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免費電影 - 霍金 簡介

霍金 簡介

斯蒂芬·威廉·霍金

霍金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當今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壹,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70年代他與彭羅斯壹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即隨著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減。這很自然使人將黑洞的面積和熱力學的熵聯系在壹起。

中文名: 斯蒂芬·威廉·霍金

外文名: Stephen William Hawking

國籍: 英國

出生地: 英國牛津

出生日期: 1942年1月8日

職業: 科學家

畢業院校: 牛津大學、劍橋大學

斯蒂芬·威廉·霍金出生的那壹天,正是伽利略逝世300年祭日(1942年1月8日)

斯蒂芬·威廉·霍金

[1]。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之所以被禁錮在輪椅上,是因為在21歲時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癥,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1973年,他考慮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壹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它以最後壹刻的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引力、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統壹在壹起。

1974年以後,他的研究轉向了量子引力論。雖然人們還沒有得到壹個成功的理論,但它的壹些特征已被發現。例如,空間-時間在普朗克尺度(10^-33厘米)下不是平坦的,而是處於壹種粉沫的狀態。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純態,因果性受到破壞,因此使不可知性從經典統計物理、量子統計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個層次。

1980年以後,霍金的興趣轉向了量子宇宙論。

2004年7月,他改正了自己原來的“黑洞悖論”觀點,信息應該持之以恒。

本書的副題是從大爆炸到黑洞。 斯蒂芬·威廉·霍金認為他壹生的貢獻是在經典物理的框架裏,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裏,他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但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正是起始於此。

理論物理學的細節在未來的20年中還會有變化,但就觀念而言,現在已經相當完備了。

斯蒂芬·威廉·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壹,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的,這是真正的空前絕後。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媒介早已有許多關於他如何與全身癱瘓作搏鬥的描述。所以說,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他有身體上的缺陷,可頭腦聰明的很!盡管如此,譯者(吳忠超)之壹於1979年第壹回見到他時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是第壹次參加劍橋霍金廣義相對論小組的討論班時,門壹打開,忽然腦後響起壹種非常微弱的電器的聲音,回頭壹看,只見壹個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電動輪椅上,他自己驅動著電開關。譯者盡量保持禮貌而不顯出過分吃驚,但是他對首次見到他的人對其殘疾程度的吃驚早已習慣。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舉起頭來。在失聲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變形的語言交談,這種語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幾個月後才能通曉。他不能寫字,看書必須依賴於壹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必須讓人將每壹頁攤平在壹張大辦公桌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人們不得不對人類中居然有以這般堅強意誌追求終極真理的靈魂從內心產生深深的敬意。從他對譯者私事的幫助可以體會到,他是壹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天他必須驅動輪椅從他的家——劍橋西路5號,經過美麗的劍河、古老的國王學院駛到銀街的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系的辦公室。該系為了他的輪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壹段斜坡。霍金雖然身殘但誌不殘,非常樂觀。

本書譯者之壹曾受教於霍金達四年之久,並在他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此書即是受霍金之托而譯成中文,以供占人類五分之壹的人口了解他的學說。

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在富有學術傳統的劍橋大學,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最年輕的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在公眾評價中,被譽為是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之壹。他提出宇宙大爆炸自奇點開始,時間由此刻開始,黑洞最終會蒸發,在統壹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的量子論方面走出了重要壹步。

他因患“漸凍癥”(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 盧伽雷氏癥),禁錮在壹把輪椅上達40年之久,他卻身殘誌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麽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壹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壹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壹個知道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的他,近乎全身癱瘓,不能發音,但1988年仍出版《時間簡史》,至今已出售逾2500萬冊,成為全球最暢銷的科普著作之壹。

他被世人譽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另壹個愛因斯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強者”“敢於向命運挑戰的人”。

早期

霍金1942年出生於英國牛津,出生當天正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父親法蘭克是畢業於牛津大學的熱帶病專家,母親伊莎貝爾1930年代於牛津研究哲學、政治和經濟。

1942年1月,納粹德軍狂轟濫炸英格蘭,倫敦遭受幾乎夜夜不停的空襲。這迫使霍金壹家搬離海格特的家園,遷到牛津避難。他們在霍金誕生後又回到了倫敦。童年時的霍金,學業成績並不突出,但喜歡設計極為復雜的玩具,據說他們曾做出壹臺簡單的電腦。

1959年,17歲的霍金入讀牛津大學的大學學院攻讀自然科學,自稱用了很少時間而得到壹等榮譽學位,隨後轉讀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1963年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即運動神經病,當時醫生診斷他只能活兩年,他雖然活下來,但在往後數十年逐漸全身癱瘓並失去了說話能力。

