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免費電影 - 為什麽寧靜主演的《大秦帝國之崛起》甩了《羋月傳》好幾條街?

為什麽寧靜主演的《大秦帝國之崛起》甩了《羋月傳》好幾條街?

如果要問開年以來最火爆的電視劇是哪壹款,《大秦帝國之崛起》也許會當仁不讓,畢竟它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8.9分!這讓同類型、同題材、故事設定同在戰國卻只拿到5.2分的《羋月傳》情何以堪?

壹部歷史正劇如此受觀眾追捧,它的“賣點”到底在哪兒?有媒體評論:“畢竟在如今古裝劇變成穿越瑪麗蘇與武俠爭鬥的泛濫年代裏,能看到古人們壹本正經地為國家興旺高談闊論,簡直是壹件奢侈的事情。”

除了三觀很正,《大秦帝國之崛起》還有壹大特點便是力圖比較精確地還原戰國時代歷史風貌,從建築、服飾、兵器、飲食器、家具等各個角度都有細節上的呈現,在這方面,它不知甩了《羋月傳》多少條街。

“五步壹樓,十步壹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

——杜牧《阿房宮賦》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建築不僅集齊了土木磚石四大系統,而且還有了瓦片、油漆、塗料、顏料等輔助建材。

因此這壹時期已告別夏商兩朝夯土為墻、茅草鋪頂的落後格局,加之戰國時期鐵器的興起,以魯班為首的能工巧匠集團的誕生,鐵質的斧鋸錐鑿等加工工具層出不窮地被發明出來,榫卯技術也十分成熟,整個東周建築物的結構日趨完整,造型日趨美觀。

這個時候最具特色的建築物,當屬臺榭建築,也叫高臺建築。 在《大秦帝國之崛起》中這樣的建築物十分常見:

建築造型上的還原是壹方面,對於建築物色彩的把握同樣也很重要。 春秋戰國風貌久遠古樸,建築物整體上突顯出壹種沈郁、低調、樸素的風格,飽和度內收。先看看《羋月傳》做出來的效果:

整個畫面太過鮮艷亮麗,如果不是房屋結構還算與當時的情況匹配,觀眾肯定會有壹種穿越到明清的感覺!相比較下《大秦帝國之崛起》呈現出來的色彩是這樣子的:

孰高孰低,簡直壹目了然。

在把握整體顏色格調的基礎上,《大秦帝國之崛起》沒有忘記對於細節的研究。雖說古樸素淡是春秋戰國畫面的主基調,但“彩色之施用於內外構材之表面為中國建築傳統之法。雖遠在春秋之世,藻飾彩畫已甚發達”。

當時的建築物及家具不缺彩色的裝飾,所以妳會看到這樣的畫面:

孟嘗君背後,活靈活現的彩色裝飾畫赫然在目,十分符合當時人對於顏色調和搭配、繪畫藝術風格的熟練掌握程度。

戰國時期,陰陽家學說甚盛,各大戰國的旗幟顏色與服飾主色都極有講究,有據而定。根據鄒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論斷,以秦文公出獵獲黑龍作為水德興起的符瑞,認為秦國是水德,所以下令崇黑色,上至王上,下至官員服裝壹般以黑白配為主。

《大秦帝國之崛起》可以說基本還原了歷史上記載的服飾裝束:

而且尤其值得壹提的是,從女性服飾更可見出該劇對於道具還原的重視。

根據《禮記·玉藻》的記載可知,周代以正色為貴,以正色相雜而生的間色為卑。其中,“青、赤、黃、白、黑”為正色。

劇中我們發現,兩位太後分別著赤、白兩色服飾,象征著尊貴;而其後卑女的服飾則以間色為主色,表明了其作為奴婢的身份地位。

另外要強調壹點,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不是什麽顏色都很豐富,有些顏色染料來源匱乏,染色困難,如紅色,染料來源朱砂、茜草,非常昂貴,十分難得,壹般人家根本穿不起!

