個環節又細分為幾個小項目,由相應的部門負責。
由於每個制作項目涉及的材料量巨大,因此對硬件的計算能力、繪圖能力和存儲性能要求極高,沒有頂級硬件支持就無法制作出高質量的特效。
而且現在的特效大片都是以IMAX規格拍攝和放映的,標準更高,格式也比以前更大,這使得特效制作量成倍增加。
特效確實是由計算機完成的,但它們不是我們通常使用的普通計算機,而是大型工作站和服務器。
就是這樣壹個需要連續運行50小時才能渲染1幀特效畫面的頂級硬件,而電影《1秒》至少有24幀,壹個時長5秒的特效鏡頭需要壹臺機器渲染250天!
為了減少渲染時間和提高效率,我們不得不簡單粗暴地增加硬件數量。成熟的大型特效公司(如Industrial Light Magic和Weta Digital)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渲染農場,數以千計的工作站和服務器日夜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