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是壹部黑色幽默電影,以20世紀20年代芝加哥的浮華為背景,講述了壹個荒誕而發人深省的故事。
在因謀殺被監禁後,兩位歌舞女主角羅西和凱莉對此案大做文章,爭奪報紙頭條和英俊迷人的律師比利·弗林的青睞。在比利的幫助下,他們成功利用媒體炒作將輿論引導到自己的優勢,最終被無罪釋放,成為當紅明星。
《芝加哥》拍攝於2002年,也是壹部歌舞片,改編自同名音樂劇《芝加哥》。這部電影由羅布·馬歇爾執導,比爾·坎登編劇,凱瑟琳·澤塔·瓊斯、蕾妮·齊薇格和理查德·基爾主演。
2003年3月23日,在第7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芝加哥獲得了最佳音效、最佳剪輯、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制作設計師、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影片等六項大獎,成為自1968年《霧都孤兒》之後第壹部獲得奧斯卡最佳歌舞片。
歌舞片強大的商業和口碑氣勢讓人想起它的風采,於是有評論說:歌舞片將迎來復興。
影片以20世紀20年代的芝加哥為背景,當時的社會是壹個“魔彈理論”(壹種關於媒體強大效應的觀點)的社會。
受19世紀末“黃色新聞戰”的影響,媒體在嘩眾取寵的基礎上,註重對犯罪、醜聞、緋聞、離婚、性的報道。雖然黃色新聞在新聞戰中逐漸失利,但黃色新聞已經悄然成為當時新聞報道的主流。
20世紀初,芝加哥是美國僅次於紐約的第二大城市。
雖然美國政府為了改善當時的社會風氣,關閉了紅燈區,然後頒布禁酒令,但芝加哥依然是爵士、歌舞、狂歡、恩愛男女的天堂。
高犯罪率也使芝加哥成為壹個真正的暴力城市。《芝加哥》的文本敘事藝術主要以人物為基礎,可以分為兩條線索:
壹個是“羅克西線”,幼稚,夢想成為明星——發現被騙,犯罪殺人——第壹次坐牢,看到社會——與人合作,蒸蒸日上——運籌帷幄,演技嫻熟——策劃成功,無罪釋放。
這部電影講述了羅西的成長歷程。壹開始她只是天真的想通過壹個買家具的男人的網絡,走上舞臺,自由的唱歌跳舞。
眾所周知,這個男人欺騙她只是為了她的美貌,甚至在對她失去興趣後還和她打了起來。壹怒之下,羅西選擇殺了那個出軌和她玩的男人。後來羅茜被捕,被告知可能會被吊死。
在監獄裏,她逐漸了解了社會的欺詐、貪婪和腐敗,羅西逐漸成長為壹個懂得真正生存手段的人。律師比利利用媒體,轉錯就對,成功實現了她之前努力過卻無法實現的目標——成名,最終被無罪釋放。雖然羅茜在獲得自由後壹度跌價,但她最終以兇手和監獄的名義實現了在舞臺上唱歌跳舞的夢想。
另壹條是“凱利線”,高高在上——危機打擊——嫉妒——挑釁——態度轉變——競爭進攻——合作***贏。確切的說,“凱利線”應該是凱利和羅西的關系線。
凱莉壹開始是羅西的偶像,她在其他人之上。她第壹次見到羅西時,給了她壹種專橫的態度。當羅茜逐漸成名,比利開始青睞羅茜時,她感到了危機,她的嫉妒開始制造麻煩。在羅茜召開新聞發布會之前,凱莉假裝善意的警告羅茜,其實是想把新聞發布會搞砸。幸運的是,比利的控制力足以控制整個舞臺。
當凱利發現自己無法挽回整個局面時,她開始尋求羅西的合作。這時候雙方的地位都變了,凱利成了壹個被動的人。壹開始,羅西不信任凱莉。後來他們被無罪釋放後,因為***同的夢想和利益,最終化敵為友。芝加哥的舞臺藝術魅力
電影的類型是歌舞,舞臺上的歌舞表演最能體現電影的特點。舞臺上的表演不僅講述故事,還在同壹個空間中結合了燈光、音樂、舞蹈、色彩等壹系列視聽元素。
這部電影總***有12場舞臺表演,每場都是壹個華麗的篇章。導演羅布·馬歇爾通過剪輯和巧妙的穿插將情節與歌舞結合起來,使觀眾在情節的道路上徘徊了壹會兒,在歌舞的世界裏徘徊了壹會兒。
值得壹提的是,現實和舞臺的剪輯幾乎都是通過相似性剪輯完成的,這也是影片流暢的原因。比如影片的第11分38秒,手電筒的“光”和舞臺的“聚光燈”之間的自然過渡,就取決於光的相似性;
第23分08秒,通過水滴和腳步聲的節奏,在極其安靜的環境中,自然接受了《監獄探戈》的表演;
在第51分鐘和第58秒,羅西的自我報告也被她在獄中母親的“笑聲”和臺下觀眾的“笑聲”之間的相似性聯系起來。