霍金曾澄清自己當時並無酗酒,只感到自己有“悲劇性格”,並使自己沈醉於瓦格納的音樂裏。直至他遇上了首任妻子珍·王爾德(Jane Wilde),兩人結婚後育有3名子女。23歲時,他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留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

2007年4月,霍金在飛機上體驗零重力

編輯本段

代表作品

《時間簡史續編》 是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壹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睿智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

《時間簡史》的封面

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性。該書本來就不是壹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壹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絞盡腦汁都無法真正理解的,只能當科幻小說看。《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擬空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壹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誌、生活價值和人的生存方式及進化原理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間簡史中,霍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統壹理論,這是愛因斯坦未竟的夢想。霍金在本書中坦言,不能用單獨的美妙的公式描述和預測宇宙的每壹件事情,因為量子理論的測不準原理決定了宇宙是不確定性和確定性統壹的。在本書中,霍金通過地圖模型來說明宇宙的多樣性可能需要壹族理論來進行描述。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他個人認為這只是研究理論物理目前的最小單位)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壹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壹場極端與極端的辯論。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後辯論而成。

《未來的魅力》本書以史蒂芬·威廉·霍金預測宇宙今後十億年前景開頭,以唐·庫比特最後的審判的領悟為結尾,介紹了預言的發展歷程,及我們今天預測未來的方法。該書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還穿插解答了壹些饒有有趣的問題。

《果殼中的宇宙》該書是霍金教授繼《時間簡史》後最重要的著作。霍金教授在這本書中,再次把我們帶到理論物理的最前沿,在霍金教授的世界裏,真理和幻想有時只是壹線之差。霍金教授用通俗的語言解釋提示我們對宇宙的展開充分的想象,並以他獨特的熱情,邀請我們壹起展開壹場非凡的時空之旅。《時間簡史——從宇宙空間大爆炸到黑洞》(1988年撰寫)這本書是霍金的代表作。作者想象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40種語言。

在這本書中,霍金將試圖勾勒出我們心目中的宇宙歷史——從大爆炸到黑洞,並有機結合各類宗教學理論。在第壹講裏,他將簡要地回顧過去關於宇宙的構想,並說明我們是如何得到目前的圖像的。這或許可以稱之為宇宙史的歷史。

第二講將解釋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兩種引力理論何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宇宙不可能是絕對靜止的,它不得不或是膨脹,或是收縮。而這又意味著,在前200億年到前100億年之間,必定有某壹時刻,那時宇宙的密度為無窮大或是脫離了某個空間,這就產生了所謂的大爆炸。它極可能就是宇宙的開端。

第三講將談談黑洞。黑洞是當某個巨大的星球,或者更大的天體,受其自身引力吸引而自行塌縮(塌陷並緊縮)時形成的(另壹種猜測:黑洞是脫離了某個集合空間中的某壹元素)。綜合感性的哲學理論,“任何事物在時間和空間的洗禮下必將從壹個極端走向另壹個極端”,這可能正是白洞產生的原因。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及狹義相對論,宇宙中可能存在無數黑(白)洞,(也可能我們存在的世界正是黑(白)洞的某壹分支)。而有關他們的歷史,可能是某壹領域的終結,也或許只是壹個新的開始,因為知識領略得越多,越發現自己知道的只不過是冰山壹角。廣(狹)義相對論是經典理論(因為這個世界不存在絕對的理想狀態),包括量子力學的不確定原理。

第四講將講述量子力學如何允許能量從黑洞泄漏出來。黑(白)洞並不像人們所描繪的那樣可怕。

第五講將把量子力學思想應用於大爆炸和宇宙的起源。這就得出了這樣的設想:時空可能在範圍(維)上有限,但沒有邊緣。這或許類似於地球表面,但它多了兩維。

第六講將說明這個新的邊界條件如何能用現有的知識結構解釋這個問題:盡管物理學定律是時(空)間對稱的,但根據化學理論中的微觀粒子守恒,任何物質(包括真空狀態等),即使是“最”穩定的,也會在本質上發生“相對微小”的變化(具體解釋請見化學領域的微觀粒子(帶電粒子的繞核“行星”運轉)。

最後,第七講將講述我們正如何試圖找尋壹種統壹的理論,如何能把involve量子力學、引力(etc.)的物理學及其他學科(“包括”很智慧地談到“人”有不滅靈魂的宗教學)真正大壹統地聯系成壹“片”知識的“海洋”。如果我們做到了這壹點,我們也許就能真正理解了宇宙(involve natural power),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