然而,《羋月傳》裏不僅主仆都經常是壹身大紅色衣服,而且還紅得十分艷麗耀眼,自帶熒光,簡直完全無視當時的禮節規章、技術條件啊。

橫向比較是壹個方面,其實從縱向看也壹樣!

仔細瞅瞅根據出土文物復原的戰國女性裝束,在主色調上是不是像極了《大秦帝國之崛起》中婢女的裝束?

殺盡降兵熱血流,壹心猶自逞戈矛。

功成若解求身退,豈得將軍死杜郵。

——汪遵《杜郵館》

唐代詩人汪遵的《杜郵館》,是寫秦代名將白起的壹首詩,詩中寫到了戈和矛這兩樣兵器。

春秋戰國兵器數量眾多,除了戈和矛,還有弓、弩、槍、刀、劍等等。

其中,當時社會上流行佩劍風氣,不僅軍士佩劍,而且貴族、官吏亦佩劍。所以,劇中秦宮王太後的臥室裏會出現這樣壹把劍:

這把劍可不是隨隨便便找來的道具,對比戰國時期出土的劍,壹起來比較下相似度:

從形狀上,兩把劍幾乎沒有什麽區別。

另外,戰國時期士兵們常用的兵器,其中壹種就是“戈”,它大致長這樣:

而“戈”在《大秦帝國之崛起》中也是士兵的主要武器:

不難看出,劇中對於冷兵器的還原程度同樣也很高!

在《羋月傳》播出之後,有細心的觀眾發現劇中驚現宋朝炒菜的鐵鍋、北宋的綠豆糕、唐朝的茶葉,還有後世才出現的塑料碗、胡蘿蔔、蔥、聖女果……網友因此調侃:“娘娘,這些都是妳是從清朝帶過來的吧!”

其實春秋戰國時代,飲食器主要用青銅制作,且兼有禮器之名。那麽據已出土的春秋戰國飲食器皿來看,春秋戰國時期的飲食器或者說禮器到底長什麽樣子呢?

當時比較盛行的禮器:

先前用於盛放黍、稷等谷物,後來用於盛放腌菜、肉醬、肉羹等調味品的 青銅豆 ,造型類似高足盤,上部呈圓盤狀,盤下有柄,柄下有圈足,大致樣式如下:

主要用於盛放點心果品的盤子,壹般是這個形狀:

再看《大秦帝國之崛起》,劇中飲宴場合出現的飲食器具或者說禮器不管哪壹樣,都與出土物保持了較高的相似度。

春秋戰國時期,漆器開始大量生產。鐵器工具的產生、髹漆工藝的廣泛應用以及技術高超的名工巧匠的不斷出現,使得家具在制作和使用要求上都達到空前的高度。

家具的品種主要有:俎、案、幾、床、輿、禁、座屏、箱和架。

《大秦帝國之崛起》中出現最多的家具當屬漆案了,從歷史上看本也如此,因為戰國時期髹漆工藝日益發達, 漆木家具已逐漸成為當時最主流的家具。

除了漆案,劇中的座屏幾乎也是“復刻”戰國時期座屏的樣式:

座屏即帶有底座而不能折疊的屏風,古代常用作室內主要座位後的屏障,或在較大空間建築室內置於入口處,起遮擋視線的作用。

戰國時期,座屏屏框內常以透雕的手法,雕刻各類動物或花紋,色彩以豐富見長,形象生動,組合別致,是典型的裝飾用屏。

《大秦帝國之崛起》裏面,類似座屏隨處可見,而且還不重樣:

當然,劇中不僅僅只出現了漆案和座屏,如果細心壹點,在不顯眼的地方甚至還能發現漆幾的身影: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空前繁榮,呈現出多元化態勢,因此在整體調性風貌之外,不同國家也會采用特有元素來表現自身性格特征、禮制法度。

傳統文化是我國悠久歷史的壹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如今觀眾的品位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歷史劇在拍攝過程中,要特別註意特定的歷史文化內涵,否則就容易讓人貽笑大方。幾年前的《羋月傳》狂遭吐槽、如今《大秦帝國之崛起》廣受追捧,同壹題材,截然不同的命運,難道不是活生生的例子?