與灰暗的現實世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片中的敘事歌舞表演場景都是色彩飽滿、熱情洋溢、生機勃勃的舞臺天堂,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反差。
讓我們欣賞幾個經典的舞臺剪輯,體驗芝加哥的舞臺藝術魅力:
經典之作,監獄探戈——經典的舞臺表演
這部監獄探戈是整部電影最大的舞臺亮點。
聲音的節奏,舞臺的燈光,舞蹈的震撼恰到好處,畫面的優美讓人有感動的感覺。
伴隨著水滴滴答的節奏和靴子的步伐,聲音開始有節奏的出來,“砰砰,六,咯吱,呃-呃,西塞羅,李普希茨”,每個字都是從不同的人嘴裏說出來的,後面跟著這六個女殺人犯的鏡頭。
這六個不同的詞,作為六起命案的關鍵詞,引出每個人犯罪的原因,用不同的舞蹈演繹犯罪過程。
這個舞臺的基調依然是耀眼的紅色,紅絲帶(獻血的象征)此刻是他們手中殺人的工具。
唯壹不同的是烏克蘭女性的表現。首先,她的整個表演都是用白光來演奏的,這是千千萬萬朵紅花中的壹朵小白,很突出。其次,他們都承認謀殺,但只有這個外國人壹直強調自己是無辜的。這裏也為後面的“無辜者的死亡”奠定了基礎。
縱觀演出,這六種女裝都有捆綁元素,比如絲襪,吊帶。
昏暗的燈光下,每壹個鐵籠子所造成的視覺壓迫感,都把陰郁的基調渲染到了極致,陰郁的現實是壹個被理性、秩序、倫理所束縛的世界。
雖然在這個籠子裏,他們殺了人,但他們可以大喊“那是,但這不是犯罪,因為他們完全活該!”他們用有力的舞蹈跳出內心的憤怒。
經典二,提線木偶
本來是羅茜的發布會,結果變成了木偶戲,給了比利幾個鏡頭,在舞臺頂端微笑著控制整個表演。
然後把鏡頭轉向手裏的傀儡記者,他們都乖乖的在比利的帶領下,毫無反抗。
當然,主角羅西也是眾多木偶中的壹個。其實羅西所說的話,從壹開始就是比利編的。
在以山小姐為代表的主流媒體的呼應下,其他媒體也紛紛陷入其中,於是案件的關註度越來越高,輿論的方向也朝著傳線者所期待的方向發展,戲劇性的無罪辯護從壹開始就獲得了巨大的勝利。
當羅西和凱莉達成壹致,最終登上芝加哥舞廳進行壹場著名的演出時,故事的劇情在最後的歌舞中再次被推向高潮。
先看兩個人表演的抒情唱法,幾乎是根據羅西的真實生活。突然,抒情的音樂戛然而止。相反,他們沈迷於爵士音樂和舞蹈,然後是黑色幽默道具槍。
眾所周知,他們兩個剛剛開槍打死了被判他們的人。現在他們不僅無罪釋放,還成為聚光燈下的明星。他們還拿著比殺人時大幾十倍的槍支作為特殊道具,用自己的犯罪行為作為噱頭來提升知名度。
在這場諷刺性的表演中,觀眾“毫不吝惜”地鼓掌。
以上舞臺剪輯其實只是全片的代表。其他的,比如壹開始凱莉想說服羅西和她壹起表演,羅西的審判舞,比利對法官和法庭的辯護過程,都是相當有藝術魅力和分析價值的。
無論是鏡頭的運用,場景的布局,人物的動作,音樂的協調,燈光的效果,都融合在壹起表達主題,給觀眾帶來視覺沖擊和聽覺震撼。
用視聽手段來表達故事文本,此時的視聽語言比簡單的文本敘事更強大!
與傳統音樂劇電影中美好愛情的主題不同,《芝加哥》將謀殺、壓抑、欺詐、貪婪、腐敗等元素融入這部音樂劇,使其具有創新性和當代性。
20世紀20年代的芝加哥,夜總會的盛宴,麻木無恥的看客,腐敗的“付出必有回報”的監獄之花,被現實擊碎了名利夢想的羅茜,被男人背叛而毅然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凱莉,每個人鮮明個性的塑造,電影色彩的對比,都折射出那個時代的褻瀆、浮華躁動和黑暗腐朽。
這部電影似乎也有壹些女權主義的色彩,但並不完全是女權主義。就像監獄裏探戈壹節的分析,他們的服裝都是捆綁的。他們雖然掙紮,但還是逃不出監獄。畢竟,這兩位英雄最終在比利·弗林的幫助下出獄,並獲得了巨大的聲譽。
當然,大眾傳媒也要深刻反思電影塑造的媒體形象,提醒自己的社會責任。
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了華麗的舞臺和精彩的表演,同時也把歌舞片這種集技術與藝術、情節與現實於壹體的電影創作類型帶入了我們的視野,以壹種清新活潑的方式帶給人們視覺盛宴和精神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